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MBA访学之“商学+人文”:重走浙大西迁路,一部荡气回肠的教育长征史!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2-08-17 17:30 浏览量: 4522

说起贵州,对浙大人而言,共同拥有着另外一份独特的记忆。

浙江大学西迁贵州办学,从此浙大与贵州结下了深厚情谊。此次贵州访学,在浙大管院“商学+人文”培养理念指导下,企业参访和课程培训的同时,中心也特别安排了“浙大西迁”主题的人文修学。

访学团先是走访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浴火文澜,战时书库”陈列馆,再驱车特意赶到遵义市湄潭县城,探访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追寻浙大西迁办学历史,感悟浙江大学的“西迁精神”。

在欢迎晚宴上,带队老师们以“浙大西迁”为主题,对在场同学进行了现场提问。应邀出席晚宴的浙大贵州校友会会长和副会长,以及好几位在贵州发展的浙大校友,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了西迁历史相关的细节故事,同时也介绍了浙大学子们在贵州的发展情况。在“击鼓传小创创”的破冰环节,有同学点播了浙大校歌。在悠扬的旋律中,师生齐声同唱起“大不自多,海纳江河”,仿佛置身当年的历史之中。

重走西迁之路,悟浙大之精神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日军逼近杭州,为延续文脉,为国育才,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开始了流亡的办学历程。全校师生在竺可桢老校长率领下,踏上了艰难的漫漫西迁之路。

从1937年11月11日开始,浙大本部师生分三批出发,于15日到达浙江建德。然而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苏州陷落,日军南侵,逼近嘉兴,建德不再是安居之地,浙江大学考虑再次搬迁。

从11月24日到次年1月20日,浙大师生从浙江建德出发,经金华、江西玉山、樟树、吉安,最后到达目的地江西泰和。在泰和,老校长忙于学校安顿、发展地方,日夜操劳而无暇顾家,与他相濡以沫18年的发妻张侠魂和次子竺衡劳病交加,先后染上痢疾而病故。

面对双重打击,老校长没有倒下。1938年夏,日军占领九江,鄱阳湖两岸战事激烈,浙大师生被迫作第三次大迁移。

1938年10月底,除尚在途中押运图书、仪器等物资的人员以外,所有师生全部安全抵达宜山。1939年11月,广西的战争形势十分紧张,随即,广西南宁陷落。1940年初,随着北部湾失守,在宜山已不安全的浙大进行了第四次迁移,这一次,他们来到了云贵高原深处的遵义湄潭。

从1937年底到1940年初,历时两年多,老校长带领全校师生穿越江南辗转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跋涉2000余公里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浙大师生身居陋室,以桐油灯相伴,简餐果腹,度过了相对安定的七年教学时光。

重温艰苦岁月,思浙大人之责

浙大西迁史

在西迁历史陈列馆,同学们专注的看着泛黄的文物,认真的听着讲解员讲述着那份艰苦岁月,感受着当年老校长“一心为公、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当看到竺可桢校长夫人张侠魂在江西泰和那张灵堂照片时,不少同学忍不住落泪。县城里的可桢路、浙大北路,见证着一所大学与一座小城的珍贵往事;陈列馆里,一件件历史文物,承载着当年浙大办学的艰苦岁月。当然,浙大在湄潭办学也给湄潭的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今,湄潭翠芽、遵义红在湄潭遍地起伏,修剪整齐的茶树绵延无尽,让人倍感清爽。

浙大西迁之路曲折艰难,然而浙大还肩负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保护《四库全书》的转移。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四库全书》共有七部,三部在清朝末年已毁,日本侵华时又被损两部,竺可桢老校长受民国教育部的委托,将一部《四库全书》共140箱,成功转移至贵阳黔灵山公园的地母洞存放。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参观浙江大学校史馆,在看到浙大西迁时协助护送文澜阁《四库全书》至贵州地母洞照片时,他认为浙大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访学团一行在参观鹿冲关公园地母洞遗址和文澜院时,天空正飘着细雨,置身文澜院,仿佛回到了江南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据悉,目前文澜阁《四库全书》全套影印本入藏,按照原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计1559册。同学们安静的听着讲解员细细的讲述着国宝《四库全书》的历史,以及当年秘藏《四库全书》的传奇经历,生怕错过一个环节。

沿着文澜山石刻拾级而下大约3分钟,便到了当年藏书近6年的地母洞边,大家激动得拍照留念,站在台阶上,凝视着存放国宝的木架,感受那段不平凡的文化苦旅,以及战争年代,护书人守书晒书的虔诚与认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用脚步追寻浙大西迁历史,用行动感悟求是精神,浙大西迁路,是一部浙大在战争废墟中成长的光辉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浙大人去铭记与传承。

不忘来时路,让我们更有方向、更有力量奋进新征程。

同学说

此次访学行程中,“浙江大学西迁历史与文化”的主题人文修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望文澜阁《四库全书》迷藏贵阳的这段历史,贵州人民用自己的坚韧努力和默默奉献,担负起了守护中华文脉之重任,展现出华夏儿女的使命与担当,谱写出一曲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英雄赞歌。浙大西迁旧址原为当地文庙,始建于明朝万历48年。西迁至此后,浙江大学师生以破庙陋室藏身,以桐油青灯相伴,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更是创造了累累的教学科研成果,使浙江大学崛起成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西迁旧址内,讲解人员深情而投入的讲解,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参访者,大家为竺可桢校长“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以及竺校长为了理想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我为今日成为一名浙大人而骄傲!

-- 2018级 GMSCM 张迟

在湄潭的浙大西迁纪念馆,看到昔日领导浙大西迁,呕心沥血的首任校长竺可桢先生的蜡像。在曾经居住过的狭小的起居室里,不由想到先生在案前写作,为了学校发展在困苦的环境中任劳任怨,苦心孤诣。真正可谓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纪念馆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很多教授的作品是很多产的。我们的先辈在教导我们,如果方向是正确的,苦难只是催化剂,迟到的满足最终会来临。在这之前,应该做到的是相对清心寡欲,把自己当做一块海绵,不要过于计较得与失,而是不断吸收与消化,不断输出和影响周围的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急不躁,不要陷入精神内卷。专心潜心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合适的机会绽放自己的光芒。我想这是此次访学重要的所得了。

--2020级 GMSCM 王如意

鹿冲关森林公园之旅是刷新知识之旅,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在距离杭州几千里之外的贵阳竟然还有一座文澜阁,现藏于浙江图书馆的四库全书与贵州有着如此渊源,在讲解员精彩的讲解中我们仿佛穿越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那段家国破碎国宝流离的岁月,也被为保护四库全书无私奉献的浙大师生和贵州当地百姓人民深深感动。前人的奉献换来了今天的国宝存世,历史当铭记。随后的重走浙大西迁路,探访湄潭浙大西迁办学地更是让我动容,对我这个本科就毕业于浙大,多年后再重回母校读研的浙大人来说,能够重走浙大西迁路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历,让我对母校的情感更加具象更加深厚。如果没有浙大MBA,没有此次访学之旅,相信很少有浙大学子能够来到西迁地,感受那个年代,回顾那段岁月,访学的意义在于此而大于此。

-- 2020级 集中1班 欧荣芳

都说浙江大学有个有趣的绰号叫三墩体校,这次旅途关于浙大校史的学习才明白源自竺可桢老先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彼时西迁环境恶劣,老先生就立下游泳必须合格才能毕业的规定。于是热爱体育运动、弘扬绿色健康的校园文化就此传承了下来。浙大人所到之处都在默默践行与传播这种健康的校园文化,这次贵州的访学活动也不例外,沙鹰的小伙伴在第一天就急不可耐的组队了。特别是沙鹰老骨干,亚沙赛浙大A队队长王毅活动第一天就早起探路,搜寻周边合适的跑步场地,随后几天联络了贵州大学的沙友在花溪公园组织了晨跑。花溪公园离团队入住的酒店单趟车程半个多小时,凌晨四点半他们就起床出发,只能说热爱让他们做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我有幸参与了在遵义赤水河畔的晨跑活动,在奔跑中欣赏了五点半晨雾微光泛着酱香的茅台镇,也在奔跑中欣赏了蕴含长征精神的赤水河上升起的一轮旭日。我始终相信,跑步是丈量和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当脚掌与这片土地摩擦,耳目随脚步感知周围的新鲜,我们用独特的方式和这座英雄的城市对话,我们践行竺可桢老先生强身报国的谆谆教导。

-- 2022级 新动力班 俞剑斌

撰稿:徐清华

摄影:王思恩

责编:梁贝特、周映彤

审核:唐晓莉、马金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