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意大利小伙儿的中国梦丨MBA有声故事

MBAChina
2017-09-18 10:22 浏览量: 1710

MBAChina网不断开创自己舒适区的马可,不管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家人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意大利人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大致可以追溯到13世纪来华并入朝为官的马可波罗。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七百多年后,又一个痴迷中国的马可决定到中国建功立业。

中国并非马可第一个闯荡的异乡,十七岁的马可在某天晚饭后和父亲有着这样一段对话。

“爸爸,我有件事情想找您商量,我想去美国上大学。”
“为什么突然想去那么远的地方?咱们亚平宁的孩子结婚前可是都是住在家里,都是在父母跟前的。咱们意大利没有好大学了吗?”
“不是这样的,我知道您和妈妈都舍不得我,我同样也喜欢在家里。可是,选择大学是我的一个机会,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家里太舒服了,可我不愿意贪恋这种与生俱来的舒服。”
“我考虑一下。”

父亲沉默了,这次对话就这样结束了。第二天,马可起床下楼准备吃早餐,他看到父亲早早的坐在那里,那个背影令他终身难忘。由于昨晚的谈话,马可有些犹豫,但还是鼓起勇气坐在父亲的对面,想再试图说服父亲。
没等马可开口,父亲却先开口了:

“你去吧。”
“什么?你是说……”
“ 孩子,去闯荡闯荡吧。”
“谢谢您!”
“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从美国福坦莫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头三年,马可先后在花旗集团的伦敦和纽约分支机构工作,主要从事利率衍生品交易。这份工作让他积累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方法和经验,但他意识到:将精力持续集中在单一的金融产品上,以后将很难到更广阔、更刺激的真实市场中获取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各种关于中国的信息不断出现,马可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类比:“中国将是明日的美国!”2008年,他飞到南京师范大学,说出第一句“你好”,他和中国的缘分就这样现实的发生了。

在南京呆了一年之后的某一天,马可接到了哥哥打来的越洋电话。

“马可,最近过得好吗?”
“一切都很好,这里太棒了。家里怎么样?”
“嗯……家里也都好,只是……”{突然支支吾吾。}
“家里怎么了?”
“家里没事,你别担心。只是,爸爸催了好几次,让你回来。说你学业有成也历练了那么多年,咱们家公司的事你也得出份力。”

马可的父亲和哥哥在意大利经营一家有300多名雇员的IT企业,为公共交通系统提供电子系统和设备。一听是家族企业的召唤,马可没有犹豫,他收拾行囊,挥别了南京登上回故乡的飞机。

马可回家后,负责为公司拓展国际市场,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四年过去了,马可有了广阔的舞台,战略上的视野,跨国商业实践经验,可“中国”这个字眼在更加成熟的马可心里,反而更清晰和有分量了。

一天马可和哥哥为了一个项目,都留在了公司加班。兄弟俩一起去茶水间喝一杯咖啡提提神,他们俩聊了一会儿项目中的细节,茶水间的电视上正播放着财经新闻。马可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电视新闻中,新闻节目中的主持人和嘉宾正在深度剖析着中国经济。马可的哥哥却没有看电视,而是观察着自己的弟弟,他看到马可脸上的表情是一种兴奋与没落交融在一起的神色。

电视节目结束了,马可才如梦方醒般转向哥哥。

“休息太久了,咱们赶紧回去吧。”
“马可,我刚刚注意到你听到中国新闻时的表情,你还是想回中国去,对吧?。”
“嗯。”马可回答得很轻。
哥哥始终注视着他,沉默良久说道:“如果这是你真心希望的,我和爸爸都会支持你的。”

马可注视着哥哥,认真地说:“说实话,我真的爱上了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在南京的那一年,我总觉得那个国家在召唤我,属于我自己的事业就在那里。”


长江岁月

2013年9月,马可带着自己的“中国梦”返航,以长江商学院为事业腾飞的第一站。

马可回想起当年选择商学院的时候,感慨良多:

“中国的MBA是让西方人入乡随俗的最好方式,是我最需要的。那时我先后考虑了四所商学院,最后决定在长江商学院读书。”

读长江商学院的MBA对马可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用他的话说:

“在长江商学院读书比我之前所想象的任何一种都要有挑战。MBA的生活每天的压力很大,每天很累,而且学校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所以收获也很多。”

马可在长江的14个月,深入了中国本土的商业模式,同时结识了很多中国的商业经营。这也是马可最感谢长江商学院的地方,长江商学院在马可眼中不仅是母校还是一个可贵的平台,这个平台让马可更快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加速了个人的发展。

2014年10月25日,长江商学院毕业典礼刚刚在钓鱼台落下帷幕。

“马可,听说你要去山东工作了?我还以为你会回你意大利的老家或者留在北京。”
“是呀,我要去山东了。”
“以后我就要‘中国山东找马可了。”

“哈哈,欢迎你来山东找我。我开拖拉机带你兜风去。”




换下学位服的马可没有耽搁片刻,直接就从毕业典礼的现场拎着箱子到机场,坐上直飞山东的飞机,人到了常林道依茨法尔机械有限公司就立刻走马上任了。这家公司是由山东常林集团与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法尔集团于2011年共同出资建立,被称作是中意农资巨头的强强合作。马可受命的主要职责是:协助意大利籍首席执行官,完成一系列全局性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工作。
 
马可回忆说:
“刚拿到聘书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从施展舞台到成长空间,从薪酬待遇到探亲安排,这份工作都让我喜出望外。但最为重要的是:这个机会让我一步跨入了自己期待中的在华发展轨道。”

从美国、英国、意大利、到南京、北京、最后到山东临沂,马可周围的环境持续发生着各种变化。作为一个“老外”,他曾经想象过要在中国走到这一步可能经历的各种挫折和努力,就是没想到它会来得这样快。

入乡随俗

常林道依茨法尔坐落于临沭经济开发区,不在临沂市区内,这里长期工作的外国人很少,马可走到哪里都“牵动着众人的视线。”外出购物或就餐,周围的人会不停上下打量他许久。

“快看,老外。”
“英国人?法国人?”
“我猜是美国人吧。”
“个子可真高。”
“长得也很帅呀。”
“在咱们这儿做什么的?”
“听说是做项目的,直接跟大老板报告呢。”
“是嘛,老板是意大利人,他可能是老板的老乡呢。”

这样的议论在马可刚到临沭时,时常被他在无意中听到,马可还真有点儿不习惯,慢慢地他发现人们不过是“好奇”罢了。于是,他使出绝招儿:用幽默萌翻的表情暗示大家“我和你们一样哒”。很快地,人们人就被这位国际友人的友善融化了。
 
马可上任后的第一个项目是生产运营效率的改进。拖拉机制造是他陌生的,但这不构成解决问题的实质障碍。长江有一门课程叫《运营管理》,李乐德教授用很多现实案例,结合厂商车间实地走访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和理解真正有效的运营作业体系。马可说:

“我接到这个项目马上就想到了那门课上学到的东西,直接从寻找生产瓶颈切入进去。”




任何对现有状态的改善都不可避免的遇到阻力,马可认为只要和同事沟通得好,那么工作就很容易开展。上学期间已展露灵活变通优势的他,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深入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去沟通生产效率的话题。在提出任何基于数据分析的改进计划前,他先做到的是动员到位,与各部门获得共识。几年前的他,可能也未曾想到有朝一日能用中文熟练地探讨商业问题。
 
马可对阎爱民教授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指导非常在意。

“在公司里,一个人的人际表现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他是否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同事沟通得好,那么工作就很容易开展。”

经过在长江的全日制学习,马可找到了一种最自然地和中国人相处的感觉,他可以读懂中国同学的眼神和表情,他很享受和“这些东方外国人”每日待在一起学习或工作。马可说:

“在长江过了14个月,我觉得自己完全融入到了中国的人际环境。中国同学和我沟通的方式,与中国同学间的交流方式几乎没有差异, 并且,在对比了西方人的开门见山和东方人的含蓄委婉后,我甚至觉得,我的性格更接近中国人,更适合和中国人一起工作。


狂热的想象  冷静的训练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绝招,马可最爱做的事情是想象。
 
他会把每一个目标想象成具体的个人状态或行为,然后不停训练自己,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去常林道依茨法尔面试前,马可先想象自己在面试中表现最佳的样子,然后利用各种零碎时间不断练习表达,为真正的面试做最充足的准备。这种超人的想象力和执行力,或许是他与生俱来的禀赋,也有可能是后天训练经历所得。
 
上大学之前,马可曾是一名职业自行车手,长达七年坚持每周至少500公里的训练强度,并参加各种地区、国家以及国际赛事。马可的身材特点适合平地骑行,但他一直想象着自己骑自行车攀爬高峰。为此,他风雨无阻的拼命苦练,不断突破一个个自我极限,再一次三百人参加的山地骑行比赛中,马可取得了前十名的好成绩,马可趁热打铁再次向教练申请到了更高难度的比赛机会。
 
法国瓦莱自行车赛是所有自行车比赛中最难的一项赛事,每年7月份在法国举行,只允许成年人参加,因为整个赛程180公里,攀爬高度5000米,相当于攀登四座阿尔卑斯山。2001年7月7日,一年一度的瓦莱自行车比赛遭遇阴雨。在海拔2645米的加利比耶山顶,雪花飘落冰冷刺骨,年轻的马可凭借超凡的毅力和勇气,刺穿飞雪向山顶奔去。

途中一个退出比赛的选手,正呆坐在路旁望向山顶的方向。马可缓慢的骑行,对方听到身后有动静,回头望去。透过风雪,他看到马可竟是一个如此年轻的选手。马可逐渐靠近他,他一直注视着马可,当马可超越过他时,他向马可的背影喊了一句“加油!年轻人!”不知是风不那么强劲了,还是身后那句呼喊给了马可动力,他逐渐加快了速度。                        

最终,马可用11小时02分钟到达阿尔卑斯山顶终点。直到今天,他仍然是该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参赛选手。马可报名参赛时还差九天才满18岁,是他强烈的参赛愿望让主办方破例允许他当年的参赛资格。




这种“身临其境”的目标想象力,使他在长江的教学环境中如鱼得水。马可在课前会细读教授讲课的案例,并想象着如果自己身处于案例中,会有怎样的问题和困扰,该如何解决。小组讨论案例时,马可会当成是在和案例中的同事讨论解决办法,对各种不同意见要有所考虑和应对。长江的《谈判》课上,马可把每一次练习都“视为是现实中的谈判。”有的谈判非常激烈,持续很长时间,到课程结束都没有达成一致。马可从每个练习中都得到扎扎实实的收获。

马可一直有个舒适区理论,他说:“这个理论让我的生活,我的人生经历更丰富,更有意思。”
                              
所谓的舒适区是指我们已经习惯的环境,让我们感到很舒服,从而缺乏危机感。人们从舒适区出来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很多以前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不肯出来,甚至更多的人追求的便是舒适。

马可从17岁开始就不断的勇敢的一次次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这让他的舒适区逐渐的扩大,同时他也越来越从容。他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总不忘建议人们不要害怕新的挑战,不要担心面对新的困难,要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样以后才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不断开创自己舒适区的马可,不管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家人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马可满脸幸福地说:

“有了他们,我才不会感到孤单。 这些年漂泊在外,和最好的“哥们儿”也有五年多没有见面了不能经常和父母见面,是我在中国工作最大的遗憾,还好,我的家人都非常支持我。他们相信我在这里会认真工作,努力进取,会取得成功, 只要我更刻苦地学中文,入乡随俗,让大家感到我的真诚,我一定会越做越好的。”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 长江商学院MBA,如原作者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