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月 | 如何更好地应对压力?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
2020-04-02 21:03 浏览量: 2399

疫情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为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帮助,我院开展了“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在各班心理委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学院共收集了两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制作并发放了八期心理健康阳光报,向同学们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自助小贴士,帮助大家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传递心灵正能量!

3月份已经接近尾声,返校也是指日可待,同学们线上学习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可能伴随着一系列的不适应,会面临着来自于学习、家庭、情绪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期推送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压力这个话题。

国内普遍认为,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就是人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紧张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 压力是环境要求你做出选择或者面临改变时的个人感受,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和改变,因此压力时时刻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压力是对未知事件悲观解释的结果,当你遇到的事情有着不确定状态时,心中经常会忐忑不安,因此会感觉到一定的压力。

▶压力是持续不断的精力消耗。例如你已经连续不断地自习了8个小时,真想立刻回宿舍休息,但是目前的你才复习一半,而明天又要考试了,于是你感到心烦、不满、压力……

压力似乎总在消耗着我们的精力,带给我们无尽的烦恼和不断的紧张情绪。那么,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压力的存在,是不是就会很美好呢?其实不然。适当的压力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积极影响,美国贝克斯顿曾经做过的一项感觉剥夺实验表明,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中枢结构需要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才能够维持一个激活的状态。同时,压力也促进了人类的成长和发展,每个人一生之中的各个阶段都会应对新的要求,可以说没有压力就没有成长。

适度的压力会引起如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的适度唤起等的良好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当前环境。但是过度的压力会导致烦躁,抑郁,焦虑,激动不安,愤怒,沮丧消沉等负面情绪,使得个体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表现出消极被动,无所适从。适度的压力能够调动机体的潜在能量,提高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适应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但是在长期过度的压力下,个体储存的能量会逐步耗尽,最终表现出消沉沮丧,并且造成身体的一些不良反应。

一般而言,过度的压力会使得认知效能不断减弱,同时也会妨碍个体的弹性思考,由于专注在有压力的事件上,人们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只能获得有限的能量,无法有效地处理其他事情,最终造成思考僵化,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

压力就如梦境一般,你不知道它何时来,也没有方法去逃避,那么如何应对压力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压力,并在压力中成长,争取做到让压力成为通向成功的助推器呢?

合理认知与理性应对

首先,我们要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压力,即压力人人有,压力常常在。同时要积极地应对,压力就好比弹簧,你越强它越弱,你越弱它越强,适度的压力能促使人进步!有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在经历了挫折以后都有韧性复原的能力,不需要经过治疗就可以克服遭受的压力和困难并得以恢复,因此我们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积极的自我暗示

  • 压力来临前:“我会很好的”,“我能够应付”,“我现在精力充沛”

  • 压力来临时:“我正在尽最大努力”,“坚持一下就过去了”,“不着急慢慢来”

  • 压力之后:“我为自己感到自豪”,“我能够应付困难的情境”,“以后我也能像这样应对压力”

  • 在压力面前,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同时让自己更加冷静地面对困难。

调整自我状态

  • 生活上:充足的休息;均衡的饮食;健康的睡眠习惯;定时运动

  • 心理上: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强处及弱点;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

  • 工作与学习:尽早调配工作,避免过度负荷;留时间处理突发的事情;定期整理书桌,创造一个减压的环境

  • 人际关系:改善和亲人的关系;建立较深入的友谊;不要凡事都应允;适当地找人倾诉

  • 闲暇时:安排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培养一项兴趣爱好;享受当下的生活

以上就是本期推送的全部内容啦~希望同学们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后面的各种挑战哦!

对于疫情期间有心理方面困扰的同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求帮助:

有明显心理困扰,强烈咨询需要的同学,请填写登记表(点击链接或扫码下载表格)进行预约申请,填写后请发送到指定邮箱:njuzxgl@163.com,心理中心会根据预约需求统筹安排,请耐心等待回复。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6v1Xpm_XprKvN8aI_Ga3YA

提取码:geoo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