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China网|MBA院校库|MBA题库
历年评估结果
2012年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2007-2009年 学科排名 2004年 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
院长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贸易系、簿记核算和财政信贷教研室,是新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摇篮。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商学院已经跻身于中国顶尖商学院行列,为国家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贡献等方面享有盛誉。

在迈向世界知名商学院的进程中,植根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与企业快速发展之沃土,学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管理、国际化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国际影响不断扩大。面向未来,学院肩负“立足中国实践 贡献管理知识 培养领袖人才 促进社会发展”的学院使命,秉承“求真、创新、合作、开放”的价值观,力争“成为最受尊敬的商学院”。

商学院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真诚地希望朋友们能够继续关心商学院的发展,期待更多的优秀学子和教师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大家庭!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

访谈实录
酷播迷你(CuPlayerMiniV2.0) 提示:您的Flash Player版本过低,请点此进行播放器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伊志宏访谈实录

MBAChina网:伊院长你好,此次评估我们人大共有九个一级学科排在全国的第一名,其中也包括工商管理学科,您觉得工商管理学科有哪些优势呢?

伊院长:这次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包括工商管理在内,人民大学九个学科第一,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所有学科领域。对于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科来讲,因为这个评估是综合的评估,包括科研、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学术声誉,所以应该说这是一个综合的体现。当然里面细分在四大项里面还有很多小项,我们也正在分析跟兄弟院校相比,我们更突出的优势是什么,我们还需要更有危机感的、将来需要加强的是什么,更具体的我们还正在进行中。但是整体上说,这应该说是一个综合优势的体现。

对于我们来说,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人民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从07年的第三到这次的第一,实际上在更早的03年,我们排名第六。整个过程我们认为是应该回归到了人民大学商学这个学科它应有的地位。

MBAChina网:您觉得咱们这次评估和以往来讲有哪些不同呢?

伊院长:这次评估教育部学位中心做了很多调整,对整个评估体系做了很多调整创新,整个过程指标体系在修订的过程当中广泛征求了高校、学界、业界的一些意见和反馈。总的来说,这次评估指标体系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跟以往的评估相比,更加注重质量、淡化数量或者是规模。这个体现在很多方面,拿科研研究指标来说,过去(注重的)更多的可能是数量,什么样等级的论文多少篇。这次更注重质量,就是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国际发表、国内发表、代表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导向,(就是)更加注重质量,淡化规模,这是一个差别。

第二,在具体的评价方法上也做了一些调整,包括学术声誉、学生对这个评价的反馈等等,评价方法上做一些调整。

第三,拿商科来讲,工商管理这个学科既要提升国际性,包括人才培养、科研队伍等等,同时还要立足中国实践,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此次评估)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在里面。

MBAChina网:我们都说学科建设不仅是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要以创新、实践精神、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主。人大商学院是怎样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重大问题的研究,然后推动我们这样的发展?

伊院长:这个问题是跟工商管理学科的性质有关系。工商管理学科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应用性的学科。这样一个学科既要做基础的理论研究、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同时还要研究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高校的学术研究还要对企业发展、对业界要产生影响。

如何处理好这样一个关系?这其实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不仅对人民大学商学院,对中国的商学院,(乃至对)国际所有的商学院,包括一流商学院在内,这其实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从商科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商科教育可能比较侧重于培训,更像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以美国商学院为代表,开始更加注重科学性,就是这个学科研究的方法,(包括)科学规范严谨等等越来越重视这方面。

这样一个潮流大概有五六十年时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过渡强调这个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情况下,(商科院校)就会忽视“实践相关性”,就是商学院做出来的高水平研究变成了学术圈自己做的东西,对业界来说很多题目不是从实践中来的,你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对业界没有多大的影响,就是学术界和实践、业界(有所)脱离。这样一种情形,包括对人才培养也会有很大影响。

如果商学院的老师对实践不了解,研究的问题不是从实践中来、对实践没有影响,这就会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也就是过分注重学生所谓的“硬能力”,他的逻辑分析等等,而(这就会)跟很多MBA、EMBA项目要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管理者”的目标脱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开始,很多一流商学院开始进行反思,在很多项目上做一些调整。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而且是全球商学院都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人民大学的商学院由于历史原因,从50年代初就开始商科教育。人民大学有这样的传统和学风,通俗的讲叫理论联系实际、扎根中国企业实践。一代一代的教师、教授有这样的传承和学风,所以人大商学院的老师是对中国问题最熟悉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我们的企业在中国企业改革和成长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商科教育是)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基础。

最近这些年,我们在学科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研究上更多的跟国际接轨,(达到)基础理论的前沿性,在这方面又做出很多的努力,也是试图在这两个方面能够做得更好。

理想的目标是希望包括人大商学院,包括中国的商学院在内(的所有商学院),(能)以更加规范的、跟国际能够接轨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并且对中国的实践、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我们过去一直在努力的,也是希望今后继续努力的目标。

MBAChina网:我们工商管理学科这次评估排在全国第一位,对于商学院的EMBA和MBA今后的发展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

伊院长:其实排名本身没那么重要,对这些项目的影响我觉得还是一个综合实力的影响。因为学科评估反映了教师队伍,就是你有一批既有前沿理论,同时又了解中国实践的优秀教师队伍,还有你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法,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会在MBA和EMBA项目当中得到体现。而且在过去这些年里,我们也在努力把“国际视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扎根实践、立足中国实践”这样的理念在人才培养项目上得到贯彻和体现。

MBAChina网:我们社会关注这个评估的重点是它的结果,但是对于大学来讲可能是找到它的不足,看到它的挑战。您觉得我们商学院今后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伊院长:挑战还有很多,或者说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商学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跟国际一流商学院竞争、合作的过程中,中国的商学院进步非常快。从我们的目标,或者是国内很多一流商学院的目标来看,我们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做中国最好的商学院,(而是)希望对全球的商科教育有更大的贡献,也有更大的影响。当然这个也是跟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地位的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相关联的。

人民大学商学院在2010年的时候制订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包括)最后要建设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目标。我想从今后来讲,大概是两条线:一条线是提升国际化的程度、国际影响力;第二条线还是立足中国实践,研究中国问题。

我具体解释一下两条线和我们今后要努力的目标。从提升国际化水平来讲,我想(是)三个关键词,这个也代表了整个国际化发展的历程和未来努力的目标。第一个关键词叫“国际标准和办学理念”,第二个关键词叫“国际显示度”,第三个关键词叫“国际影响力”。

我们在过去几年里,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应该说(我们)基本上实现了第一个目标,(即)“国际标准和办学理念”。我们从2007年开始做国际认证,2010年通过了欧洲的国际认证,接下来又开始做美国国际认证,并且于今年年初已经顺利完成了专家现场评估,大概3月份能公布结果。

申请认证的过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国际商学院是怎么办学的,它过去的发展,它未来的发展,一些基本的办学规律、办学标准和办学理念。这个对于中国的商学院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了解规律性的东西,知道规律是什么,你才能知道什么是创新,什么是瞎干、蛮干,这个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基本上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

接下来是要更努力的去提升“国际显示度”,包括研究、人才培养,还有品牌的建设和推广等等,要有更多的显示度,在国际商科教育领域里面有更多的中国商学院的声音。

第三步叫“国际影响力”。我想到那个时候,基于中国本土实践会提出来很多特有的规律,甚至管理理论,希望不仅是在中国有影响,对全球的管理教育,还有管理实践也能产生影响。那是我们未来要努力的目标。

第二条线就是立足中国实践。我们经过全院上下反复讨论,包括我们自己的优势、劣势的讨论。我们在想,人大商学院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有非常良好的学风,(也就是)刚才说到的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有大批对中国企业非常了解的教师,这是我们非常大的优势。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办学历史很长,我们有非常广泛的校友资源,这是我们的无价之宝,我们希望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校友在企业界的资源,把立足中国实践、研究中国问题,甚至是创造中国管理理论既作为我们的使命,同时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能够做得更好,也(能)在国内商学院(中)形成差异化的比较优势。

这两条线,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立足中国实践、研究中国问题,今后我们要在这两个方面继续努力。

MBAChina网:感谢伊院长作客MBAChina网,也感谢您对于这次学科评估做了一个深刻的剖析。

伊院长:也感谢媒体对我们一贯的支持,我想再表达一下这样的一个意思。人民大学商学院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国内最早从事商科管理教育的学院,在历史上一直在引领中国管理学教育的发展。我们也希望今后继续强化这样的使命,为中国的商科教育、管理学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科建设

学科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科从五十年代初设立以来,始终站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前列,研究、解决中国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目标定位于研究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财务会计理论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重大转型,中国企业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本学科扎根中国企业的实践,及时追踪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动各相关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研究、前沿性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

全文...

学科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已有6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企业管理硕士(1978)和博士(1986)学位授予点,也是我国最早的会计学硕士(1981)和博士(1986)学位授予点之一。

学科发展重要节点回顾:

1988年成为首批企业管理国家重点学科点

1990年在我国首批开办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

全文...
  • 科学研究
  • 师资队伍与资源
  • 人才培养
  • 学科贡献
近三年学科建设回顾

工商管理学科以转型期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聚焦宏观与微观、治理与要素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具体包括:(1)变革期中国企业治理结构、资产结构、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成长的研究;(2)中国企业制度、产业链创新与战略要素的动态研究;(3)会计准则与会计监管、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及公司财务研究;(4)中国企业组织模式、组织行为与管理绩效、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5)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的研究;(6)中国企业营销模式创新与消费者行为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三种结合效应:

一是在学科发展方向上,确立了以转型期中国企业的治理和战略为重点,结合经营要素和组织要素的综合研究方向,强调运用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优势,整合了各专业的学术力量对转型期中国企业的变革模式、财务管控和各种组织、信息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如前期的重大研究课题“中国式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国家族企业变革与转型研究”等),使得六个研究方向相互支撑、相互补充。

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驱动的实证研究与扎根实践的归纳式规范案例研究相结合,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管理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为此,本学科建立了大量的战略合作型企业研究基地(如神华、特变电工、腾讯、新奥、利丰等),以及企业案例数据库和追踪调研数据库(如中国服务500强数据库、网络销售消费者行为数据库和中国企业管理追踪数据库),为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与实践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在研究团队的建设上,强调熟悉中国企业实践问题的老专家学者与了解国际最新研究动态的中青年学者的密切合作。目前本学科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既有一批在各自学科领域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老专家学者,又有一批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具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杰出中青年教师。近年来,本学科承担的国家纵向研究课题、重大横向研究课题以及在国内、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发表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

本学科建立了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近三年来相继制定了推动学科科研有效发展的政策、制度和办法,同时通过各学系的研讨会、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的承办等方式,为本学科教师搭建合作、开放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海外合作、跨学科合作。通过持续的积累和发展,本学科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奖情况、科研成果转化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学科科研经费总体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近三年来,本学科共承担纵向课题80项,总经费1681.3万元,每年平均获得纵向课题27项,年均获得纵向课题经费560万元。同时本学科在部分研究领域已形成固定研究团队,聚集了可持续性的竞争力,在这些领域有望取得更高的成就。

近三年来,我院教师有44篇论文发表在A类中文核心期刊,如《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 16篇发表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其中刘军老师作为第一作者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收录的顶级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上发表文章1篇;王晓芳老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UT Dallas收录的顶级国际期刊《Management Science》上发表文章1篇;董树涛老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和UT Dallas共同收录的顶级国际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上发表文章1篇。其中,王晓芳老师在《Management 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是第三篇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和院校为第一单位在该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此外我院教师发表的英文论文被SCI、SSCI、 EI、A&HCI 、CPCI-S、CPCI-SSH索引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09-2011年,我院被SCI、SSCI 、EI索引的英文论文有195篇。 近三年来,我院教师共出版240余部著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

近年来,本学科加大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渐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梯队,拥有一大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更是理念先进、细致入微。例如,本学科于2010年5月出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在入校后有指定的导师并且在一年内参加培训和听课。各教学项目优秀教师与新教师采取一对一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全面的学习教学材料准备、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后辅导技能,从而保障各教学项目培养能力的持续性改进和提升。《商学院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实施办法》的出台,有效的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支持鼓励教师学术研究,促进了教师自身发展。此外,本学科每年都会为近10名教师提供哈佛案例培训或者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机会,到国外访问交流。

师资队伍建设历程:

2010年5月,出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2010年9月,首位非华裔全职教师正式入职

2011年7月,外籍全职教师人数达到5人,其中非华裔3人

2011年10月,制定并经学校批准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引进海外人才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商学院教师岗位)》

2011年10月,按照修订后的《聘任兼职海外高层人才办法》,完成了第二轮15名海外高层人才的聘任工作

2012年4月,按照AACSB的认证标准,制订并开始实施《商学院教师任职资格及实施办法》

2012年4月,通过实施《商学院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实施办法》

2012年底,外籍全职教师人数达到8人,其中非华裔4人。《赴海外招聘人才工作办法》、《为非华裔海外人才配备学生助理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建立,有力的保障了非华裔高水平教师的引进

近三年来,本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继续深入研究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不同人才培养的创新计划。

在本、硕、博培养上,在AACSB国际认证的推动下,2011年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将AACSB认证中学习质量保障(AOL)的培养目标和目标学习成果落实到教学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中去;调整本科工商管理实验班相关课程设置,建立了实验班进入和退出机制及激励机制;在全校率先提出硕博连读培养改革方案,并推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组制度”,受到学校的重视及肯定,促进了全校硕博连读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在各专业硕士的培养上,MBA项目在国内率先推出新版教学方案SAIL(启航)计划,强调学生软能力的培养、国际视野的加强、实践能力的提高及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EMBA将CMPM教改创新成果正式运用于EMBA教育模式,在追求完整知识体系传授的基础上,结合CMPM核心理念,推出SOAR(飞翔)计划,开创了EMBA教育新模式,从管理、经济、历史、文化等四个方面为学员提供了精彩的课程;MPAcc项目推出改革发展新模式SPARK(点亮梦想)计划,将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整合、创新,以适应瞬息变化的世界经济环境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历程:

2009年MBA项目在国内率先推出新版教学方案SAIL(启航)计划

2009年设立工商管理-法学实验班

2010年设立工商管理全英文教学实验班

2010年推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组制度”

2010年EMBA项目将CMPM教改创新成果正式运用于EMBA教育模式,在追求完整知识体系传授的基础上,结合CMPM核心理念,推出SOAR(飞翔)计划

2011年MPAcc项目推出改革发展新模式SPARK(点亮梦想)计划

本学科同时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海外合作教学、学生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海外合作

截止到2011年底,海外合作院校已近40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及亚洲地区,并且50%以上的合作伙伴已经通过EQUIS认证。2011年商学院成为由美国耶鲁大学发起的“全球高端管理联盟”战略合作伙伴,是联盟的发起院校之一,也是目前联盟内最活跃的成员院校之一。商学院每年计划派出数名优秀MBA学生赴耶鲁攻读高端管理硕士(MAM)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全球商业领袖,同时提升其在国际复杂情境下的管理能力。

学生国际交流

本学科积极开拓国际知名合作伙伴,推进学生国际交流,派出和接收学生数量屡创新高。2008-2011年,派出学生共计261名。2008年,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水平、扩大国际交流范围,我院开始接收学生交流学习,截止到2011年底接收学生数量已达到241人,派出和接收学生数量基本保持一致且保持大幅度上升态势。

图 2008-2011年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MBA教育“双结合工程”的推进与创新 伊志宏,宋远方,刘刚 二等奖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支持体系建设 毛基业,黄卫伟,马小军 二等奖

国家级精品教材

《市场营销学教程(第四版)》纪宝成

《审计学(第四版)》耿建新,宋常

《企业财务学(第二版)》王化成

《财务管理学(第五版)》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国家级精品课程

财务会计学 徐经长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学科围绕“立足中国实践、贡献管理知识、培养领袖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强调通过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为社会服务,推动组织的变革与进步。具体来讲,本学科近年的社会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1)本学科积极打造中国企业案例研究平台,开展企业案例库建设。一方面通过连续举办6年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推动了基于规范方法的国内企业管理案例的研究和教学,同时搭建了全国性的企业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桥梁。目前该论坛已经成为以规范案例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管理问题、推动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中韩管理研究中心”,以及与台湾大学共同组建的“两岸企业案例研究中心”,更进一步推进了中外企业、两岸企业的调研和案例研究,2011年前案例研究中心开发原创案例53篇,其中7篇获得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百篇优秀案例奖。

(2)本学科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为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行业会计规章制度的建立和企业财务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例如,耿建新教授现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荆新教授、林钢教授等6位教授担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荆新教授等参与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耿建新教授等受国家审计署委托主持了3项审计方向的研究课题;赵西卜教授、王彦副教授主持完成了4项保监会立法研究项目。

(3)本学科教师活跃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持续参与和组织国际和亚太地区以及国内管理学界最高级别学术会议(例如美国管理年会、亚太管理年会、国际信息系统年会、美国消费者研究学会亚太年会、亚太信息系统年会,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学年会、营销学年会、CNAIS年会等),担任多个重要国际期刊的编委(例如Journal of Assos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等),以及制定教育部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和编写“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

(4)本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工商管理教育和各研究领域专业学会的工作,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纪宝成教授现任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化成教授现任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伊志宏教授现任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第四届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毛基业教授和王刊良教授同为国际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CNAIS)副主任和《信息系统学报》的创刊副主编,毛基业教授和王刊良教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戴德明教授现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荆新教授现任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经长教授曾任2009-2010年度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副会长,宋远方教授现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徐二明教授现任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会副会长,左美云教授现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曾是国家标准《知识管理框架》的评审专家及其半数专题的专家组长,等等。

(5)本学科积极推动学术研究对政府决策的支撑作用,建立了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机制。比如每年度中国500强企业以及服务500强研究、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特色管理研究、环保部绿色采购与政策研究、中国医药流通与物流研究等均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2011年针对中国概念股在美国遭遇质疑和退市的问题,叶康涛讲师接受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会计学会的委托,完成了《我国部分在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研究》,呈交给财政部会计司,受到肯定和好评。

(6)本学科深入中国企业实践,通过与企业建立战略性的研究基地,总结和研究企业变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积极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比如华为模式研究、海尔模式研究、神华模式研究、中钢模式研究、中石油司库体系研究、特变电工发展战略研究、雅戈尔集团发展战略和组织文化研究、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不仅实现了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对相关组织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术风采

耿建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审计学

姜付秀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投融资决策及其经济后果

刘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教授、硕博项目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领导、雇佣关系、组织政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研究方法

王晓芳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工程与科学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医疗服务管理,运营管理(侧重服务业和制造业中的服务部分),收益管理,基于约束的调度优化,金融与运营管理接口

张瑞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

新闻图片集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