严纯华 辛颖 王成斌 王敏 李兴业 | 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兰州大学为例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21-02-02 10:25 浏览量: 3616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也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随着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兰州大学始终把“治学”和“治教”作为学校治理的根本着力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守正创新,锐意改革,积极探索扎根西部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词: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校理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而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的前进方向和主要任务。作为“胡焕庸线”以西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兰州大学始终把支撑西部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为世界发展贡献兰大智慧作为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和“双一流”建设步入纵深推进阶段,兰州大学以“治学”和“治教”作为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着力点,坚守立德树人之根本,锐意改革创新,变区位比较劣势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的发展优势,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治理过程中人的主动性的调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活动过程。对于大学而言,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其根本任务。在大学的逻辑体系中,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学校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培养。可以说,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是不可能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是必然要求。因此,兰州大学近年来的发展,一切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为根本,以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一)价值引领,以文化育人

将个人理想与建设西部、服务国家深度融合起来,与人类共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西部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西部情怀,既能立足西部,又能面向世界的人才。兰州大学始终秉承“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坚守·奋斗”的兰大精神、“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百十年历史积淀的校史校情等融入学生价值观教育,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服务西部、报国成才的情怀。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校领导、院长、学科带头人带头讲党课、上思政课,引领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开展思政课程,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宣讲团,结合时政热点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点问题大讲堂”“国情时政大讲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见效。实施“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的“三走进”行动。

截至2019年,全校3010名干部教师覆盖联系4628间本科生宿舍,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经济困难、思想动态、成长过程、发展需求,形成全员育人大格局。构建“奖学金+榜样”“助学金+感恩”“助学*+诚信”“社会捐助+责任”“勤工助学+能力提升”的“五+”资助育人模式,以榜样力量引领学生成长。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示范“讲”、集体“备”、精心“教”、深入“研”、强化“赛”、合力“上”等环节,形成思政课教学的全面化、立体化、科学化的“闭环”系统,积极打造铸魂育人的“思政金课”,精心塑造情理交融的“示范课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形成了“六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兰大模式”,站稳立德树人的“黄金讲台”。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文化交流,传承和发扬兰州大学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才培养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和为西部发展贡献力量之志。学校培养的大批高质量人才投身西部建设,每年来自西部十二省区的学生占到了生源的50%,毕业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选择留在西部工作,而毕业的博士生中,留在西部工作的比例超过70%。这是兰州大学对国家、对西部振兴所做出的独有贡献。

(二)科教融合,以科研育人

教学是根本,科研为育人。兰州大学坚持“一流的科学研究支撑一流的教育教学”理念,聚焦内涵和质量提升,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早进实验室、早入科研门的“两早计划”。所有本科专业均在低年级开设以培养学生学术兴趣为目的的“兰大导读”课程,鼓励学科带头人面向本科生介绍学科方向及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引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健全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促进一流学科平台和优质科研资源与本科教学相结合。建立至少应有2名以上本科生参加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研究与实施的工作机制。各教学单位制订实施“成功计划”“跬步计划”等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学术思维、科学素养。依托优势学科打造特色本科专业,以学科为牵引,打破学院壁垒,设置基于学科的大类本科专业,为一流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有效形成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良好机制,促进科教融合育人。坚持“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研究生培养宗旨,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实施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将博士招生的学术权力合理下放学院,导师和学科点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学术潜力。完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优化研究生资源分配机制,实施优秀推免生培育计划、优秀导师人才培养项目和创新人才计划,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探索实施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新模式,延长博士生基本学制,鼓励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促进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有机结合,课程体系以研究性为主,体现高端、前沿,加强研究方法训练,通过科研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获得感

以本为本,让教学改革走深走实,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兰州大学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兰州大学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一流本科建设的指导意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及系列配套制度,构建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增加辅修、双学位专业和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业选择。依托专业大类,构建专业大类基础课、选修课、通识教育课新体系,规范课程大纲,重构知识结构,构筑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合力育人新格局。

设置本硕贯通课程,提升学业挑战度。实施平行班选课制度,加强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注重通识教育,打破专业壁垒,实施大类培养,强化自主学习。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师生共同探索适宜的教法与学法,多方面征集学生对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进行可行性分析,教学过程做到既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提问、讨论、辩论等互动方式,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主题辩论、即兴演讲、学习成果展示、工作场景模拟实训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转出无限制,转入有要求”的更加灵活的转专业机制。实施“暑期学校”计划,健全创新实验室运行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修订评教指标体系,突出学生学习获得感评价。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教学质量与资源配置的联动机制,建立巩固人才培养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建设“数字校园”,实施“云上兰大”,为教学改革、师生互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提供平台支持,建设线上课程、课堂互动、混合教学、线上培训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智慧教学环境,通过翻转课堂、“雨课堂”(智能教学工具)等教学方式,构建形成“先学后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学校除了开设线上直播课之外,还创造性地开设网络专栏“治学大家谈”,借“网授”之形施“心授”之实,通过“大家”谈读书治学、讲人文道理、论济世方略,在“百十兰大”文化精神的交流互鉴中,引发师生们心灵共振、理想和鸣,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真正做到教化于人,学生获得感满满。

二、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强调,“教育兴则国兴,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是立教之本。”要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第一要素,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成败。对于大学而言,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使命和责任,教师是主要承担者,其中,人才培养始终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是其立身之本。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兰州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树立“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把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作为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构建形成人才“小绿洲”。

(一)以人为本,引育并举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大学而言,大师的意义在于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学术造诣,更在于其影响人类心灵的高洁品行。教师决定了大学的水平,而大师则代表了大学的高度。只有重视教师,大学才能够坚定长久地发展进步,大学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兰州大学确立“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把人才引进、培养、稳定结合起来,出台《中共兰州大学委员会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萃英学者”发展计划。

创新人才工作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和鼓励海内外人才通过短期兼职、合作研究、讲学讲座、学术休假等方式来校工作。引进高端急需人才,高层次人才引进“一事一议”。通过开展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按照不同学科、学科发展不同阶段、各类成果和业绩贡献形式进行分类评价,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完善破格职务晋升机制,破格提拔的教授、副教授不占学院高职岗位。学校对本校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教授”岗位,考核通过后直接聘为教授;对引进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研究员”岗位,五年考核期通过后转正,鼓励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实施师资博士后项目,在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潜能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人才储备遴选机制。建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新机制,做到“把女婿引进来,也要把儿子稳定住”。

兰州大学从政策支持、条件改善和物质保障等方面,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吸引“大师”的同时注重引进和培养成长型、潜力型人才,通过多举措实施,构建了预聘与长聘相结合、培养与引进并重、引才与引智并举、贡献与绩效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新体系,在祖国西北构筑起人才高峰,正所谓“西北有高楼,振翅要高飞”。

(二)彰显学科特色,用平台吸引人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拥有干事创业的平台对于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用事业平台吸引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高层次人才,让他们在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尽展才能、挥斥方遒,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兰州大学坚持“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紧盯西部地区以黄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为代表的地貌特征,以干旱、高寒、风沙等为特点的脆弱生态环境,以敦煌、古丝绸之路、多民族和谐共生发展等为特征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等诸多“富矿”,主动融入国家需求,把地域劣势转变为学科优势,大力开展西部特色研究,使众多学科领域引领国际国内学科发展。

深化学科创新,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一流学科为基础,组建涵盖地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力学、民族学、敦煌学等特色优势学科的学科群。探索试点学部制改革,发挥学部统筹协同作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平台建设,紧跟科学前沿、瞄准国家需求、面向区域发展,谋划培育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重大科研平台,成立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核产业研究院、泛第三极研究中心、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祁连山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运行管理机制,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利用平台汇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赋予人员聘任、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科研自主权,优化科研团队建设,实行以长聘教授永久成员PI(PrincipalInvestigator)制,形成协同攻关的良好学术氛围。

同时,鼓励科研团队与新型教学组织有机融合,推动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瞄准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攻坚关键技术,深度融入空间太极计划、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子午工程、嫦娥四号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建设甘南草原、庆阳草地农业等综合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研究网络数据服务共享平台,支撑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良性循环,将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科的持续投入和科研软环境的优化,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

(三)尊重关心人才,强化服务保障能力

要加快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办学主体,需要大学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院系的作用,形成高效、协调、顺畅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说,大学要想吸引人、留住人,首先是看管理服务。我们的人才,要他们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所学奉献给国家,就得给他们尊重,真正让他们体面地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基于此,兰州大学着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保障条件和学术环境,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业绩津贴和绩效津贴分配向教学*倾斜,大幅提高人才待遇,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和一流报酬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学校给原则、学院给细则、学科和专业给特色”的思路,根据不同学科、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类成果和业绩贡献形式的特点进行分类评价,因人施策,鼓励一心钻研基础研究的教师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进行原始创新,鼓励擅长应用研究的教师重点围绕企业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热爱教学的教师专心教书育人,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努力为教师打造后顾无忧的工作环境,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子女入学入园等长效服务机制,提供一对一“配送式”服务,用情用心服务教师,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荣誉感和成就感。学校制定出台2025行动计划纲要,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在绩效评价提速落地行动中提出,要建立公平、公正、激励上进的人员聘用、评价、晋升、薪酬体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校院两级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分配体系,通过绩效工资改革,促使每位教师人尽其才,推动每位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全面手”和各个领域的“带头人”;进一步下放人事管理权,在一流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开展试点,设立“人才特区”;引导高职岗位向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倾斜,向重点研究基地和高水平团队倾斜。实施管理队伍转型升级行动,按照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管理团队,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管理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用一流的管理水平服务教师队伍,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守正创新

当前,在国家整体治理体系变革尚处于“进行时”的背景下,大学治理就需兼顾改革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平衡“稳定性与动态适应性”。从“一统体系安排与有效治理的矛盾”高度出发,兼顾刚性与变通,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坚守人才培养之根本,传承大学之精神,发扬优良之传统,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初心和使命不变;所谓“创新”,就是要深刻把握时代环境的新形势新变化,把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做到审时度势、科学研判,因时而进、因事而新。

“守正”是大学发展之基础和根本,“创新”是大学发展之动力和必由之路。一所大学既能固本强基,又能改革创新,方能行稳致远。兰州大学在砥砺奋进中已走过110年历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她身上的印记,基础坚实、特色鲜明是她的气质,自强不息、独树一帜是她的精神。2009年,习近平同志视察兰州大学时指出,“兰州大学是全国很有名的一所重点大学,我们很早就知道这所大学。这里为我们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宝贵人才。这里有一流的师资和实验教学设备,学术氛围十分浓厚,一些学科独树一帜,取得了重要的教学科研成果。”兰州大学学生历来享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之美誉;教师甘守清贫,淡泊名利,潜心教学科研;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成果丰硕;变地域劣势为学科优势,学科特色鲜明,优势学科实力强劲,学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西部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西部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兰州大学坚守的根本。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愈发激烈。近年来,党和国家、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兰州大学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等,为学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国家对兰州大学的重视和期待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迫切,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科技创新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强烈。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更加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更加主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兰州大学通过改革创新,以期实现历史性变革和质的飞跃,这就是兰州大学内涵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大学内涵发展之根本在于立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家洛韦尔曾说,“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大学之所以能经受得住考验,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精神魅力,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创造之源。可以说,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和凝练而形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它既形成于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也体现在大学师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集中展现了大学自身的气质、形象、个性、品位等整体精神风貌”。

美国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高度肯定了大学精神的价值:“在保证大学的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大学精神匮乏,高等教育质量就无法提高,大学内涵发展更无从谈及。在百十载办学过程中,兰州大学形成了其独特精神,它是兰州大学屹立祖国西部砥砺奋进之根基,它是“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治学风范,“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人格风范,“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时代品质,“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和“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兰州大学在大西北如胡杨般顽强生长,枝繁叶茂。对于我国大学而言,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极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兰州大学正处于内涵发展的攻坚期,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兰大精神是学校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强心剂和动力源,全校师生唯有倡导和践行兰大精神,并不断提炼和升华精神内涵,赋予兰大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其成为兰大人追求的共同价值,成为学校发展和前进的精神动力,才能提振信心、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加快内涵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二)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已步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大学应在贯彻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精神基础上,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慢进则退,不进则溃。兰州大学要在新时代把握新机遇,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解决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愿望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相对落后的矛盾,就必须着力破除制约学校发展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等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理念指导下,近年来,学校实施综合改革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学院工作规程,下放学院办学自主权。先期选取了几个教学科研基础雄厚的学院进行试点改革,通过试点学院成功经验领先示范,全校全面推行“一院一策”综合改革,扩大学院办学自主空间,建立起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校院责权统一、职责分明、管理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

有序推进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改革,实行绩效工资结构比例动态调整,逐步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绩效考核范围覆盖全校所有二级单位,制订绩效考核及分配办法,分层分类制定考评指标体系,施行一单位一标准,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资源、干成事的人有回报,进一步激发各单位和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投身学校事业发展的热情,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多元化,打通各类聘用制人员的上升通道,推行岗位等级和职员等级双轨并行,完善岗位聘任、考核和管理机制,健全分类管理、分类考核体系,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开展公共资源管理机制改革,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实现办学运行成本分担,规范公共资源管理;有效推进大型仪器平台共享改革,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率;实施医教研协同改革,以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完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医教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兰州大学逐渐形成了“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自主管理”的新格局,学校办学活力得到充分激发,营造了人人“想作为、能作为、有作为”的良好氛围,学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

国家有需要,学校有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是教育应有之义,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是高校获得发展和突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高校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学科优势,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单位的合作本身就是获得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通过成果转化和应用获得效益,同时提升科研水平、检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政策或资源上的支持,促进学校发展。

兰州大学提出“主动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工作思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打造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体,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共建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兰州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为西北地区中高层空间环境卫星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为航空航天安全、防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等提供科学保障;积极参与空间太极计划,成立引力研究中心,服务国家引力波探测的重大需求;主持嫦娥四号软着陆关键装置———伽玛关机敏感器近月面测高曲线以及月球着陆环境影响的仿真工作,参与嫦娥四号伽玛关机敏感器总体设计和地面模拟装置设计工作,为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聚焦“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理论研究,在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安全环境、构建新时代中国反分裂理论体系、“一带一路”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等方面贡献兰大力量;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构建“一带一路”研究平台体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摆脱贫困与生态重建提供支撑,服务国家“民生外交”“生态外交”;牵头搭建包括五大洲27个国家173所大学在内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进一步推动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交流融合。

服务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围绕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修复,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全程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祁连山综合考察,开展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等研究,深度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成立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开展多领域联合攻关。服务地方抢险救灾,应用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通过监测预警的“CT技术”,积极参与定西市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甘南州舟曲县大型滑坡、临夏州临夏县山体大面积蠕滑等重大灾害的应急抢险。

服务地方脱贫攻坚,首次提出“生计改善生态恢复灾害风险管理”耦合模式理论,建立商化青贮饲料产业新模式,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围绕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和绿色崛起,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主动服务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深度参与兰州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兰州大学通过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守西部服务国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和引领区域发展,实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与学校发展建设“双赢”。

四、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绝非易事,这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充满机遇和挑战之旅。作为国家部署在祖国西部具有战略意义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所高校,兰州大学要坚守办学之根本,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新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发扬兰大精神,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立足西部、久久为功,为实现内涵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不断探索、不懈奋斗。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教育部学位中心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