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浙财的力量 !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8-07-14 22:14 浏览量: 5385

榜样的力量

6月29日,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暨表彰大会在文化中心剧院举行,会上隆重表彰了一批在各条战线上辛勤劳动、默默奉献,为学校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组织和个人。省高校第三届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提名推荐者、省“千名好支书”、省“万名好党员”获奖者接受颁奖。

全省高校

“最受师生

喜爱的书记”

(提名奖)

—— 张虹

张虹是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

她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热忱无私、真诚奉献

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播洒爱心和汗水

收获一个教育工作者最质朴的幸福和满足

新时代浙江省

“千名好支书”

——沈水法

沈水法作为学院党委书记

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路

扎实推进学院党的建设和任期目标的落实

认真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他经常深入*与师生谈话谈心

虚心听取师生的意见和要求

及时做好师生反映问题的后续跟踪落实工作

新时代浙江省“万名好党员”

崔泰铭

戴卫东

耿中元

宓自农

童幼雏

王序坤

易顺

一位高校新闻工作者32年的坚守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校报编辑阙维军老师被评为 2016—2018 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高校“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采访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默默勤耕——新闻变革的记录者

坚持坚守——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办报育人——学生记者的“伯乐”

翻篇归零——开启生活新模式

(点击浙江财经大学报手机版查看原文)

阙维军老师致财大的信

祝愿财大报越办越好

—— — 写在即将退休之际

校报编辑 阙维军

时光如梭。一转眼,我在校报编辑岗位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度过了整整三十二个年头,即将在今年8月份退休。三十二年默默坚守,三十二年砥砺前行。三十二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编辑工作中体会那份绵绵的坚守和艰辛;三十二年,又似白驹过隙,在弹指一挥间领略校报中折射出的学校发展轨迹和办报育人的甘甜。几多感慨,几多感恩,心中盈盈,此生足矣。

时代大潮中,校报经历多个转折

安静下来,三十二年的往事历历在心。伴随伟大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校报一路走来几上台阶,细细想来,感慨万千。

第一阶段,活字排版印刷(1986-1989),四开四版小报,基本为月刊。1986年创刊后的校报历经了三年多的活字排版。当时的工作程序及细节都还记忆深刻,比如每期报纸的画版样工作。首先要把每篇稿子的字数数好,做到基本准确无误;下一步版面分配必须计算精确,确定排几行几栏,每行多少字,需要多少行,等等。印象中,每次画版样前都是屏住呼吸全力以赴,一张纸一支笔一把尺一个计算器,心算笔算计算器,加减乘除轮番用上。

之后把手稿和画好的版样送去印刷厂,每篇文章每一个文字都是工人从铅字架上拣下来码在托盘里。报纸上用图片更是不可思议,底片冲印照片后,要制成同样大小的一块铅版排入版面。那时我们经常待在车间里陪着排版技术工人工作,因为版面空间和文字一一对应,不用说多出一行甚至多了几个字都不行,碰到问题我们可以现场一起立即调整处理。

最后一道程序印刷也是手工操作,工人靠手工把纸一张一张推送到印刷机里,先印好一面,然后重复完成另一面。

第二阶段,电脑排版(1991-2001),四开四版小报,双旬刊。这个时期虽然印刷厂开始用电脑排版,但是电脑在当时还未普及,我们办公还没有电脑,文章依旧处于手稿阶段。记忆中每期校对环节特别费力,用眼尤为过度,因为从手稿送去电脑打字再到排版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错误,必须反复进行一行一字的认真校对。

1999年11月20日的校庆专刊第一次尝试了大报彩色印刷。

第三阶段,激光彩印(2002-2009),四开四版小报,半月刊、旬刊。学校不断发展,校报从双旬刊改为半月刊、旬刊。2002年3月起,校报开始常规彩印,每期一、四版彩印。遇党代会、校庆等重大活动会出版对开大报、专刊等。这个期间还包含有3年的特别时期,校报刊出的是母子报,且是10天一期旬报,每期校报8个版面,轮流带做一期学院报或部门报,收到了不错的媒介效果。

但是,直到这个时期,还是没有网络和数码技术的应用,稿子无法传送,照片依旧要以底片冲印,仍需要我们画好版样带上稿子、照片送去排版,来回奔波校对清样。

第四阶段,全面进入大报时代(2009年9月起至2013年5月),对开四版大报,半月刊。这个时期,全国高校校报陆续开始改为大报。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提出申请,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复同意,2009年9月起,校报改版为对开大报,成为那时浙江省高校校报率先进入大报时代的最早几所高校之一。

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受益网络普及、数码照相等,文稿和照片都可以在电脑上传送发排,版面做好也可以瞬间发回进行校对,大大提高了报纸的新闻时效。

第五阶段,《浙江财经学院报》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报》(2013年6 月至今),对开四版大报,半月刊。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复函浙江省政府,同意浙江财经学院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5月2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函浙江省教育厅,浙江财经学院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6月18日,学校隆重举行浙江财经大学揭牌仪式。于是,6月20日出版的校报正式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报》。

非常时期里,难忘风雨同舟发奋工作

在三十二年的校报编辑职业生涯期间,我也多年担任编辑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对我来说,这从来不是什么职务,只是本职工作之上的一份责任。而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我一入职就承担在肩了,因为我深知,校报作为学校党政机关报,在党性、新闻性、舆论导向等原则问题上不能出现任何一丁点的错误,我的工作就是保质按时编辑出版每一期校报,力求做到:用字用词准确,标点符号规范,版式设计精美,编校质量优秀。回望一路走来,欣慰的是,校报没有出现过任何政治原则问题,文字版面方面的差错也做到少之又少。而我,三十二年里,不曾缺席哪怕一期校报的编辑出版,每一期我都投入了情感和精力,担当着属于我的那份责任与使命。

三十二年里,校报经历过几个非常时期,难忘期间风雨同舟并肩战斗的战友们。

1996年,老浙财人都记得,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迎评促建”四个字几乎深入到每个浙财人的骨髓之中。是年,学校要接受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和浙江省校园文明建设检查评估。迎评是学校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要用行动来珍惜与把握,这是全校师生的共识。

现在回忆起来特别感谢当时任学生处处长的陈寿灿老师(后任副校长,现任浙江工商大学校长)。他亲自担任迎评特刊的总编,制定完整的出刊计划,率领校报编辑以及学生助理编辑,在3个月的时间里,每周一刊,出版了10期迎评特刊。他还用“辰星”的笔名,几乎给每一期都写了精彩的评论文章。当我今天翻阅这10期迎评特刊,重新去读一些文章一些句子时,心中荡起年轻岁月的春华秋实。

2006年,学校再一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从12月10日评估专家组抵达我校,至12月15日评估反馈暨闭幕式的六天时间里,我们编辑出刊《评估快讯》,更是每天一期,当天的所有活动、会议、反馈等全部及时写出报道,当晚印制,第二天一早已经在每一位评估专家组成员的办公桌上了。宣传部全体同志日以继夜全力以赴互帮互助的超负荷工作状态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1999年在文华校区举行的二十五周年校庆活动,2004年在建设中的下沙校区举行的三十周年校庆活动以及之后的三十五周年、四十周年校庆活动,我们都编辑出版了校庆专刊。尤其是二十五周年和三十周年的校庆,都是活动前与活动后均各出版一期专刊,我与董瑜老师两人,一人主文字一人主照片,设计编辑版面,轮番骑自行车赶去印刷厂排版校对清样,没日没夜地就像“拼命三郎”,为的是赶新闻抢时间。

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十几年,是我职业生涯的高峰期。那些年除了日常的校报工作,还经常有出特刊、编书等工作,自己也要撰写论文等,记忆中那些年每天会带些工作回家晚上完成。总是晚餐后,当时读小学的儿子到房间里的书桌上做作业,我则抓紧收拾好,在餐桌上开始工作。有一天我把校报样稿带回家进行校对,记得那期的第二版是宣传当年的“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儿子看着报样一字一字读了下标题,然后突然转身对我说;“妈妈,这个荣誉给你也很合适啊。”哎,每每想起这个场景,至今我都会有一种幸福感。当时我只是对儿子莞尔一笑。现在觉得这个情景其实后来一直影响着我,给予我正能量。我一直觉得工作辛苦无所谓,即便付出再多、默默无闻都无所谓,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只要儿子眼里的妈妈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工作者就足够了。

在2004年之前,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岗位,而学校又在日新月异地快速前进,在当时情况下,学校领导鼓励大家与外界新闻媒体接触,尽最大能力宣传学校方方面面的发展。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我开始努力与外界新闻媒体联络,时刻保持新闻敏锐感,捕捉学校发展改革新动向,及时撰写、寄送对外宣传稿。期间,在《中国教育报》第一版、第二版上先后刊发过3篇报道。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教育信息报》、《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刊发外宣报道计三、四十篇。

那些年,还用手写稿,还用信封邮票,还用邮政投递。如今也常常想起每次下班骑自行车路过邮局,我把稿件投递进去的场景。有几次希望稿子能够赶早到达编辑手上,我会多骑车多跑路,直接把装好稿件的信封送至报社的大门传达室,这样会比邮局投送快上半天、一天到达报社编辑的手中。

记得2002年9月24日的《浙江日报》科教文卫版刊发了我的《浙财院会计学科接轨国际》,当时我校是全省唯一引进CCA课程的高校,所以稿子具有新闻性被刊用。那天中午在餐厅,时任校长的会计专家童本立教授看见我,微笑着说“我看见报道了,你把事情的要素都写清楚了。”我很开心,付出的劳动及时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校报事业期,积累个人获得感

三十二年前上半年的某一天,我刚成为一位年轻的母亲不久,骑自行车经过文二路下宁桥,偶遇好友李梅。也正是这一邂逅开启了我与财大的缘分,下半年秋季开学时,我来到学校报到,成为了一名浙财人。

那年学校还没有成立宣传部,校报编辑部归属党办。很幸运也很感恩当时的党办胡惠康主任和人事处林新处长同意接收我调入。至今记得林处长对我说:“你的自我推荐信写得不错呢。”他主要指我其中写到“我今年28岁,已经完成了一位女性所要经历的恋爱、结婚、生育三个阶段”。呵呵,当时自荐我是抓住了要点呢。

从我走上校报编辑之路亦即开始了自身的专业技术之路。今天的学生记者很不解地问我,为什么在一个岗位上坚持三十二年?我一时竟不知怎样用一两句话回答。我知道年轻人很难理解,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每一个明天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变化。而我现在梳理起来,觉得除了当初这个岗位符合自己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对我而言,正是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的理想结合,正如歌德所言,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因此我对这份职业一直不离不弃。

伴随兢兢业业工作,三十二年里我一路也不断积累不断收获。专业上,因工作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职读书三年,取得了第二专业——当时的杭州大学新闻专业。之后,还读了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深得多位新闻界资深教授的教诲。专技职务上,从最初的新手入门一步步走向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科研方面,完成过两项省教育厅课题和多项校级课题;在多家国家二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2001年担任副主编,完成出版《大学生必读百本书指要》一书;2004年担任执行主编,完成出版《一路走来》一书;2006年担任执行主编,完成出版《成功从这里起步》一书。

在校报战线,也累积了一些成绩,并且长久以来担任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常务理事至今,承担完成相应的研究会工作和责任。2015年,荣获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浙江省高等院校校报研究会联合颁发的“浙江省高校校报工作突出贡献奖”受到表彰。 在财大工作的几十年里还与工会工作非常有缘。曾担任校工会女教职委委员和分工会女工委员;对高校工会工作和女教职委工作投入研究,先后完成三项校级工会课题;获省教育工会论文比赛二等奖。

我们总说,个人的命运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同理,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浙财人,个人的发展也是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所以我坚守三十二年,一直不忘初心勤奋工作。

即将退休时,感恩一路有你们

三十二年来,伴随着每一天的上班、每一期校报的刊出,内心总是充满对学校、对领导、对同事的感激之情。因为有你们的关爱与支持,才使得我一直在校报编辑岗位上工作至今。感谢学校历任党政领导的关心。感谢宣传部历任部长对我的大力支持,细数下来,我这个不动的“兵”,历经有王有法、金伟青、牟安平、魏华、吴忠希、曹苇舫、华金才、徐晓东等八位部长,以及张朝晖、何建中、王晨曦、王景等四位副部长,每位领导都有各自的行事风格,但无一不在工作上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

感谢三十二年来跟我工作有过交集的全校各部门、各学院的无数领导和同志,有你们的鼎力支持才能保证每一期校报的按时出版。其中不乏当年陆续入职的年轻人,现在许多已是中层干部或是工作在重要岗位上,成为了学校的中坚力量。真心祝愿大家事业顺利前程似锦!

我更想感谢一起为校报事业同舟与共朝夕相处的战友。校报编辑部人员编制多则3人少则2人。首当感谢我的入职领路人、最早的校报主编蒋文军老师,在我眼里,他集才气帅气于一身,工作起来雷厉风行效率极高,还写就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办公室历经十几度搬迁,但他当年留下的几张工作手稿我保留至今,缘于不舍。感谢浙财人最熟悉的董瑜老师,很幸运能与他同在宣传部共事三十年且一同共事校报二十余年,一路走来真正同舟与共。感谢自2004年至2015年每天面对面并肩战斗的美女编辑张晓燕老师,她刚挑起新闻中心的重担却因故离职是我心中最大的不舍,高校校报战线人员流动性太大,如她这般充满活力且热爱校报工作的新一代太难得了。感谢如今漂亮聪慧的赵蕾老师全力接手校报工作,相信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校报会更上层楼。

一并感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短暂共事校报的陈全友老师、蔡新中老师、洪振快老师。谢谢大家曾共同为校报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

难忘校报一届又一届朝气蓬勃超级可爱的学生记者,你们为校报作出的无私奉献都已载入校报历史。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后来,太多的感谢在这里已无法述说,且留存心里,深深祝福大家!

感恩三十二年来我在宣传部这个大家庭里每天朝夕相处的每一位同事,文字所限不一一提及你们的名字,但是你们每一位都永远温馨地在我心里。

……

千言万语写不尽,总结为一句:回望过去,感恩职业生涯完满落幕;翻篇归零,期待退休模式崭新开启。

最后,感谢财大报刊发此文。

专栏

翻篇归零 砥砺前行

编者按 在全校师生的热切期盼中,学校先后实现了“省重点建设大学”和“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的突破,这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饱含了几代浙财人的心血和汗水,是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结出的硕果。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信心,昂首迈步,翻篇归零再出发,乘势而上再冲锋,奋力开启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写好财大“双一流”建设的奋进之笔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注定是牵动所有财大人心弦以及可以载入浙江财经大学发展史册的大日子。这两个日子,我校坚实地迈出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中最具关键性的第一步——获批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一级学科博士点。历时三年,得来不易,荣光属于所有的财大人,奋斗过程既波澜壮阔又步履维艰。我们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将伫立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学校发展的新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学校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支撑我们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我校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一方面,经管类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经济学科强,但是管理学科虽有特色但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经管学科和法学、文学等非经管学科之间发展极不均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破解学校和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围绕国家和浙江重大战略需求,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财大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学科和学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将着重推进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对标一流扎实推进省重点高校建设

成功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我校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办学成果,但要完成省重点建设高校各项考核任务难度很大,要达到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更是任重道远。接下来我们全校上下要齐心协力,以全面实施学校综合改革为契机,全力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一级学科协同建设机制,大力建设以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等为重心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和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等省级一流学科;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形成人才高地,增强人才厚度;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以“松绑+激励”和“创新+质量”为导向,优化科研评价制度;多措并举,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夯实师资队伍国际化基础,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力争到2020年,推动经济学学科群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创新创业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特色大力建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应用经济学虽然获得了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也取得了B+的好成绩,但是距离中央财经大学等一流学科高校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作为新增博士点学科,更面临下一步建设发展和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学科建设任务依然繁重。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特色,自主增设一批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发展均衡、特色鲜明、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将进一步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育力度,新增一批高水平博士生导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队伍;将遵循“突出学科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培养质量”的原则,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研究生培养经验,制订科学合理、独具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出台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管理制度,规范博士生招生培养工作。

补齐短板全力申请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

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的成功获批,实现了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无到有“零”的突破,但是我们明显感到学校此次获批博士点数量偏少,距离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争取获得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任务还有差距。接下来我们要及早谋划,全力做好申请新增博士点的各项准备工作。将制订学校《申请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规划(2018-2020)》,分析学科发展现状、明确学科发展目标、提出学科发展举措,给予申博学科在人才引育、资源投入、运行机制等方面更多的扶持。同时,针对各学科存在的国家级人才、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聚焦的学科方向成果和学科声誉等方面的明显短板,学校、学院和学科将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准补齐短板,力争到2020年至少获得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四力协同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旗帜与标志。近几年来,虽然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别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显著提高,但是还存在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作用不够凸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区分度不够,研究生开放办学水平偏低等问题。接下来我们将巩固“学生努力、导师尽力、制度给力、借助外力”的四力协同人才培养理念;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条件,激励研究生潜心治学;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型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加大应用性课程和技能实践实习的比重,坐实“双导师”制;加快推进开放办学,拓展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渠道,支持研究生参加境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和研修培训,提升我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水平。

新时代带来新愿景,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新目标更需新担当。我们这一代浙财人躬逢盛事,当不负芳华,要牢固树立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勇挑重担,改革创新,传承浙财精神,保持浙财自信,苦干、实干加巧干,写好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奋进之笔!

财经茶座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