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寻香】01/墨香千里迎佳客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8-09-28 16:32 浏览量: 2289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苍松迎客,弄堂深巷里飘来老墨的余香,试想,碧云之下,青石砖瓦,绕水人家,绿树三两,这是墨乡所在;松烟纵横,苍炱叠积,舂捣凝胶,玲珑光润,这是墨之形成。

《述古书法纂》有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传说周宣王时人邢夷,无意中发现水上浮一松碳,捡起时手染黑色,有所悟,遂回家,捣碎成灰,先和水,不凝结,后用粥饭之类粘性物品搅拌,用手搓成圆形或扁形块状的墨条,邢夷把墨条取名为“黑土”,又觉不妥,便把“黑土”两字合为一单字“墨”,历史称这为“邢夷墨”,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人造墨的最早记录。

汉代制墨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名墨工和名墨产地。东汉时出现了墨模,使墨的式样趋于规整。汉代宫廷中设置了掌管笔、墨、纸以及封泥的专职官员,东汉应劭《汉宫仪》所记:“尚书郎起草,月赐隃麋大墨一枚,隃麋小墨一枚。”魏初在汉代烧松取烟的基础上,全面改进生产工艺和配料,提高了松烟墨的品质。人造墨发明以后,墨的形制主要以人手抟攥成不规则的墨块,称“墨丸”。晋张敞《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给香墨四丸。”

南北朝时期河北易州出产的“易墨”亦崭露头角,易水流域生长着大片优质古松,墨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佳墨,深受书法家们欢迎,“易墨”成了北方墨的代表。唐朝前期北方墨一直是宫廷御用品,几乎垄断整个墨业市场,大批墨工的崛起,师传弟承、父业子继,呈现繁荣之势。唐末“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山西一带社会经济受到重创,百姓流离失所,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奚廷珪来到江南富庶之地歙州,他们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被人誉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赢得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并被赐予国姓。从此奚超改为李超,奚廷珪改为李廷珪,自此“李墨”名满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品”,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徽墨。

明程君房花卉八角墨

明代制墨业是在元代不景气的形势下重新复苏发展起来的。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各制墨家为了争夺市场频出新招,所制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以至于身为制墨业中心的徽州地区,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清代制墨业把创始于明朝的仿古墨(套墨、集锦墨)生产发扬光大并推向一个新高度,并发明了不用研磨的墨汁,堪称中国制墨史上的一次革新。

清御制咏花诗玉兰白墨

清嘉庆泥金魁星独占鳌头墨

“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为墨中极品,其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捶打主要决定了墨的内在质量的细腻度,徽墨中含有熊胆、麝香等药材,故书画可存百年。

史册中的墨讲述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书籍中的墨传承了多少流传千古的文情。墨更是一种介质,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想与情感连接在一起,实现一种共鸣,不分今古。他可以呐喊,可以咆哮,一个个文字,一幅幅书画,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蕴含在墨迹内。

袅袅松烟化为缕缕墨香萦绕在笔端,或行走于浓淡山水之上,或翻腾于澎湃词句之间,凝作蛟龙,扶摇直上。细细品味这点滴墨香之间的心绪,犹如屋檐缓缓落下的一缕清泉潺潺的回旋在水洼处,荡漾开来,皴皱氤氲水雾。

文字来源|吕畅图片来源|网络版式设计|孙玉洁校对|武越责任编辑|宋静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