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本科生如何做科研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2021-09-19 18:42 浏览量: 3307

9月17日晚6时,上海财经大学 “本科生如何做科研” 主题讲座在武东路第六阶梯教室如期开讲。

本次讲座邀请了我院王晓老师作为主讲。作为上海财经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王晓老师曾获中国地质大学学士学位、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微分几何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机器学习、非凸优化、流形优化和博弈论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王晓老师通过追溯现代大学观念的成形,自我们所处大学——“研究型大学”——这个环境出发引出话题“本科生做科研”,解答了“为什么要做科研”这个问题。其间他多次提及:“科研不是脱离实际,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至于本科生做科研的可行性,王晓老师通过介绍一些历史上在本科阶段进行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得出结论:本科生做科研关键在于现存亟待研究的问题以及本身的天赋。“而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让人感到沮丧的。”他评论道。

之后,王晓老师介绍了一位特别的“非天赋型”学者Stephen Smale。他一度被高中老师认为是普通学生。然而,在密歇根大学就读期间,他就进行了科学研究。毕业后不久就成为了1966年菲尔兹奖得主及2007年沃尔夫奖得主。最后他因证明了五维及以上的庞加莱猜想而成名,成为了美国著名数学家。王晓老师提到:依靠天赋而有所成就的学者其实是少数,而像Stephen这样的学者实际上是多数。王晓老师通过分析Stephen的经历得出,对于本科生而言做科研不仅需要对自己实力的正确认知,还需要一个包容自由的大环境

王晓老师以线性代数为例,讲述了在他眼里基础课程与其他知识板块、前沿问题的一些联系。继而,他指出,在知识方面本科生做科研无需过度担心自身知识不足的问题,从掌握的知识出发亦可在本科阶段尝试科研。有关于本科学习,王晓老师还提到“调整考分价值观,把精力从达到满分转移到扩展其他领域”。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讨论,老师细心解答,共同探讨了从学生的角度如何了解到课程与未来科研、工作的关系,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科研,从而培养科研经验并掌握争取的科研方法。

希望通过这一次的讲座,信院学子都能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仔细思考未来的多样性,不以科研太难而畏惧,不局限于预设的思维方式,积极与老师交流,不断进取,在本科生阶段就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国家科研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文案| 李若萱

图片 | 学术项目组

编辑 | 00

编审 | 周易 刘羿君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