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让改革创新成为大学发展的时代基因 ——华南理工大学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MBAChina
2017-09-13 15:47 浏览量: 3966

MBAChina网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华南理工大学的足迹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改革”和“创新”被多次提及。


华南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矢志不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2017年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要求,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改革创新,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日前,6400名华南理工大学的大一新生开启了全新的大学生活。他们将在未来的四年中迎来独特的学习体验——大一即有机会加入院士团队,能够使用全校所有科研平台、参与课外科研。这种育人方式,被教育界誉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自组建之日起便提出“办大学,就要创一流”的华南理工大学,从未缺少过改革创新的基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育界“华工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华南理工大学构建起“两工程一计划一行动”(学生工作创先争优“标杆工程”、学风建设“卓越工程”、学术创新“百步梯攀登计划”、“岭南追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行动)的学生培养工作体系,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面对“钱学森之问”,华南理工大学着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国际化教育。扎实的课堂教育外,全校所有科研平台都对本科生开放,还与校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平台,大一新生即可加入院士团队,多达60%的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这被誉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


这一模式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基因组创新班有88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论文70篇;博士生何志才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本科毕业生陈第两次被评为《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毕业生罗锐邦入选《福布斯》“医疗及科学”领域“亚洲地区30位30岁以下俊杰”;学生多项社会调研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鼓励。


近两年,华南理工大学又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创新学科建设模式,走出多学科协调发展新路


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学术立校,把学科建设作为改革创新的龙头。近5年,学校新增了5个ESI学科领域,涵盖学校所有理工类学科。其中,工程学、材料学、化学进入ESI全球顶尖学科排名前1‰,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6位。在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有19个学科上榜,其中9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名,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国内前10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世界第4位。


在医学学科发展道路上,华南理工大学坚持“有特色、研究型、国际化”,形成了独特的医工结合办学模式。立足理工科办学优势,华南理工大学于2014年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强强联合,组建了医学院,现已挂牌成立2所高水平直属附属医院,第3所直属医院还在建设中。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学校已经组建起一支由院士、国家千人、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973首席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师资队伍,建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雄厚的理工科基础,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的发展也具有应用性和前瞻性的鲜明优势和特色。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是国家高端智库成员之一,去年6月,该智库正式向中央提交政策报告,建议创设“环珠江口湾区”,覆盖范围与国家规划的粤港澳大湾区基本相同。粤港澳大湾区最终被国家采纳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服务国家区域战略


华南理工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依托2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139个部省级科研机构,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项目,取得了大量国内外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舞台已经搭建,如何让主角——广大科研人员“唱好戏”?华南理工大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在2015年,一个被教师们亲切称为“华工十条”的政策出台。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区,对全职或者兼职进入实验区开展创新创业的科技人员,学校给予全方位支持,扶助政策和支持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


“华工十条”只是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的一个缩影。华南理工大学坚持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自我价值。近5年,学校承担的企业委托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专利实施率等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据统计,2009年以来学校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首位,2015年学校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排名全国高校第一,显示出强大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四方共建广州国际校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出“以我为主、国际协同”,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的构想,得到了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的大力支持,今年年初四方开始共建。广州国际校区的广受肯定,不仅仅在于其以前瞻性的眼光,集聚全球优质资源,重点发展未来国际竞争中的热点学科领域,更在于依据中国特色,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着办学的主导权。


今年5月,华南理工大学第3所孔子学院——奥迪英戈尔施塔特孔子学院在德国成立。该孔子学院是全球首所由跨国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孔子学院,开启了我国孔子学院与海外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还建立了中法工程师学院、中美创新学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一批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与200多所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起核心伙伴关系,合作项目覆盖了全校所有专业。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学思践悟


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更多“双创”英才


作者:王迎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我校参加了此次“筑梦之旅”的同学在看到总书记的回信后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把创新创业的梦想融入伟大中国梦,以青春和理想谱写信仰和奋斗之歌。


近5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大胆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把握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华南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按照“大思政”“大党建”思路,搭建了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框架,制定时间推进表,实施清单管理,确保取得扎实成效。同时,学校要求各专业遵循“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实践驱动、国际协同”的原则开展培养计划修订工作,着力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华南理工大学深化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改革创新,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包括科教协同、校院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在内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通过科教协同,引入学科资源,构建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注重科教融合和科研育人,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学校还整合学科资源,推进跨学科交叉培养,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倡导“寓教于研”和“研中有教”的教学模式。


通过校院协同,引入科研院所资源,构建科学前沿研究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与深圳华大基因等一流的研究院所合作过程中,通过瞄准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创新团队和科研资源,华南理工大学构建了优质资源平台,形成了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


通过校企协同,引入产业资源,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目前已在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通过与中广核、腾讯、南航等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学校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高层次应用性工程人才。


广州国际校区的建设,让学校一流大学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通过国际协同,引入国(境)外优质资源,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遴选全球前200强高校中排名位于世界前50位的学科与相关学院合作办学,开展学位教育、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科研合作和短期交流等各类合作项目,覆盖学校所有专业。


成效显著,“双创”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五年来,通过在模式创新、政策扶持、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不断努力,创新创业已在华南理工大学蔚然成风,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双创”人才,他们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金夺银,在“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代表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冠军……


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更多更优秀的“双创”人才,是华南理工大学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服务国家建设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我看华南理工大学这五年


成果进车间 论文变产品


作者:银玉容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在我看来,母校不仅注重原始创新,还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用实际的行动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母校的科技专利申请数量屡创新高。更难能可贵的是,母校开创了包括转让、许可、作价入股、创办企业、委托开发、设立工程中心等在内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专利实施率等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华南地区首位,真正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了车间,从论文变成了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了“华工力量”


这种“研以致用”的风气,激励着我更好地做好教学与科研。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实验室,来到生产*,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让产学研合作成为我们反哺教学的源头活水。


最近,母校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为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吹响了新一轮进军的号角。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深信,在新老华工人的共同努力下,母校必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华南理工大学MBA如原作者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