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仅十人!浙大女教师获殊荣,从工科博士转型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18-07-02 19:12 浏览量: 3211

在浙大,有一位“辅导员”的履历闪闪发亮。

1994年拿到西安交通大学工科博士学位

后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6年起进入浙大电气工程学院任教,

并担任硕士生导师;

22年来,共计开设8门专业课程,

发表40余篇论文

在电气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

她多次获奖,并两次拿到

学院最高荣誉王国松奖教金

今年6月25日,经过重重选拔,她夺得了

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

全国仅十人获此殊荣,

在颁奖典礼上,还作为唯一代表发了言!

她,就是浙大国际联合学院

(海宁国际校区)的王玉芬

朴素情怀的工科博士

转型“课程思政”引路人

初见王玉芬,是在一个周日的午后。目前在海宁国际校区工作的她,只有在周末或有课的工作日,才会回到杭州。要约见一面,得抓住双休日的尾巴。

王玉芬戴着一副无框细边眼镜,说话时总将笑意挂在脸上,会聆听对方的感受,很像是那种“亲切”的“高中”老师。

王玉芬的微信朋友圈里,几乎全是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的动态,从带队军训到学生参加比赛,她恨不得把学生每一刻的成长动态都捕捉下来。好多她教过的学生都是她的微信好友,并常常为她点赞。

王玉芬老师

如果往前追溯王玉芬的教育背景,就会发现,王玉芬是“女神学霸”和“多面选手”。在那个大学都很难考的年代里,王玉芬不仅考上了一所老牌重点工科院校——西安交通大学,还只花了三年时间就读完了本科,并且卯足劲,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

这还不够,打羽毛球、唱歌都是她的业余爱好。1996年,王玉芬回国到浙大从教。作为羽毛球爱好者,多年来,她屡次在院系羽毛球队中担当主力队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

而其实在浙大的最初十年里,王玉芬是一名普通的高校“青椒”,在教学岗位上十年如一日地精耕细作。十年后 ,素来热爱与学生相处的王玉芬得到了机会,并“转型”担任电气工程学院的党委副书记,负责研究生思政,同时,也仍在教学岗位上继续教授专业课程。谈及自己的转变,王玉芬说:“现在一直在说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专业教师能育人,作为思政者也能育人,能以自己的理念去影响更多学生。”

第一课堂的生力军,转型到“学生工作者”,王玉芬不断探索着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各种方案。

2016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她主持的《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坚持“高起点、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主动联系业界专家走进课堂,让学生去触摸国家发展的前沿战略、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让浙大的青年们明白,他们的责任所在。

这个项目使得浙大电气工程学院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连续三年都有学生获评“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的单位。项目成果获评2016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一等奖。而两个奖项的第一完成人,都是王玉芬。

“专业教师”做学生思政的

“独门秘籍”

将心比心是王玉芬做学生工作的重要秘诀。有过攻读工科博士的经历,身为硕士生导师,自然更能理解学生和导师的心理,在调解导学关系方面游刃有余。

两年前的5月20日——电气工程学院的rose day,王玉芬收到一束粉色的玫瑰花,附赠一张贺卡,送花人以清秀的黑色字迹写下“感谢王老师的关心照顾,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回想起与这位送花人的往事,王玉芬微微嘴角上扬。这束花究竟是谁送的呢?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王玉芬rose day时的朋友圈

原来,花束和贺卡是她刚毕业一年的学生送的。王玉芬与这位郑同学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往事。

作为浙大本科毕业以专业第一成绩保研至本校的郑同学,却在临近硕士毕业时经历了一段小插曲:导师希望郑同学发表期刊论文,可期刊论文的审稿周期长,眼看着快要毕业了,论文还没发出来。郑同学心急如焚,有一天晚上,甚至独自去北高峰散心没有回寝室睡觉。“有些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很优异,但做科研时有点困难,这很正常。”王玉芬对郑同学表示充分理解,并数次和他及他导师沟通,终于使得导师同意让郑同学发会议论文。最终,郑同学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

在王玉芬看来,帮助“困难学生”走出困境是自己作为教师的别样体验,也是相当有满足感的事。曾经的“钉子户”刘同学,在王玉芬的帮助下走出校园,并在浙大科技园找了份工作,“我常常在玉泉的后校门碰到他,状态不错,还会主动和我打招呼。”

当然,王玉芬的学生里,也有相当多闪闪发亮的新星。从军报国的军人、浙江省感动校园人物、电机与电器专业博士徐海亮,互联网+全国大赛总冠军、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李响,百人会英才奖获得者、浙江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叶新等人都是她带过的学生。

“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成长成才,就是最幸福的事。”王玉芬说道。

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

学生思政工作的“拓荒者”

2016年4月,王玉芬正式告别了工作了二十年的电气工程学院。学校将她调至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让她专做负责学生事务的“大管家”

这个屹立于“潮城”的新校区,一切都是新的。新的招生政策、新的培养方案、新的教学模式……在这里,有来自46个国家占比40%的留学生,也有相当比例的外籍教职员工。

国际校区的思政教育如何做?学生事务部、联合学院、书院和文理学院,到底谁来做?偏居一隅,如何增强中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这些都是摆在王玉芬面前的棘手问题。

在海宁国际校区,王玉芬常常要在办公室待到晚上11点多才肯回到宿舍。有时,双休日干脆不回杭州的家,就在海宁待着。可是,有谁不恋家呢?只不过,她觉得学校目前更需要她,而家中的亲人也极力支持,这才使得她免去了后顾之忧。

王玉芬与学生交谈

为实现破题,前后500多个日日夜夜,王玉芬实地走访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师大浸会联合国际学院、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等多所中外办学机构,还在网站上调研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多所中外合办大学,与浙大的合作伙伴——爱丁堡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中外负责人探讨20余次,潜心求教。

最终,国际校区初步形成了“学生事务部统筹,联合学院主抓专业教育,文理学院负责通识教育,书院主导养成教育”的国际化育人格局;形成了正面教育、素质发展、中外协同三者相辅相成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政工作体系。

在海宁国际校区,只要是有关中国国情的课程或讲座,留学生都特别喜爱!在浙大攻读中国学硕士的德国小伙岳凯涵(本名Jorg)说,他最喜欢中国学项目的课程实践部分。在中国学课堂上,老师会鼓励学生自主调研,并设置一节课的田野调查。这让岳凯涵有了更深入认识中国的机会。

王玉芬带学生体验民俗

十九大召开后,校区首批印发的100本十九大报告英文版小册子几乎瞬间被“抢”完。留学生和外籍教师纷纷表示:“十九大报告是读懂中国的最新文献。”

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抢”完十九大报告

对于眼前的一切,王玉芬踌躇满志。她将继续扮演“引路人”“拓荒者”,做学生的“大朋友”,让浙大的思政教育更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国际校区的学生也有“家”一般的感觉。

文字记者:周诗懿

图片来源于王玉芬

今日编辑:雷思涵

推荐阅

1.教育部与浙江省签署共同推进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到浙大调研

2.浙大校长吴朝晖:知行合一成就新时代的奋进之路丨在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3.锦绣芳华在路上丨直击浙江大学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4.催泪朋友圈!从少女到妈妈,浙大六姐妹连续14年的寝室聚会,感动无数网友!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