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19-05-18 23:20 浏览量: 2917

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纽约麦哈顿一家医院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一生醉心建筑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1983年,66岁的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2010年,93岁的贝聿铭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这是建筑业界最有声望的终身荣誉奖项之一。

  70多年来,他为世界带来了各种精彩绝伦的作品,包括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苏州博物馆等。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东广州,曾经在苏州园林狮子林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17岁高中毕业后,贝聿铭选择了赴美攻读建筑工程,从哈佛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职业生涯。

  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从设计公寓起步。战后庞大的需求让他承接了无数城市规划、居民房的工程,特别是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因为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深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后来,贝聿铭的设计对象逐步转向公共建筑。

  贝聿铭所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耗时15年,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因此将1979年称为“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而法国卢浮宫的重建计划使贝聿铭饱受非议。设计方案初定,贝聿铭打算新建金字塔形入口。90%的法国人反对这一方案,称“巴黎不要金字塔”。法国文化部长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为了说服法国人,贝聿铭曾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1:1的实体模型,供民众评鉴。

  1988年,玻璃金字塔落成,贝聿铭被授予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法国人对玻璃金字塔的评价,口风大变,称其为“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也印证了贝聿铭的话“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贝聿铭说:“有很多建筑问题,舆论纷纷,有很多人不赞成,也许做不成功,这也有可能,要做成功以后,回想总觉得很愉快,觉得这是应该干的,要有这个决心。”

  无论走到哪里,贝聿铭时时不忘自己的根在家乡,总是向别人介绍说“我来自中国苏州。”2002年,85岁高龄的他,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亲切地称其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他曾说:“苏州博物馆,我认为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个项目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笔,我对中国的记忆少之甚少,你们知道的,我很小的时候便离开了中国,所以我对中国一直抱有怀念之情,设计这座博物馆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够将我对中国的记忆用实体表达出来。”

  苏博新馆的精华之一,在于主庭院的山水园。为此,贝聿铭煞费苦心,他将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呈现出一幅3D立体水墨山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詹姆斯·瓦特曾这样评价:“我认为他创造了一件非常新颖的艺术作品,告诉你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许多中国的艺术家在他们的晚年都会创造出最棒的作品,这在其他地方不经常发生,至少不如在中国发生的多,贝聿铭就是现代的一个例子。我觉得苏州的气息一直伴随着他,是他生活中的一个主题,在他的心中留存久远,最终展现在大师的画笔之下。”

  此外,1978年贝聿铭设计完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被称为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2009年,91岁的贝聿铭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找到了过分感伤和历史健忘间的完美平衡。中美建交之后,贝聿铭作为中美关系的桥梁,完成了诸如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北京中银大厦、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大使馆等建筑瑰宝。

  贝聿铭曾表示:“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什么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贝聿铭曾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大师已经逝去,但其留下的建筑仍可供人们参观游览。“让更多的人来建设自己的祖国”,这是贝聿铭心中的一个夙愿,有待我们一起去实现。

图文 | 来源于视觉中国 央广网

编辑 |周露

审核 | 戴冬玲 王静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