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文 | 海权论三部曲 读书报告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2022-11-19 22:28 浏览量: 2981

BY

岳曦鹏

对历史的研究

是一切合理军事理论

和实践的基础

1890 年,美国海军上尉阿尔弗雷德·马汉,发表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开创性地分析了海军力量在英帝国崛起历程中的重要性。两年后,他又完成了《海权的影响与 1812 年战争的关系》一书,分析了法国革命中海上力量的影响。马汉在书中写道,海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国家之间的较量与竞争,经常以战争告终的凶残与暴力,因此,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军事史……

马汉认为,英国对海洋的控制,加上其主要欧洲竞争对手的海军实力相应下降,如西班牙、荷兰等国海军的衰落,为英国成为主导世界秩序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强国——一个日不落的帝国,铺平了道路。马汉革命性的观点影响了美国的政界,他们将马汉叙述的在争夺海上力量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应用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积极扩大海外市场的尝试中。当时,马汉的想法引起了包括海军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和海军部长赫伯特·特雷西在内的有影响力的政治家的共鸣。在 1898 年的美西战争中,早已不复当年勇的西班牙舰队碰上了正值中兴的美国海军,最终大败于美军,之后,威廉·麦金利总统通过国会联合决议实现了对夏威夷的吞并,美国更控制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等地,这些关键的岛屿,马汉称之为”choke points”,即咽喉之地,在马汉的理论中可以作为重要的海军基地和中转站。五年后,美国又获得了古巴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的永久租约。而后,随着巴拿马运河的建成,美国通过控制这一航运要道,成为了“两大洋国家”,美国海军开始成为世界第一海军,美国也走上了称霸世界之路。

马汉的海权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接见他,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伦敦《泰晤士报》甚至郑重其事地宣布他为“新哥白尼”。德皇威廉二世命令每艘德国军舰上都要放一本所有军官必读的《海权论》,德国海军将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建立了一只能够与英国皇家海军匹敌的强大舰队,在一战中与协约国的军队相抗衡。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更是极力推崇马汉的理论,由海洋向外扩张,实现他们的大陆战略,并发展了一支极具规模的海军。在二战中,除了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更是凭借海上力量,向美国在太平洋上的统治发起了挑战,撼动了其霸权。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的第一章中,马汉将大海描述为一条“伟大的公路”和“广袤的土地”,大海蕴藏着无数的资源,又是贸易的必经之路,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中国,坐拥北起辽宁盘锦,南至广西防城港,超过 18000km 的陆地海岸线,以及 14000km 的岛屿岸线,自然应将发展海洋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

但在历史上,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权意识的萌芽,那么之后的禁海与闭关锁国,则是将海权思想彻底扼杀。即使郑和在航海至非洲、红海后指出“欲国家之付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之后的迁界禁海,把海权思想的火花尽数熄灭。而正当中国自诩天朝上国,故步自封时,西方各国正在通过对海洋的探索与控制,建立起一个个殖民帝国,海权理论也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一步步建立与完善,马汉一书的出版,代表着西方近代海权思想走向成熟,马汉的理论也正是海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闭关锁国的清朝,在来自海上的西方列强的降维打击下覆灭,也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但今天,中国已在近几十年来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利益逐渐全球化,也必须要实施全球化的战略方针,而发展与之匹配的强大海权力量,更成为了刚需。

马汉认为一个国家对海上力量的发展受 6 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地理位置,地理构造,领土大小,人口数量,国家政策以及国民性。而中国的海权经略,也要从这 6 个角度出发,权衡利弊,综合考量。

中国处于欧亚大陆最东端的边缘地带,面向广阔的太平洋,背靠辽阔的欧亚大陆。若是只注重对国土本身的防御,则对海上力量的需求可以说微乎其微,但如果是要向海发展,看似前景良好,却受到诸多限制。向日本海和北太平洋的出海口被俄国掠走,东向太平洋则被日本-台湾-菲律宾构成的岛链限制,南海的资源开发又受到周边国家的重重阻挠,通往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周边势力对中态度飘忽不定。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控制海权对国家未来全球化战略的意义极为重大,而如此的地理位置也为中国发展海上力量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在地理构造方面,中国的海岸线相较于西方等国均有不同,它同时兼有漫长与连续这两大特点;,前者意味着拥有众多天然良港,后者则意味着十分有利于进行整体性的防御和资源整合。这无疑是极有利于海权发展的。

中国世界第三的领土大小,和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都为近几十年来的快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也会是发展海权的基石。马汉在书中还提到,想向海洋发展的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而且其直接或间接参加海洋活动的人数,也应占相当的比例,而如今中国沿海省份的人口和 GDP 占比都已达近 60%,已拥有了发展海权必备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和经济上的基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提“海洋强国”概念,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代表着对海洋的重视在国家战略中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海权以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经济利益也将会是中国走向复兴道路上的重中之重。

但在马汉谈到的国民性方面,即面向海洋,具冒险犯难的性格,以向海洋寻求财富,通过海洋探索未知之地为荣的秉性,国家自然会走向海权道路,掌控海上大权。但对于中国来说,面向海洋的国民本性在历史上无处可觅。明代初期中国作为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军的国家,却没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失海洋文明的支持。中华文化从根本上仍是大河文化或土地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边,扎根于中原上,自古以来就把海洋当做是边远之地,流放之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也缺乏经营海外的战略眼光,而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也能基本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普通百姓对海洋知之甚少,视之为畏途。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主要利益大都远离海洋空间,海洋与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缺乏联系,海洋文明没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发。海洋文明的缺失也让海权思想失去了萌生的土壤,进而导致了对海洋控制的不力,统治者更多地将海洋视为抵御外敌的屏障,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是充分利用海洋扩张势力,攫取利益。所以中国的海权发展长期以来受国民性的制约。

在马汉的海权六因素中,中国在多方面均具有海权发展的优势,中国发展海权已成必然,马汉也曾说“海军战略不同于陆军战略之处在于,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都需要海军战略”。而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又应该秉持怎样的海权战略?

马汉的海权论是面向帝国主义的海权论,他本人就是一个帝国主义者,鼓吹掠夺侵略,夺取霸权。海权论三部曲的出版恰逢其时,正迎合当时列强积极扩张、发展海军的需要,适应了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的政治需要。而西方各大海洋强国的海权思想也是具有帝国主义的内核,英西葡荷,这四个最初的海洋霸主,都是通过海洋在全球各地夺取殖民地建立了殖民帝国。而美国也在马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海军的强盛建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俄罗斯的领土扩张,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出海口,西进波罗的海,东进太平洋,南下黑海,奠定了海权国的基础。日本通过海洋摆脱了自己作为孤立岛国的窘境,凭借地缘位置的战略地位与美国联手强化自身的海权控制。

但中国向来秉承和平共处的发展理念,中国不应该也绝不会走向霸权和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建立开放兼容的海权,它是和平战略的工具,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重蹈西方的霸权之路。发展海权对中国最大的益处就在于对国防安全的维护,在美国鼓吹“中国崛起”,推行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三条岛链的封锁对中国的国防安全构成的威胁日益加剧,发展海权能够给国家安全带来最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在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极大压力的情况下,发展海权能够拓展市场,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刺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而言之,中国作为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且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复兴大国,全球性利益与全球性影响力正在同步形成,出于保护国家的正当合法利益并以此为基础争取更有利国际地位的缘故,中国必然要加大力度发展海上力量。

中国海权力量的构成中,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必不可少的。如今的中国海军,已拥有了 3 艘航母,其中的 2 艘已形成编队战斗能力,远洋威慑能力在不断增强,而随着DF-26、DF-21D 等“航母杀手”陆基弹道导弹的服役,以及 DF-17 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在055 型驱逐舰上的装备,中国海军的非对称打击力量已不容小觑。未来中国海军从区域化转型全球化的过程中,还需增强域外感知侦察能力,以及海基防御能力,打破区域性的战略平衡,建立远洋的有效军事存在,实现海军真正的走向深蓝,奠定我国海权力量的军事基础。

但作为一个典型的海陆复合型大国,海权的发展也必须通过陆权的扩大来实现。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与欧亚内陆国家的经济合作,建立中巴、中缅经济走廊,在陆地上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打开西部出海大通道。铁路技术的进步,让中国的陆上影响力能够触达印度洋,乃至横跨欧亚大陆直至大西洋。在海陆结合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在印度洋周边形成了战略布局,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缅甸的皎漂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以及吉布提的吉布提港,让中国在印度洋有了不可忽视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如此海权陆权相辅发展,是海陆复合型大国的必然出路。

马汉说,对历史的研究是一切合理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马汉的海权论是在英法等国的海洋史上发展得出,而当今中国的海权论,除了借鉴马汉的观点,更要从中国的历史出发,吸取一百多年来近现代史中的经验与教训,走出一条有现实意义,有未来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道路。

文:岳曦鹏

排版编辑:何耀辉

责任编辑:邹飞鹏

审核:高楚清

编辑:王显媚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