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外香必先内秀 汉派服装期待蝶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3-04-25 00:00 浏览量: 3510

4月16日,本报刊发报道《江城一服装品牌被迫借道英国》,讲述武汉原创服装品牌“唐城”因“汉派”标签备受歧视被迫外迁。由这一个案折射出来的汉派服饰“去汉化”现象,迅速引起了业内外强烈反响。

随后,本报三路记者北上郑州,南下广深,东访江浙,连续推出10篇“汉派服装品牌外迁”系列报道,全方位关注汉派服饰的模式和特征。

在新的发展期,汉派如何继承和发扬,如何扬弃和吸收?媒体作为社会的观察者和守望者,有责任去探访这个行业的发展。4月24日,本报联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共同举办了“汉派服装品牌路径”论坛。来自服装企业、协会、商会、高校等不同领域的15位嘉宾,畅所欲言,谈了很多的想法和看法,有碰撞,也有焦虑,更多的是理性的声音。

今天,本报将论坛上的发言原汁原味地端出来,希望通过论坛这个平台,拓展汉派服饰各企业掌门人的思维,推动汉派服饰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变化,趋于优,进而强。

精准定位锁定客户群

□欧讯服饰董事长黄冰玲

衣食住行,“衣”在首位。那么怎么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在新市场环境下,产品和消费多元化致使市场洗牌周期不断缩短,服装市场的突破口在哪里?传统服装人怎么想?我们要去哪里?该怎么去?

我时常在想,5年后、10年后,我们传统服装人在哪里?是被市场淘汰还是引领市场潮流?我们的渠道在哪里?该如何运作?终端在哪里?该如何铺设?

在市场化发展的今天,服装企业的品牌运作也要规范化。品牌操作越精细,锁定的客户群才越精准,市场也才能做得越透彻。这样做反而市场空间更大。大家都一窝蜂锁定高端人群、定位高端市场,那普通人群穿什么?

服装是有灵魂的,因此,在“得终端者得天下”的今天,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导购,要学美学,将衣服设计的灵活和品牌内涵“销售”给客户。

选好商业模式再崛起

□武汉服装商会会长、元田服饰董事长刘树仁

在我看来,每家汉派服装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位,但目前的问题也出现在定位上。

当年汉派风生水起,标杆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年“四大名旦”引领汉派风骚,一批接着一批汉派企业借鉴着它们的经验成功打入市场。然而,在市场从“产品打天下到品牌打天下”的转变过程中,主攻单品、走批发起家的汉派没有很好的转变过来,致使标杆缺失。

当前汉派的短板在于商业化弱、对经销商的依赖大、终端控制力不强三个方面。因此,没有渠道的专业化和品牌的精细化运作,很难达到高端定位的要求。

汉派崛起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应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形成合力。因此,汉派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进行品牌的精细化运作,为品牌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

汉产服装标签应鲜明

□猫人品牌高级经理潘曼

我认为,“汉派服装”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位,相比之下,“汉产服装”的提法似乎要更准确一些。事实上,每个汉产服装品牌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品牌自身能够做强做大,产地并不会影响产品的实际价值。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讲,汉产服装要想有一个长远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简单来说,就是汉产服装的“标签”是什么?汉产服装的工业化特点,武汉在国内市场所拥有的区位优势,以及在销售渠道上的优势等等。如何把这些特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鲜明特点的标签,这对于汉产服装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猫人品牌推广上,我的心得是:服装行业已是一个以时尚为主导的行业,一个品牌形象如果不能在视觉上得到消费者认知,其品牌影响力必会大打折扣。

中部服装企业迎来发展信号

□武汉鸿鹄皮毛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红

我觉得武汉服装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从目前的形势看,以前在武汉都是打版的师傅俏,现在是服装设计师走俏,这说明武汉的服装企业越来越重视设计。

我认为,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服装可以多品牌模式运营,有公司专门做设计,有公司专门做加工。武汉服装目前的现状是,一部分人做品牌,重视服装设计,还有一部分是从汉正街延伸过来的品牌。

实际上,武汉这边的服装企业转型很晚,1996年左右思维才逐渐打开,而更多的设计师都去了深圳、上海等地,人才外流情况很严重。

而现在,随着用工成本、生活成本等各项成本的增加,深圳的优势也没有了,而武汉有很强大的生产基地,所以很多企业转向武汉做加工,这也是中部服装企业发展的信号。

根据市场变化保持活力

□武汉红人服饰副总经理朱荣华

当汉派服饰纷纷“去汉化”、注册洋品牌时,曾经经历改洋名“瑞得曼”而被戏称为“累得慢”的红人服饰,自信地坚持着汉派标签。红人何以不惧“武汉造”标签?答案是:国际化视野、保持汉派的灵活特色。

红人和很多汉派服装企业的路线类似,结果却不大相同。秘诀在于发挥一己之长、坚持应变市场的灵活性:30年前,红人摆地摊;20年前,红人有工厂;10年前,红人进行资本化运作。

上世纪90年代,大家都在忙着做产品、铺设渠道时,红人已经掌握了品牌的策划和营销手段。有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全国两会期间,杭州一名女性代表穿着红人定制的衣服参会,正好被中央电视台镜头扫过。由于衣服别致的设计和裁剪,立刻引来了关注。一时间,要求定制的电话蜂拥而至。

建议多做跨行业的交流

□湖北新海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楚天小额*公司董事总经理韦奇志

目前汉派服装的困境,与整个国家所面对的经济发展困境十分相似:经济在高速发展,遇到瓶颈之后,产业升级成了无法绕开的难题。

留不住人才是汉派服装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武汉相比沿海发达城市,在获取资讯的便捷度上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以时尚为主的服装行业来讲,资讯不发达,想要把设计人才留下,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除了要想办法留下人才外,企业自身也应重视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我建议,汉派服装企业要有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例如:5年后,公司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10年后要做到多少市场份额等等。制定了这些目标后,再去思考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准备哪些东西,需要做什么样的投入。此外,汉派服装企业应当多做跨行业交流,特别是与做资本运作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

创立响亮的品牌是出路

□武汉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赵军

《楚天金报》这次大力度地报道和探讨汉派服装的品牌路径,是近些年来非常罕见的,这也是非常有远见的。目前的服装行业,事实上就是一个时尚行业,因此,服装行业与新闻媒体的关联度是非常强的。

武汉的服装产业链相对较窄,在信息的前沿性上也不及沿海发达地区,这是“先天不足”。因此,汉派服装企业最好的出路,不是办服装厂,而是要创立一个响当当的服装品牌。

如何创立品牌呢?对于眼下的汉派服装企业,最重要的是在产品品种上做差异化研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的汉派服装,无论是在商场零售市场,还是在低端批发市场,产品的雷同度依然较高。长此以往,对汉派服装的发展十分不利。

武汉的服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不然汉派服装行业很难有大的发展。

诸多优势需合理调配

□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武汉服饰时

尚联合会会长毛立辉

湖北服装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就拿纺织资源来说,湖北的纺织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

武汉市的服装消费市场,是整个中南部地区的制高点,我曾和福建泉州的服装行业探讨时得知,泉州一年有1000亿的服装产值,但是他们没有市场,企业只能到别的地区去销售,武汉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巨大的市场需求,给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湖北服装产业还有人才优势。湖北省的服装纺织类的高校,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在全国同样是名列前茅的。但留不住人才,也是武汉服装行业面临的问题。

从行业的角度讲,汉派服装行业的发展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造成上述资源的优势得不到合理的调配。

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发挥相关职能作用,给企业搭建展示的平台,否则汉派服装行业很难有所作为。

政府应扶持汉派服装

□本报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价值研究中心主任汪海粟

通常我们谈论一个企业,要看三个因素:它有什么,做什么,值多少?这些问题,在关注汉派服饰的发展时,也值得思考。

我认为,汉派应该重新被定位,到底什么为汉派?到底是汉产还是汉派?比如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里的服装,算不算汉派?湖北周边城市的服装算不算汉派?这需要重新定位。

我认为,政府应该重新扶持汉派服装,他们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考虑优化的政策,去扶持这些企业。

此外,汉派应该重新去创造品牌。到底什么是品牌形象?我认为,武汉应该既有大众品牌,也有高端品牌,重新定位品牌,才能增强武汉服装的竞争力,最后去拓展武汉服装的发展力,希望看到武汉能成为中国下一个文化之都、时尚之都。

请关注艺术修炼“内功”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沈祥胜

汉派服装的发展,无论是否愿意,都将面临转型。那是不是去申请洋品牌就一定能发展好呢?实际上,服装的主要销售市场还是在国内,所以需要修炼“内功”。

个人认为服装是个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服装行业,设计是产品的一部分,核心是人的需求,以前买衣服多是讲究经济、实用,而现在更多是要求美观。以前,人们对品牌的印象不足,而现在,需要大力发展品牌。

有一句话叫“美是一种生产力”,武汉服装对此理解不够,很多公司有设计师但没有艺术家,更没有艺术总监。

那么美是什么呢?实际上,美的内涵很丰富,我们学校现在也把艺术从文学里上升到一个专门的门类,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实际上,美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的表达。

希望汉派服装企业,在立足本地的同时拥有一些前瞻性,也关注艺术,关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无论什么品牌,在保证以品质为内涵的同时,加强美的元素,一定能被市场所接受。

建立更完善的营销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汤定娜

服装的品牌价值在投入市场后的利润表现中,40%来自设计,50%来自营销。

现在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实体店、网店,那么光降价打折促销显然远远不够,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营销体系尤其重要。

从全国各区域品牌的发展轨迹来看,区域品牌需要政府、行业的推动,同时需要培育和完善的行业群。杭州、深圳等地的服装产业后来居上,面料、辅料市场,设计人才以及*工人,市场销售等完善的行业群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认为,好的品牌建设对营销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当前消费者在选择某一件商品时,有“品牌反应度”,有时甚至只是几秒钟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汉派服装的品牌设计和定位就需要找准市场,走差异化路线,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能以最短时间夺取消费者眼球。

4月16日,本报刊发报道《江城一服装品牌被迫借道英国》,讲述武汉原创服装品牌“唐城”因“汉派”标签备受歧视被迫外迁。由这一个案折射出来的汉派服饰“去汉化”现象,迅速引起了业内外强烈反响。

随后,本报三路记者北上郑州,南下广深,东访江浙,连续推出10篇“汉派服装品牌外迁”系列报道,全方位关注汉派服饰的模式和特征。

在新的发展期,汉派如何继承和发扬,如何扬弃和吸收?媒体作为社会的观察者和守望者,有责任去探访这个行业的发展。4月24日,本报联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共同举办了“汉派服装品牌路径”论坛。来自服装企业、协会、商会、高校等不同领域的15位嘉宾,畅所欲言,谈了很多的想法和看法,有碰撞,也有焦虑,更多的是理性的声音。

今天,本报将论坛上的发言原汁原味地端出来,希望通过论坛这个平台,拓展汉派服饰各企业掌门人的思维,推动汉派服饰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变化,趋于优,进而强。

精准定位锁定客户群

□欧讯服饰董事长黄冰玲

衣食住行,“衣”在首位。那么怎么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在新市场环境下,产品和消费多元化致使市场洗牌周期不断缩短,服装市场的突破口在哪里?传统服装人怎么想?我们要去哪里?该怎么去?

我时常在想,5年后、10年后,我们传统服装人在哪里?是被市场淘汰还是引领市场潮流?我们的渠道在哪里?该如何运作?终端在哪里?该如何铺设?

在市场化发展的今天,服装企业的品牌运作也要规范化。品牌操作越精细,锁定的客户群才越精准,市场也才能做得越透彻。这样做反而市场空间更大。大家都一窝蜂锁定高端人群、定位高端市场,那普通人群穿什么?

服装是有灵魂的,因此,在“得终端者得天下”的今天,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导购,要学美学,将衣服设计的灵活和品牌内涵“销售”给客户。

选好商业模式再崛起

□武汉服装商会会长、元田服饰董事长刘树仁

在我看来,每家汉派服装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位,但目前的问题也出现在定位上。

当年汉派风生水起,标杆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年“四大名旦”引领汉派风骚,一批接着一批汉派企业借鉴着它们的经验成功打入市场。然而,在市场从“产品打天下到品牌打天下”的转变过程中,主攻单品、走批发起家的汉派没有很好的转变过来,致使标杆缺失。

当前汉派的短板在于商业化弱、对经销商的依赖大、终端控制力不强三个方面。因此,没有渠道的专业化和品牌的精细化运作,很难达到高端定位的要求。

汉派崛起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应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形成合力。因此,汉派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进行品牌的精细化运作,为品牌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

汉产服装标签应鲜明

□猫人品牌高级经理潘曼

我认为,“汉派服装”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位,相比之下,“汉产服装”的提法似乎要更准确一些。事实上,每个汉产服装品牌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品牌自身能够做强做大,产地并不会影响产品的实际价值。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讲,汉产服装要想有一个长远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简单来说,就是汉产服装的“标签”是什么?汉产服装的工业化特点,武汉在国内市场所拥有的区位优势,以及在销售渠道上的优势等等。如何把这些特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鲜明特点的标签,这对于汉产服装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猫人品牌推广上,我的心得是:服装行业已是一个以时尚为主导的行业,一个品牌形象如果不能在视觉上得到消费者认知,其品牌影响力必会大打折扣。

中部服装企业迎来发展信号

□武汉鸿鹄皮毛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红

我觉得武汉服装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从目前的形势看,以前在武汉都是打版的师傅俏,现在是服装设计师走俏,这说明武汉的服装企业越来越重视设计。

我认为,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服装可以多品牌模式运营,有公司专门做设计,有公司专门做加工。武汉服装目前的现状是,一部分人做品牌,重视服装设计,还有一部分是从汉正街延伸过来的品牌。

实际上,武汉这边的服装企业转型很晚,1996年左右思维才逐渐打开,而更多的设计师都去了深圳、上海等地,人才外流情况很严重。

而现在,随着用工成本、生活成本等各项成本的增加,深圳的优势也没有了,而武汉有很强大的生产基地,所以很多企业转向武汉做加工,这也是中部服装企业发展的信号。

根据市场变化保持活力

□武汉红人服饰副总经理朱荣华

当汉派服饰纷纷“去汉化”、注册洋品牌时,曾经经历改洋名“瑞得曼”而被戏称为“累得慢”的红人服饰,自信地坚持着汉派标签。红人何以不惧“武汉造”标签?答案是:国际化视野、保持汉派的灵活特色。

红人和很多汉派服装企业的路线类似,结果却不大相同。秘诀在于发挥一己之长、坚持应变市场的灵活性:30年前,红人摆地摊;20年前,红人有工厂;10年前,红人进行资本化运作。

上世纪90年代,大家都在忙着做产品、铺设渠道时,红人已经掌握了品牌的策划和营销手段。有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全国两会期间,杭州一名女性代表穿着红人定制的衣服参会,正好被中央电视台镜头扫过。由于衣服别致的设计和裁剪,立刻引来了关注。一时间,要求定制的电话蜂拥而至。

建议多做跨行业的交流

□湖北新海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楚天小额*公司董事总经理韦奇志

目前汉派服装的困境,与整个国家所面对的经济发展困境十分相似:经济在高速发展,遇到瓶颈之后,产业升级成了无法绕开的难题。

留不住人才是汉派服装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武汉相比沿海发达城市,在获取资讯的便捷度上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以时尚为主的服装行业来讲,资讯不发达,想要把设计人才留下,是件很困难的事情。除了要想办法留下人才外,企业自身也应重视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我建议,汉派服装企业要有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例如:5年后,公司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10年后要做到多少市场份额等等。制定了这些目标后,再去思考达成这些目标,需要准备哪些东西,需要做什么样的投入。此外,汉派服装企业应当多做跨行业交流,特别是与做资本运作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

创立响亮的品牌是出路

□武汉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赵军

《楚天金报》这次大力度地报道和探讨汉派服装的品牌路径,是近些年来非常罕见的,这也是非常有远见的。目前的服装行业,事实上就是一个时尚行业,因此,服装行业与新闻媒体的关联度是非常强的。

武汉的服装产业链相对较窄,在信息的前沿性上也不及沿海发达地区,这是“先天不足”。因此,汉派服装企业最好的出路,不是办服装厂,而是要创立一个响当当的服装品牌。

如何创立品牌呢?对于眼下的汉派服装企业,最重要的是在产品品种上做差异化研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的汉派服装,无论是在商场零售市场,还是在低端批发市场,产品的雷同度依然较高。长此以往,对汉派服装的发展十分不利。

武汉的服装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不然汉派服装行业很难有大的发展。

诸多优势需合理调配

□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武汉服饰时

尚联合会会长毛立辉

湖北服装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就拿纺织资源来说,湖北的纺织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

武汉市的服装消费市场,是整个中南部地区的制高点,我曾和福建泉州的服装行业探讨时得知,泉州一年有1000亿的服装产值,但是他们没有市场,企业只能到别的地区去销售,武汉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巨大的市场需求,给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湖北服装产业还有人才优势。湖北省的服装纺织类的高校,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在全国同样是名列前茅的。但留不住人才,也是武汉服装行业面临的问题。

从行业的角度讲,汉派服装行业的发展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造成上述资源的优势得不到合理的调配。

政府和行业协会,必须发挥相关职能作用,给企业搭建展示的平台,否则汉派服装行业很难有所作为。

政府应扶持汉派服装

□本报专家顾问团成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价值研究中心主任汪海粟

通常我们谈论一个企业,要看三个因素:它有什么,做什么,值多少?这些问题,在关注汉派服饰的发展时,也值得思考。

我认为,汉派应该重新被定位,到底什么为汉派?到底是汉产还是汉派?比如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里的服装,算不算汉派?湖北周边城市的服装算不算汉派?这需要重新定位。

我认为,政府应该重新扶持汉派服装,他们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考虑优化的政策,去扶持这些企业。

此外,汉派应该重新去创造品牌。到底什么是品牌形象?我认为,武汉应该既有大众品牌,也有高端品牌,重新定位品牌,才能增强武汉服装的竞争力,最后去拓展武汉服装的发展力,希望看到武汉能成为中国下一个文化之都、时尚之都。

请关注艺术修炼“内功”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沈祥胜

汉派服装的发展,无论是否愿意,都将面临转型。那是不是去申请洋品牌就一定能发展好呢?实际上,服装的主要销售市场还是在国内,所以需要修炼“内功”。

个人认为服装是个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服装行业,设计是产品的一部分,核心是人的需求,以前买衣服多是讲究经济、实用,而现在更多是要求美观。以前,人们对品牌的印象不足,而现在,需要大力发展品牌。

有一句话叫“美是一种生产力”,武汉服装对此理解不够,很多公司有设计师但没有艺术家,更没有艺术总监。

那么美是什么呢?实际上,美的内涵很丰富,我们学校现在也把艺术从文学里上升到一个专门的门类,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实际上,美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的表达。

希望汉派服装企业,在立足本地的同时拥有一些前瞻性,也关注艺术,关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无论什么品牌,在保证以品质为内涵的同时,加强美的元素,一定能被市场所接受。

建立更完善的营销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汤定娜

服装的品牌价值在投入市场后的利润表现中,40%来自设计,50%来自营销。

现在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实体店、网店,那么光降价打折促销显然远远不够,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营销体系尤其重要。

从全国各区域品牌的发展轨迹来看,区域品牌需要政府、行业的推动,同时需要培育和完善的行业群。杭州、深圳等地的服装产业后来居上,面料、辅料市场,设计人才以及*工人,市场销售等完善的行业群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品牌建设方面,我认为,好的品牌建设对营销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当前消费者在选择某一件商品时,有“品牌反应度”,有时甚至只是几秒钟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汉派服装的品牌设计和定位就需要找准市场,走差异化路线,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能以最短时间夺取消费者眼球。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