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宝典:大神们的考博之路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9-06-22 11:24 浏览量: 4273

浙江财经大学校报512期

校报在线

点击蓝色链接查看浙江财经大学报手机版。点击向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点击文章可查看原文。

我校 5 名研究生携手考上院校博士!

近日,我校 A 类科研创新团队—经济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协同培养的首届 5 名 16 级硕士研究生何红亮、徐杨炳、戴紫薇、范燕丽、钱琪全部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 985/211 院校的博士研究生,考博率达 100%。让我们走进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1

何红亮

希望世界能因我有一点点不同

“适逢财大四十五周年,我毕业了。在财大的七年,是我不断探寻,不断追求热爱的七年,也是我确定航向,仗剑天涯的七年。”2019年 6 月,浙江财经大学信工学院 16 级硕士生何红亮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回顾本科加硕士七年记忆,他这样说道。  “光环远不及内心的丰富和成长”  七年财大,每一年,何红亮都在做不一样的事,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初入大学,何红亮便加入了院外联部、辩论队等部门,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活动中培养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是日后着手项目、成立工作室的一笔宝贵财富。  本着对算法竞赛的热忱,大二、大三两年何红亮将重心放在竞赛项目,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一步一个脚印,在熬过了无数个与代码磨合、与队友并肩作战的夜晚,经历了各种项目的 DDL 与压力条满格的情况后,终于,他们喜获佳绩。慢慢地,何红亮从“小白”蜕变成了能够带领队伍前进的负责人,有了一批核心成员。“总有几处细小的 bug,总有几次测试运行,总有几次算法改进是在夜深人静时完成。”回忆起当年的备赛过程,这份酸中带甜的感受依然在他心中埋藏。这段时间何红亮还组建了亮点工作室并成功入驻学校创业园。聊到过去曾获得过的荣誉,何红亮反而把“平凡的个体,有趣的灵魂”作为自己认可的关键词。“经历只是一张白纸黑字,所谓的光环远不及内心的丰富和成长更重要。”  这份宝贵的经历让他遇见了优秀的同窗师长,也瞥见了更大的世界。加上在财大两年多的所见所闻,何红亮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真实的数据能够说话,比起毕业养老,还是希望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正向作用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有一点点不同。在这一信念的引导下,科研这颗种子在何红亮心中悄悄发起了芽:考研是第一步,院校博士是第二步。  “自己先做起来是劝导别人的唯一途径”对于学历的定位和学术的理解,何红亮有自己的想法:学术本身就是一个行业、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头衔、一块敲门砖。学术永远都是少数人来做。  在财大的七年,何红亮常用柳传志的话激励自己:“自己先做起来,不是劝导他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严于律己是他能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且屡试不爽的一条准则。“几乎每天都是早 8 晚 10,踏踏实实做科研,目前的结果也算满意,以后还得继续加油。‘努力是唯一不会辜负的事情’,这也是我时刻提醒自己的话。”研究生在读期间,何红亮独立撰写英文论文,其中 2 篇已在 SCI 检索国际期刊(JCR 一区, Top 期刊)发表,1 篇已在国际期刊发表,另有 1 篇在 SCI 检索国际期刊审稿中;此外,他曾指导英国牛津大学本科学生、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科学生、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生进行科研,并合作撰写英文论文 3 篇(本人撰写论文部分章节 + 实验),其中 1 篇已在SCI 检索国际期刊(JCR 一区)发表,2 篇已在国际期刊发表。每一篇优秀论文的形成都由无数思想的结晶凝聚,每一篇优秀论文的发表都佐证科研更贴合自己的定位。  “将财大塑造于我的坚持下去”从本科到研究生,最后到北大博士,一路走来,何红亮都非常顺利。在这座菜园里,他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方法,学会了对人的爱与包容,他喜欢这里的环境,喜欢这里纯粹、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他很充实,很享受,很满足。他感谢财大给了他这些幸福。  如果说把本科阶段比喻成毛坯,到硕士阶段变成“半成品”,那么博士阶段就是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理、方法的掌握和一定强度的训练最终“熔铸成型”。  对于北大的博士之旅,他格外期待。“我本身对计算机领域的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方向有着强烈的兴趣,况且这也是目前整个世界的大趋势、大风口。我会将财大塑造于我的坚持下去,做出在这领域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有深远影响的贡献。”  何红亮那“世界能因我而有一点点不同”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17信息1 齐钊瑜

2

范燕丽

三思而后行行且笃定

早上八点半,她准时出现在课题组的实验室里,晚上十点,她揉一揉疲惫的惺忪的双眼,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宿舍,紧张而忙碌的一天科研任务暂时结束了。硕士期间,她过着这样两点*的生活,在外人看来这种枯燥且乏味的科研生活都是咬着牙“熬”出来,但对她而言,科研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给她带来切实的充实感、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密友。和密友朝夕相处的时光让范燕丽满载知识与感动,今年,她整装待发,准备前往上海财经大学攻读财政学博士研究生。

想,无拘束

本科阶段,范燕丽一直穿梭在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之间,这个过程乍一看和科研毫无关联,但社团的锻炼让她的交际能力、表答能力、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科研从来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闭门造车,要想快速进步成长,就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沿的最新动态,聆听各路专家学者的隽语箴言,并广泛地与人交流讨论。这些看似毫无章法、没有实际功用的经历实际上都在为范燕丽日后的精准发力奠基蓄力。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这些丰富的经历和体验,范燕丽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就不会坚定她考研的决心。

行,不犹豫

“想法就去做,绝不拖泥带水”,范燕丽是这样一个自制力和行动力极强的人。任何事情,在她考虑周到之前她不会贸然行动,而一旦确定,她也决不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因而她总是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扎扎实实地走好通往目标的每一步。  硕士期间,范燕丽撰写的三篇英文论文中两篇已经被 SSCI 国际期刊发表。外,她还主持了一项浙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和浙江财经大学校级重点课题。荣誉等身的她从没放弃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本科时,和很多“头悬梁,锥刺股”的考研人不同,范燕丽的考研思路比较“佛系”:寒暑假呆在图书馆,早上八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半就休息。她觉得勤奋的定义不在于耗费了多少时间,花费了多少精力,而是要讲求“事半功倍”,讲求高效率。“要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而不是抓住每一分钟来学习”,她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也让她在硕士期间能够很快克服阅读英文文献的障碍,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范燕丽最喜欢的一句话是“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无论是面对科研上的难关还是生活上的不顺,范燕丽都能以乐观的心态一笑而过。她看来,苦难是在所难免的,一帆风顺的一路或许值得称羡,但险象环生、历经坎坷的道路或许更具挑战。对未来,范燕丽希望能尽快博士毕业,回到高校或者研究所,继续在自己喜爱的科研上,开荒拓土,一路高歌。

17财政 宫彦

3

徐杨炳

用勤奋铺筑追梦之路

当很多人还在为课业发愁的时候,他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当很多人还在为毕业论文抓耳挠腮的时候,他已经发表了多篇SCI 检索期刊论文;当很多人还在为工作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就已被浙江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他就是浙江财经大学 16 管理统计学的硕士研究生徐杨炳。

简单专注地生活

7 点半起床,8 点半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研究,晚上 10 点左右回寝室,11 点左右睡觉,这是徐杨炳每天的时间表。偶尔约上三五好友漫步于西湖之畔或是去羽毛球馆打几场羽毛球,这是徐杨炳课余外的生活。与多数学生所经历的大学生活不同,徐杨炳的大学生活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但他并未感到遗憾:“我是一个生活简单的人,我觉得这样的大学生活挺好,能够静下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正是因为这种简单与专注,徐杨炳在校期间,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重心定位,也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本科阶段,徐杨炳获得过亚洲区域赛三等奖、全国“蓝桥杯”二等奖、浙江省程序设计竞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有成功,亦有挑战。那时的他对编程有很大的兴趣,他讲到:“我觉得那些会写程序的人很酷,通过几行代码就能解决一个问题很神奇,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于是他加入了 ACM 集训队。虽然到最后也没有拿到金奖,但过程中的收获远比最终的奖项丰硕。  硕士阶段的他把重心放在了学术研究上,努力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徐杨炳硕士阶段研究方向比较广,决策优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以及文献计量等都有所涉及,在此期间,他获得了一项国家奖学金、全国数模竞赛的三等奖,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一共发表了 3 篇 1A 论文、4 篇 1B 论文以及 2 篇2A论文,其中有四篇 SCI 检索期刊论文(3 篇1A、1 篇 1B)。

苦心孤诣地读书

在众多奖项和“学霸”光环的背后,是较常人更多倍的努力与付出。徐杨炳坚信“书山有路勤为径”,他常以这句话告诫自己。勤奋努力就像是追求梦想之路上的鹅卵石,走过时或有痛楚,但稳定坚实。“别人说自从上了大学,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而我上了大学,一年在家的日子都不会超过一个月。”他讲到。本科期间徐杨炳留校集训,刷ACM 题,打比赛磨合队伍;硕士期间留校阅读文献,打磨论文……每天的时间似乎怎么用也用不够。  回首大学生活,徐杨炳最难忘的还是本科期间和同学们一起熬夜刷题,以及硕士期间自己痛苦地撰写并修改第一篇 SCI 论文的经历。  徐杨炳的第一篇 SCI 论文的初稿是在大四暑假完成的。因为思路有偏差,自己全部推翻重写了一遍。交给老师后,又是一遍一遍地修改,最后录用的论文已经完全看不出一稿的痕迹了。他感慨道:“当时改得特别痛苦,害怕老师来找我,不过现在想来那种经历非常宝贵。幸好遇到了负责任的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快速地成长。”  大学生活中徐杨炳在学业方面取得满意的成绩,却也有些许遗憾。他打趣道:“遗憾还是有的,比如大学期间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头发,比如一直单身,都没有找一个女朋友。”

一往无前地追梦

对于未来的生活,徐杨炳有自己的定义。在博士阶段他选择了修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硕士期间他便尝试过很多方向,最终的选择也是基于硕士阶段多方向尝试的结果。“我觉得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它是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到管理科学、数学、计算机等,需要有多学科的研究背景,我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经历为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徐杨炳看来,正是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既可以应用到 IT 行业,也可以为制造业企业、物流企业等提供决策优化。  在将来的博士阶段,徐杨炳打算依旧把主要精力投入在研究和学术中:“我想深入研究一个方向,从文献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希望能够做出一些对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成果,使人类的知识面向外凸出一个‘小包’。”  毕业后徐杨炳想在高校做一名教师,争取成为一名教授:“一方面是因为高校老师相对于企业工作更加轻松自由。另一方面,我想把老师们教给我的本领再教给我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看着学生成材,于我而言一件极有成就感的事情。”

17税收3 管诗彧

4

钱琪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苏格拉底对知识曾有这样一个比喻,画一个圆圈,圆圈内代表我们已知的部分,圆圈外代表我们未知的部分,圆圈越大,它的外围触及的未知部分就越多。也就是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就越发的感觉自己的“无知”。文献浩如烟海,学术永无止境,要想拓宽圆圈的边界和外延,非“勤奋”“钻研”“创新”不可。今年考上中国石油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研究生钱琪就是这样一个对学术充满激情和敬畏之心的人,他对学术的专注与热爱令人肃然起敬。

心之所向,有的放矢

像很多新生一样,钱琪刚入校门时也是无所适从,“随遇而安”。大一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活跃于各大组织社团,积极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各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大二大三之后,随着专业知识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深,大一轻松潇洒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他渐渐地把弦绷紧,让自己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钱琪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这也坚定了他日后为这个方向做学术研究的信心。考研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钱琪没有选择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他跨考了财政学专业。而如今,博士阶段研究的方向让我们知道他并不是放弃了信息与计算科学,而是为自己喜爱的专业配上了一副更锐利的武器和盔甲,将经济学思维和计算机思维最大程度地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在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拓荒。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领域的交叉学科,知识体量大、覆盖面广、专业素养要求高,对学习者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基础和管理学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互联网大数据计算、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日益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助推剂。钱琪也坦言:“在硕士研究生开始阶段,我并没有很强的读博决心,因为当时对读博的很多事都不清楚,包括博士的未来前景、读博的条件等。”在进入经济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跨学科导师组之后,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他在团队老师及同学的影响下,慢慢地坚定了考博的决心。  钱琪在进入课题组期间接触了大量的数据挖掘知识,对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充满了兴趣。在数据挖掘的英文论文的撰写、修改和发表的过程中,他对数据挖掘方法的整体框架与思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多学科融会贯通、迁移运用的能力逐步提高。因而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中他能多角度思考、多方面论证、多途径解决各种难题。

不骛虚声,行胜于言

“做十件事不难,但做好一件事却很难”。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专注力像一件奢侈品,放在哪里都显得弥足珍贵,而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种品质是不可或缺的。本科期间,钱琪参加了数学建模大赛,第一次经历了三天三夜合作式的竞赛方式,三个人各有分工,但又携手完成最关键的部分,“紧密的团结互助经验以及三天三夜专注解决一件事”是他大赛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研究生期间,他和课题组十几个伙伴朝夕相处,共克难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的是充实,收获的是成就和感动。  钱琪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他看来,很多事情都是输在了一个“等”字。为了摆脱掉拖延症的痼疾,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他每周、每日、每时都做好了精细的规划和安排,并依靠自己的强大的执行力去落实。很多时候,他灵光一现,有了好的想法便马上付诸实践,绝不让它在脑海中徘徊停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他看来,要有“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同时,理论也要及时反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发展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学术的道路上做到“不疑、不惑、不惧”。  谈及未来,钱琪希望他能在这个领域继续深挖下去,并将所学传递给下一代。学高可为师,身正方成范。以严谨扎实态度对待学术,以不畏困难的精神直面挑战,做科学的护卫士,担学生的领路人。

17财政 宫彦

5

戴紫薇

为学 加法并减法

加法,拓展人生的宽度;减法,极尽人生的深度。开荒之时用加法,先打好地基,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而起;耕耘之时用减法,不随波逐流,乱云飞渡方能且共从容。加法要广博,减法追专注。广博加专注成其广博,专注减广播成其专注,为学的道理,有时也不过一加一减。今年考上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戴紫薇便深谙加减法之理,她不疾不徐的从容中渗透着加减的张弛。

加:博采古今之变

戴紫薇平时喜欢在课余时间打乒乓球,在她看来,这既能锻炼身体,给自己高强度的研究生活积蓄体能;也能放松身心,给自己枯燥的研究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本科阶段,戴紫薇就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写论文。“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事情尤其是科研,一定要静下心来,毛毛躁躁、急于求成都是大忌。写论文期间,她会先学习诸多优秀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阅读一定的文献和著作,通过审视别人的观点,她批判性地吸收了文章中的精华为己所用,待到胸有成竹之后再着手开始动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要想进步的更快,就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在她翻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她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宽,对问题的把握和理解自然就摆脱了泛泛而谈的窠臼。学习、科研、比赛,戴紫薇把这些活动安排的有条不紊,这些经历带给她的不单单是奖励荣誉本身,更为她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减:专成一家之言

戴紫薇的第一篇论文就旗开得胜,顺利被 SCI 检索的期刊录用。“最开始接触科研的时候,遇到不小的挑战,全英文论文的阅读并不简单,一篇5 页左右的文献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全部看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掌握了看论文的方法和诀窍,阅读能力也不断提升,看文献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现在,我基本能在一天之内看完两篇 20 页左右的文献。”后来,戴紫薇也发表过质量更高的 SCI 检索的论文,这些都为她在专业上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戴紫薇坦言:“在博士阶段,我想深入研究一个方向,从文献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最后在专业的领域发表几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谈及专业,戴紫薇说:“制造服务这个方向是我们课题组的王牌方向,课题组的两位导师对于这个方向十分熟悉,也在这个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制造服务对于实际生产有者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紧密相关。更何况制造服务领域的知识都扎根实际生产,能够推动实际生产力的提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方向”。戴紫薇对专业充满希冀和期待,对学术保持严谨扎实的作风,对自我也时刻是高标准、高要求。每天早上八点半来到实验室进行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天研究工作,晚上十点才能回到寝室,可以说是“披星戴月”了,对这样两点*单调的生活,戴紫薇并不感到厌烦,相反,她在其中收获了充实和感动。“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戴紫薇最喜欢的一句话,她以此为座右铭并追求卓越、勇攀学术高峰。对做学问来说,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加满自然需减,过犹不及;减后自然要加,偏听则暗。在为学的道路上,把握加减法之理是应有之义。

17财政 宫彦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缀夏

翠中素

末春狗尾草

绿野仙踪

一枝独秀

红掌拨青草

部门里的青春 别样而匆匆

01

只言成长 不说再见

一百九十张合照、十九张卡片、数张有温度的贴纸、将近一整个日夜的手工制作,幻化出一份特殊的“实践纪念册”。这是即将离任的校团委实践部学生负责人王冰语,为所有部门成员准备的独家惊喜,从第一次见面到最后一次聚餐合影,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作为部长这一年来她与部门的故事,与团委的记忆。

王冰语最初也是“误打误撞”才进入到团委这个大家庭,如果没有一个要去组织部面试的室友,没有一个智慧风趣的部长,没有一个斗胆试一试的念头,那王冰语的生命中也不会如此深刻地打上团委的烙印。一面后就成功进入组织部让王冰语欣喜万分,但伴随喜悦而来的是不知所措。第一次自我介绍时,王冰语觉得自己十分普通,紧张到不知该说些什么,例会时永远坐在室友身边寻求安全感,不敢讲话,不敢乱动,带着一个本子一支笔,小心认真地做着会议记录。

“一个温暖的部门会让人有归属感”王冰语如是说,正是这份归属感,让她渐渐放松了紧张的弦,在部门里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朋友,也渐渐找到了自信。从不敢说话到主动承担工作任务,从听从上级安排到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作为小干事,她实实在在地成长了、蜕变了。那年团建,部门自己组织起“五月毅行”,一起去爬了灵隐寺的后山,虽然天气炎热,但一路上大家嬉笑打闹、谈天说地,就算体力不支,也总有人来拉你一把,大家也总会放慢脚步一起等等你。王冰语觉得是由心而生的归属感与安全感,让所有人都敢于表达自己,乐于给予他人关怀。满怀着对部门的依恋,王冰语选择了留下。

这次决定,让她遇见了实践部。为了分担组织部繁忙的工作,更好地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为青年学生服务,2017 年的夏天,校团委正式决定设立实践部,王冰语便被选派为实践部的第一批副部。虽然带领她的部长还是依旧,并肩工作的伙伴还是依旧,但一个全新的部门,一些不熟悉的工作,全然拼凑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王冰语直言,大二这一年确实是她的转变之年。

最大的转变在于心境,当角色改变之后,工作与之前也有些许不同。虽然副部的工作把控性更强,但其实也更加琐碎,需要不断地给小干事们布置好任务,再给予他们反馈,指正不足之处,教会他们成长。王冰语心里也曾悄悄埋怨过工作的多余,可一想到“我们是一个部门,更像是一支共同进步的团队”,一想到“从前也有人这样慢慢教过我”,她便渐渐地明白了,在这个位置上她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带好小干事们。

另外的转变在于自身的成长。实践部这一年,王冰语学会了很多,带着对实践部的热爱,她选择了留下。王冰语深知到了大三,就要独自挑起实践部的大梁,那时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害怕自己不敢面向公众讲话,没有时间再去担忧无法统筹安排一次活动,没有时间再去慢慢积累经验、摸索道路。这一次她非常明确自己的职责,“我必须带领好这个部门,培养好下一届的负责人,稳住实践部。”

确实,在她的带领下,实践部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暖和凝聚力的大家庭。每一次例会在严肃认真的氛围下一起探讨工作,而会后,大家都能轻松活泼地相处,彼此关系密切;每一次活动总是圆满成功地举行,结束后,王冰语都会仔细做一次会议总结,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进步。

团委之于王冰语,是一处充满安全感和依赖感的温柔乡,是一个陪伴了三年的特殊的家。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温暖可爱的家庭成员,老师就像家里的长辈,和善关切,片刻言辞之间总能给予你很大的收获与启发。王冰语更愿意称固定的例会为“家庭会议”,每周都期待着与大家的碰面,讲完工作后,彼此毫无顾忌地聊聊近况,聊天吐槽,相互排忧解难。她用她的爱和责任心,给了部门里所有人一份强烈的归属感,也使实践部成了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部门。

参加校第一届团代会工作时学到的工作态度,精心准备数月后实践成果集出版的喜悦,团委带给了王冰语很多难忘宝贵的记忆,也教会了她很多切实有用的技能。在团委的工作经历使得她有了做规划的习惯,“Deadline 绝不是用来决定一件事情开始的时间,也绝非是考验一个人完成事情的速度,而是一个能力的考量,考验你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王冰语说,在与人接洽、合作的过程中,自己的情商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在不同的环境中该如何做好工作,面对不同的人该如何答复问题,她思虑得更加周全,做事也更加得当。

三年团委时光,给王冰语带来了太多。即将从团委“毕业”离开,不舍与依恋自是涌上心头,还没有喝到过小干事的“脱单奶茶”,还没有自己组织过一次真正的团建活动,还没有教会小干事们完整详细的公务......虽然有所欠缺,但王冰语并不遗憾,“等以后从时光胶囊里再拾起这段记忆,这些都成了最可爱的不完美”。谈及对部门的期待与展望,王冰语说,希望自己能常“回家看看”,希望新部长能“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新加入的干事们能感受到团委的温暖,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可以加入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希望看到身边的人站上“浙财?浙young 说”的舞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带着团委的爱和这份珍贵的情谊,在各自的舞台上尽情起舞。

“毕业”,不只属于大四离校的学生,也属于职能部门里学成暂别的学生干部们;“毕业”,不只是说再见,更是薪火相传的成长与满含情感的祝福。从团委“毕业”的王冰语,更有能力,更加自信,带着部门的爱与嘱托,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18CIMA 梁天逸

02

携手同行 共筑青协家园

  在浙财校园里,你经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背影,志愿者的标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她脸上一直不变的笑容。尽管辛苦,尽管默默无闻,她还是坚守在志愿者的第*,用自己的全心全意为青协这个大家庭贡献着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她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部长—— 上官凯丽。  当被问起当初为何加入青协时,上官凯丽回忆,刚进入大学,对所有的部门一无所知,而加入这个部门的原因,纯粹是因为她对志愿者有着向往和热情。上官凯丽说,就像我们部门有一句话,命中注定我管你。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也是我和青协的一种缘分吧。  提起青协,上官凯丽嘴角总会洋溢着笑容。对于上官凯丽来说,青协不止是一个部门,而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她收获了感动和温暖。回忆起在青协的日子,点点滴滴都很令人难忘。最暖心的是在大一,当时上官凯丽还是青协的小干事,还带着刚升入大学的懵懂和拘谨,却在生日那天,收到了部长和副部准备的蛋糕和生日惊喜,这是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就这样,青协如同黑暗中蛋糕上的那一点烛光,撞进了上官凯丽的心里,惊喜了她的整个大学生活。  当然,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上官凯丽说,在每年春秋季招聘会的时候,前期布置阶段都是需要搬桌椅,工作量很大。因为男志愿者比较少,因此需要女生干很多的活。况且很多人在知道这个活动工作量大之后积极性骤减,那时候我也很着急,后来在青协的公众号上发推送面向全校召集志愿者后才有所缓和。尽管每次招聘会都让上官凯丽觉得身心疲惫,但是每一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都能来带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就是在这样的风风雨雨中,上官凯丽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上官凯丽在部门中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鲜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锻炼着自己的能力,将自己从胆小中蜕变出来,脚踏实地地朝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前进。  曾经的干事,现在已经成长为了部长。作为一个部长,想要管理好一个校部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上官凯丽的管理下,校青协的部员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各种志愿者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上官凯丽把青协看作她的家,呵护着每位在职的干部和干事。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不是所有的不期而遇都是偶然和幸运,就像她邂逅青协一样,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上官凯丽的初衷和出发点就是希望把部门打造成一个和谐、团结的部门,可以让所有加入的干事都能够在其中找到朋友,在部门里面能够找到一种归属感。部长的责任让上官凯丽感到身上多了一份担子。但是她却咬牙在完成部门工作的同时熬夜学习,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了下来,让一切慢慢走上正轨。这是上官凯丽身上名叫努力、韧性和坚持的光芒。  心在路上,路在心里,在路上,不为旅行,不因某人,只为在未知的途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上官凯丽说,“站立着的心,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别人,却可以做更好的自己。希望我们都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18中美市营3 钱郡

03

时光吹散 记忆依旧

  光阴似箭,金嘉浩在外联部已经度过了两年的美好时光。外联部的两年,送走了两届部长、副部,开了好几次的欢送会,这些都还历历在目,然而转眼间自己也要从外联部“毕业了”,回首这一路走来,有欢笑,有彷徨,有感叹,也有留恋与不舍。  在外联部,金嘉浩收获了很多。“我觉得收获了很多的好朋友,包括以前的部长和两个副部,现在的部长刘灵,还有其他副部们,当然还有很可爱、工作能力也很强的小干事们,这些都是很珍贵友情,值得珍藏一辈子。同时我也收获了一个外向的性格,记得在高中的时候做过性格测试,上面写的是内向,但是前几天无意间又做了一次性格测试,发现测试结果是外向。”对于金嘉浩而言,外联真的改变了他许多。这与外联部强大的部门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外联部每周一次的例会也会经常变着花样,部长和副部们带着干事们吃鸡蛋饼、小龙虾、火锅等等,一边吃东西一边开例会讲事情,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员之间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升温,整个部门也更加团结。除了例会外,部长和副部们就在这学期开学初还组织了一次部门春游来增加部门成员之间的感情,大家都很享受在一起玩的感觉。每一次的奶茶、聚餐对于外联人来说也都是无比珍贵的回忆。在外联部,不仅仅是工作上相互帮助,这份珍贵的友谊同样体现在学习生活中。军训时会有来自部门送来的奶茶,每次选课时会有来自部长和副部们的推荐,学习上也会相互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考试技巧。部门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家一样温暖。  喜忧参半,在外联部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也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大家一起去解决。金嘉浩也提到赞助任务是非常令人困扰的问题,因为学校审核赞助的流程一直都比较严格,所以商家的赞助很难进入我们学校,想要赢得一个赞助背后要付出很多的艰辛与努力。部长和副部们比较有经验可以提出一些指导和建议,干事们也成长的很快,渐渐地能够去独立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了,在拉赞助这件事上他们展现了自己出色的能力。还有就是在大学学习和部门工作之间的权衡也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金嘉浩虽然已经大二了,部门工作的压力不算大,但部门的活动也都会去参与,因为他认为大学除了学习还有很多新鲜的事情去体验,不过在遇到工作与学习相冲突时,他不建议大家频繁去翘课,因为在做好部门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学习,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好取舍,学会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很多事情,始于新鲜,中于激情,终于坚持。日常的工作可能是琐碎的、不尽如人意的,和自己憧憬中生活有落差,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的便是不忘初心,三思而后行,时刻提醒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想一想当初自己加入部门的目的。只有经过磨练才会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了解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去弥补自己的短板,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潜力。最后在每次活动后还要积极地去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看法,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总结经验,以便下一次能做的更好。每个外联人也正是做到了这些并坚持了下来,这个小集体才变得优秀和强大。  金嘉浩对部门和小干事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以后外联部除了福利周,还能再出一个校园精品活动。小干事们要尽可能地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很多事情如果是自己主动且愿意去做的话,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在外联的这一年里,你们可以真的有所成长,有所收获,以后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不虚此行。”

18中美市营1 文文

04

陈佳宁:每一次“毕业”都是为了更好的启程

  2019 年 1 月,转交了那个名叫“心火永流传”的记者团微信群主,她正式从浙江财经大学校报记者团“毕业”了。  一支笔,一个记录本,一张浙江财经大学校报记者团的记者证;一场隆重的校运动会,一次盛大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场在浙财游泳馆举办的全国学生运动会游泳赛事。三年时光,她奔波于校内外新闻第*,肩担的是道义,笔尖倾泻的一篇篇还原事实真相的新闻报道。她是陈佳宁,一名学生记者,也是浙江财经大学校报记者团的前团长。

在记者团“入学”

  陈佳宁与校报记者团的缘分始于入学前。三年前的百团大战,当无数大一新生还在漫无目的地在各个社团摊位前徘徊时,陈佳宁径直走向了“校报记者团”的招新队伍。原来早在走进象牙塔前,她就看到了记者团招新的推送,对记者团心生向往。“记者团非常吸引我,因为我也爱好写作,希望在记者团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初入记者团,她就发现新闻的采写与平时的写作不同。她回忆道:“在这之前,我从未接触过新闻稿写作,对其知之甚少,所以常常会在文章中投入过多的主观情绪,现在看来,当时的文笔很幼稚。”因而她十分感谢大一时指导她写稿件的学长学姐,是他们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斟酌让她学会了严谨、理性地剖析事件。“入学”以来,她在记者团一步步成长。她说:“还记得稿件第一次在校报上发表,我开心了好久。”入选“东钱湖记者训练营”,采访“洪荒少女”傅园慧,稿件在中青报上发表,加入浙江高校传媒联盟……通过校报记者团的平台,她在新闻的路上收获了太多。记者团对她而言,绝非一个普通的社团,而是一个记录着喜悦与感动的地方。

故事的倾听者

  “采访人物就是听他们讲故事,而我愿意做那个倾听者。”校报的第四版专注于寻找校内值得报道的师生和教职工,听他们讲述自己与财大或有趣或动人的故事。在万千师生中,陈佳宁总能发现那些天生的“故事家”。  那是一期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我校的变化为主题的校报,学校的许多骨干教师都接受了采访,陈佳宁是其中的采访者之一。“我有幸采访到了前任东方学院院长,现已退休的老教师黄董良。”采访当天,她起得很早。那是她第一次乘坐四十分钟的公交车来到东方学院。令她惊讶的是,这场远道而来的采访进行了两个小时,可以说是“干货满满”。“黄董良老师从他毕业留校任教开始讲起,讲述他眼中的财大发展,令我最感动的是他口中的财大精神,全校上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特别是他对财大发展的总结不忘初心、燃烧激情,令我非常振奋。”在她看来,身为一名文字记者,能够与受访者面对面接触,通过她们的讲述从而“亲历”他们走过的时光,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一件神奇却又非常美好的事。

始于初心,忠于热爱

  如果说大一的她是因为热爱写作而与记者团相遇,那么大二的她则在学习新闻的路上迈出了更坚定的步伐。大一下,她转专业来到财税学院,攻读财政学的财经新闻方向,正式地开始了新闻的学习。她也决定留在改变了她人生轨迹的校报记者团,并且成功地竞选成为团长。  接手记者团的工作后,她愈发忙碌起来。她不仅需要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更需要统筹地管理一个四十人的大团队。挖掘新闻点、安排和修改稿件、事先寻找并联系受访者、招新、例会,她付出了更多的细心与耐心。在她留任的一年里,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一个团队需要磨合的过程。这样才能凝聚出团魂。”  当提到管理这个团队的经验,她却说:“记者团是非常有爱的大家庭,我只是起到了带领发展节奏的作用。校报能够一期期的传承下去,除了团长和副团们的付出,所有的记者们都功不可没。”  “从校报记者团’ 毕业’,我的确有太多的不舍。但我相信,每一次’ 毕业’ 都是为了更好的启程。”而今的她,已经是浙江高校传媒联盟主席团的主席。从校报记者团到浙江校媒,改变的是平台,不变的是初心。管理一个更大的平台也有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未来,她说:“我期待与记者团的久别重逢,也希望能在浙江高校传媒联盟圆满’ 毕业’。”  2019 年 1 月,她结束了自己在校报记者团主持的最后一场例会。关上属于校报记者团的 C510 办公室的门,她又一次小心翼翼地把钥匙放在了只有大家知道的地方,最后看了一眼用楷体打印的“校报记者团”的门牌。她没有非常感伤,她明白,“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独属于校报记者团的“心火”已经流传,而那心火,也在她心中久久燃烧,长久不灭。

18文传1 陆郡益

201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

浙财茶座

浅析文具龙头晨光跨界化妆品

【1】奋斗普华章,青春不散场 | 一起走近你身边优秀的小菜宝③

【2】权威发布∣浙江财经大学2019年本科招生计划及往年分数参考

【3】活动预告 | 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浙江场)强势来袭浙财!

【4】揭秘!听说浙江财经大学期末卷是——

【5】高考完的第9天,为你送上这份报考必读!

来源|校报记者团

编辑 |钱郡

责审 |徐萃文

浙江财经大学新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

新浪官方微博:@浙江财经大学

欢迎来稿:599054630@qq.com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