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为什么中美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18-08-16 17:04 浏览量: 7362

  【MBAChina网讯】随着美国今年7月6日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实实在在开始了。在各方观点中,比较一致地认为,进入贸易战,中美双方都将经历痛苦。那么,这场注定“双输”的争端为何还是发生了?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郭斌认为,这场冲突表面上看起来是贸易摩擦和争端,但其实质是美国对于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以及战略反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美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郭斌

  为什么中美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 (文/郭斌)

  一、中美贸易战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平衡问题

  2018年,不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无疑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事件。

  随着中美之间贸易战的不断升级,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根源、性质和走向出现了许多基于不同角度的讨论,在观点上也各有差异。

  各方观点中,相对比较一致的是基本都认同在中美贸易战,双方注定是双输的。然而在中美贸易战是否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上,还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

  事实上,中美贸易战确实是双输的,但可惜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在中美贸易争端中,美国处于更为主动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寻求避免贸易战,更重要的不是中国是如何思考的以及可以做什么,而是美国是如何看待贸易战问题的。

  中美贸易战表面上看起来是贸易摩擦和争端,但其实质是美国对于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以及战略反制。按照高盛银行的估计,2000-2030年间全球GDP增量的36%将来自于中国(来源: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The Economist April 17th 2010, A special report on innov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是规模意义上的,而且中国一直在尝试在技术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以及能力,尤其是在一些产业关键及新兴技术领域。换言之,中国并不仅满足于局限于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通过低成本优势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而是有着强烈的向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迁移的动机和潜力。尽管中国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还有较长的一段路程要走,但这样的发展趋势无疑将会改变全球产业价值链上已经形成多年的西方经济体占据主导和控制力的格局,进而引发美国对自身在全球经济领导地位的担忧。

  如果中美逐渐的贸易摩擦主要是经济利益的考虑,那么可以通过贸易条款、关税、产业准入门槛调整和其他经济利益平衡的方式来消除或减缓两国之间的冲突。然而如果是战略利益的冲突,那么通过简单的利益尤其是短期利益的重新平衡来试图消除贸易战及其升级,将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很显然不可能放弃自身在全球价值链的向上迁移的经济发展战略。事实上正如一些分析所指出的,如果不是在2001年由于911事件导致美国当时的战略关注点调整,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很可能会更早发生。

  另外一个也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一直未能步入全面复苏甚至扩张的状态。2008-2017年这十年间全球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2%,发达经济体的这一数字仅为1.1%(可参见:www.gfmag.com/global-data/economic-data/economic-dataworlds-gdp-growth-by-region)。2008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虽然在2010年有一个短暂的峰值,但这之后一直未能回复到高增长率,处于相对平稳的中等偏低增长速度(可参见:https://www.indexmundi.com/g/g.aspx?c=xx&v=66)。在此情境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所面对的是一个类似于零和博弈的格局,或者至少是在认知上容易将其他经济体的增长视为自身经济增长的压力因素。

  当前一直有一些观点认为近年来中国在媒体宣传上的一些高调做法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譬如说“厉害了我的国”这类纪录片。这听上去似乎有一些道理,但是这种说法大大低估了美国政策制定者的战略眼光。在过去三十年中,西方的经济学者和媒体报道中有大量的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数据以及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质疑。时至今日,不论我们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增长,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全球化,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我们可以说,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是在经济增长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增长的时间跨度上获得最为瞩目成就的经济体,将之称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亦不为过。在此情形下,不论中国如何“低调”,这种经济崛起的规模和速度是无法隐藏的。

  二、贸易战只是中美之间贸易争端的序幕

  虽然中美之间围绕着关税惩罚措施已经数次交锋,但从更长远的时期来看,贸易战只是中美之间争端的序幕。

  贸易战就其特点而言,由于中美自身都是对方较为重要的市场,而且中美之间在产业链上所存在的相互依赖性(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性),贸易战注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贸易争端解决方式。因而也就注定无法达成美国或者是中美双方的战略目的。

  我们可以预言:中美之间经济冲突必将始于贸易战,揭晓于金融战,终于技术战。

  也就是说,贸易战的发展将会以金融战的方式来决定最终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所面对的隐忧在于不仅仅在于去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和空间而贸易战的升级会压缩时间和空间,而且也在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地方融资平台带来的高金融杠杆问题,存在着演变为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可能性。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以及不断升级的趋势无疑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外,如果全球出现石油等重要工业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飙升,也会作为外源性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冲击。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如何避免贸易战引发中国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将是考验决策者智慧的重要问题。

  从更长期来看,中美之间的经济冲突将最终会反映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竞争之上。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对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体而言,核心技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都是建立自身全球竞争力的必争之地。对于中国而言,如果想要更为全面地融入到全球化体系甚至是在全球化体系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遵守全球经济竞争的参与规则,而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的优势可以极大地降低参与和遵守全球经济竞争规则的成本,而且也能够增强自身在全球经济竞争规则中参与规则制定的机会和能力。

  中美之间的经济冲突注定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将会持续较长的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及中国企业需要对此有一个思想上的准备。而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以后在全球化市场中面临来自于知识产权竞争和博弈的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试图在产业价值链上向上迁移的中国企业需要对此未雨绸缪。

  当然,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也存在着一些可以运用的力量,这包括:

  1、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市场,对于很多跨国公司而言是重要的增长机会来源,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自身可以赖以生存的市场基础。

  2、中国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仍然拥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这与上述庞大的本土市场规模一起,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大的经济韧性。正如《反脆弱》一书所阐述的,整体的反脆弱性取决于各部分的脆弱性,系统的反脆弱性可以通过牺牲局部为代价来获得。([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雨珂译,《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中信出版社,2014年)

  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产业价值链已经存在着高度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的特点。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已经高度嵌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并由于在效率和成本上的优势成为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不论是对于中国政府还是中国企业,在面对这一轮的中美贸易战中,都需要“做最坏打算、尽最大努力、求可接受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业需要关注和思考如下一些问题。首先,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显著。这种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了如下层面的含义:从整体上中国制造业不能仅仅将竞争力建立在低廉的体力劳动力基础上,而应该逐步地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以及在产业价值链中构建不可替代性的方向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培养了数量非常巨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型劳动者(也就是彼得•德鲁克所称之为的“知识工作者”)。然而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体力劳动者密集型行业,如何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向知识劳动者密集型的转变,就变得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知识劳动者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将决定了中国制造能否赢得未来发展的黄金十年。

  其次,在整个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当中,大型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行业领先企业,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当中,在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上建立起自主的能力,是不可回避的挑战,纯粹依赖于规模性的量上增长,是无法支撑这些企业持续发展下去的。而对于很多制造业中小企业而言,提升质量和成本控制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许多中小企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喜欢追逐新的概念,喜欢赚快钱的“风口”,但却忘记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建立的基础是较强的成本和质量控制能力,这需要企业通过不断地持续改进、持续积累来建立,也需要企业在管理上更为精细化。

  再者,充分利用中国本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中good-enough market的市场机会。因为good-enough market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机会,而且在这样的市场当中,需要的是将合理的质量、有吸引力的价格和快速的市场响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而这是中国企业很有可能利用现有优势基础来发展起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机会。与此同时,抓住在一些新兴技术和商业领域的发展机会,既不要一拥而上纯粹地追随热点炒作概念,也无须排斥商业模式创新。因为不论是技术意义上的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的力量,并且将这两者结合将更有利于释放创新的价值与力量。

编辑:白顺永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