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非遗文化“翻译者”,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化“公开课”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22-06-12 20:27 浏览量: 2187

语言与距离不应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障碍,高质量的非遗对外翻译可以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在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

新华社报道我校熊辉老师开设的

“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课程”

而长期以来

东林也在弘扬非遗文化中贡献力量

接下来请随我们一起

走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走进熊辉老师和她的课堂

在中国最北省份黑龙江聚居着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拥有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绚烂的瑰宝深深打动了熊辉老师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熊辉将非遗文化与翻译结合在学校开设“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课程在校内,以非遗对外翻译为媒,向世界讲好中国非遗文化的“公开课”,不仅英语系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工科生、理科生同样感兴趣。

从2019年开始,熊辉先后带领四支学生团队完成黑龙江省非遗和少数民族文化调研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两项、中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两项。在美国访问期间,熊辉走进美国高校课堂,介绍、示范、表演中国的皮影戏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美国学生了解、喜爱中国文化。

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评价翻译的意义

翻译工作是跨学科、跨部门的

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振兴中华的事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人“西学东渐”

靠的就是翻译的桥梁

如今这座桥梁

同样在“东学西渐”中发挥重要作用

熊辉老师和学生进行非遗对外翻译主题分享讨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遗外译工作不仅可以充当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翻译官”也可以作为展示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的“外交官”因此“翻译非遗”也是在“翻译中国”熊辉老师将黑龙江的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成独具风味的英文打破了定式翻译思维的桎梏引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敬畏心熊辉老师希望通过开设此门课程吸引更多向往传统文化有志于保留、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翻译者”什么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其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厚重、百花齐放。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7项,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代表。“语言与距离不应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障碍”“高质量的非遗对外翻译”“可以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爱上中国”……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世界讲好中国非遗文化“公开课”是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中外交流的新路径松松杉杉在这里提出倡议所有nefuer一同努力让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非遗文化在世界舞台闪闪发光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文章来源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

出品|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王思邈编辑| 郑赵毅肖梓杨校审 |田昊言点亮“在看”,了解更多东林特色课程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中国新闻社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