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故事 | 王业蘧:学高身正的为师楷模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22-06-04 17:13 浏览量: 3067

人物简介——王业蘧

湖北人,生于1916年,1943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森林系,1947年公费留学美国,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森林资源学院获林学硕士学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应召回国,林学院森林生态(现为生态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系主任,是东北林业大学早期元老之一。

人物故事——王业蘧

王先生曾回忆说,当年回国时那一船人几乎都是新中国首批留学归国学子,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回国后他先执教于武汉大学农学院,1954年应东北林学院林学系主任周重光之邀到学校任教。

王先生人生道路坎坷,到东林任教后不久,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平反后,先生没有抱怨、消沉,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同时他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相信党,虽然他年近花甲,仍积极要求入党,为全系教师树立了好榜样。入党后教学能力和专业造诣得到充分地发挥,学术观点也被高度重视。

因王先生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林学硕士学位,东林的生态学科有资格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点学科。同时王先生也是第一批获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生导师,培养出许多森林生态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代表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世荣、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科带头人李俊清等。王先生同时致力于发展生态学交叉学科,在我国首次招收化学生态博士研究生和物理生态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韩士杰),为国家培养出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

王先生在科研中提出分子生态学概念、理论及方法体系。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科研立题,在我国尚属首次。在其独立完成的学术著作《高级生态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除分子生态外,还包括生态学、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人口论、土地资源等,以当时我国严重生态问题为重点,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该书采用“宏观生态”与“微观生态”并重,结合宏观与定性、微观与定量,探索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物质现象和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前瞻性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

王先生带头创建我校环境保护研究室,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环保研究室。居恩德、胡开敏、刘清臻等人是首批专职研究人员,王先生兼任研究室负责人,研究室发展为现在的环境学科。王先生发表的一系列有关生态环保的高质量文章,在国内生态环保领域颇有影响。

王先生倡导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森林防火教研室。森林防火原来是森林生态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森林生态组的郑焕能在晋升教授时,主要教学科研成果就是林火生态。随着研究内容的扩展和研究人员的增加,王先生提议组建森林防火教研室,发展林火学科,郑焕能教授成为东林林火生态学科带头人,最初成员包括杜秀文、柴瑞海,后来邸雪颖、薛煜等青年教师加入,创建了环保教研室和防火教研室,反映出王先生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拓展能力和活跃的学术思维。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王先生的学识、能力一直被学界公认。他有严谨缜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肃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著述多有影响力。除《高级生态学》外,还著有《阔叶红松林》,主编《森林防火学》,主译《生物圈的第一性生产力》等学术著作。其教学成果获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曾任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领导小组顾问,该工程是1979年开始的国家重要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区域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9个县,担任如此大工程项目的顾问,表明王先生在我国林业领域的学术地位之重要。王先生曾担任中国林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等。王先生是我国森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分子生态学和林业教学与科研领域的著名学者。

王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失灵活性。王先生给研究生讲课,最后考核常是开放式的,但评分严格,一般是70—80分,极少达到90分以上,王先生认为,80分以上就学得很好了。有一次几个研究生反映,王先生给分太低, 植物学科研究生专业课成绩全部在90分以上,我向王先生建议给研究生多点鼓励分,这样对他们分配工作后的起步工作更有利,王先生听后没有表态,只是一笑,但在以后的学生成绩单上分数有明显提高。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秋天,王先生带领全组青年教师去帽儿山的林场进行次生林野外调查研究,周晓峰、胡正昌、詹鸿振、祝宁等青年教师都参与其中,我是在读研究生,也参加了。一天王先生偶感不适,有人建议拔火罐,胡正昌自告奋勇说他会,结果失手,把王先生烫着了,王先生紧锁眉头出现痛苦状,但没说一句不高兴的话,此后几天胡正昌为了”将功折罪”, 更加关心王先生,一次在山间遇到一颗大倒木时,本来王先生可以自行过去,胡正昌主动上前一扶,王先生反而失去平衡,倒在一个突出的枝杈上剐破了皮。事后王先生对胡正昌仍很欣赏,就像这些事没发生过一样。那段时间里野外调查研究学术气氛特别浓厚,白天上山,晚上王先生主持讨论,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我们忘了上山的劳累,一直到很晚才休息,这是一段让人十分怀念的时光。从此,我们组形成一个习惯,有关讨论学术问题的会,能争论得面红耳赤,近似吵架,但过后毫不影响同事之间的信任、友谊和团结。

有些回忆存在脑海不曾退去,有些事过去很久也不曾忘记。作为后辈和他的学生,王先生一直是我敬重的师长和学习的榜样。

作者赵惠勋,1965年于东北林学院森林学研究生毕业,系国家首批统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一直从事森林生态和森林经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国家首批生态实验站帽儿山野外科学研究站站长,其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出品|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王思邈编辑| 初婧卿肖梓杨校审 |张怡然田昊言点亮“在看”,重温我和东林故事!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