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个人|马洪彪:跋涉千山万水,洞察世事人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8-10-23 21:44 浏览量: 3765

在2018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个人评选中,清华经管学院马洪彪(经63班)同学经过函评、答辩等环节的层层筛选,最终斩获了本年度社会实践金奖个人。

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个人,是为表彰和宣传在本年度社会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个人、促进社会实践价值传播,由校团委面向参与本年度社会实践的全体学生开展的个人评奖评优,每年评选出的金奖个人全校不超过10名,这也是经管学院连续第二年获得这一校级社会实践个人最高荣誉。

马洪彪

2016级本科生

经63班

现任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简称学生TMS协会)经管分会副会长,清华经管团委经彩组长, 曾任清华经管学院经63班党课小组长。“攸创筑梦”赴湖南攸县双创调研支队支队长、“黔野之光”赴贵州蔡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支队支队长、清华经管学院实践品牌项目“黔野之光”创始人、2017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支队得主、所带支队蝉联2017、2018年经管学院实践金奖。2017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得主、2018年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个人得主。

总结 实践成果

2017年暑假,马洪彪在清华大学赴云南南涧精准扶贫调研支队中担任副支队长,担任访谈主力,足迹遍布南涧县9个乡镇,参与完成对各级领导干部及农户访谈近20次;带领一个小队前往南涧县扶贫办成功获取扶贫数据逾50000条,后期整理出可用数据13000余条,采用“嵌套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农户自身角度分析致贫原因。

同样在2017年暑假,马洪彪作为支队长带领黔野之光——赴贵州蔡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筹建支队前往贵州进行实践,获清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金奖。组建院级重点支队“黔野之光”的过程中,历时8个月,撰写各类材料文件近10万字。他带领支队完成12次访谈;完成5个合作社参访,1次企业访谈,为合作社搭建组织架构,完善财务制度,建立入退股制度;主持召开实践中会议20余次,安排支队行程;带领队员为合作社拟写7000余字的合作社章程,向蔡官镇政府作专题汇报并得到镇长肯定;带领队员撰写20000余字的调研报告。

2018年寒假,马洪彪带领清华经管学院七字班实践骨干再次赴贵州安顺进行调研,撰写《2017年蔡官镇合作社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代表学院获清华大学挑战杯二等奖;带领支队四天内走访19个行政村,对现存的22个合作社进行专题调研,撰写访谈稿五万余字;带领团队在12个小时内完成数据分析,将蔡官镇合作社的发展困境和出路总结为“四个小判断”和“四个小愿景”,并在紧密结合访谈稿和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向蔡官镇人民政府进行专题汇报。

2018年暑假,马洪彪担任攸创筑梦——赴湖南攸县双创调研支队支队长,继创建品牌项目“黔野之光”后再次创建实践项目“攸创筑梦”,开拓经管学院社会实践新资源。他带领团队运用AGIL模型分析攸县产业转型现状,撰写四万余字的报告《基于AGIL模型的创业创新与产业转型分析——以湖南省攸县为例》。

结缘社会实践

爱清华,自定义。在清华的无限可能中,有人选择在实验室突破创新,有人选择在运动场挥洒汗水,有人选择在图书馆沉浸知识。而今天的被采访者,作为实践奖学金得主,选择背灼日光、脚踩褐土,在社会实践的领域中散发属于自己的青春光芒。

这是马洪彪结缘社会实践的契机:

我出生在西南地区云南省八十八个贫困县之一,家住落后的农村。上大学后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农村尤其西部地区的农村与发达城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信息的缺失和认识的浅薄,极大地限制了这里人民的发展空间,扶贫工作成效被大为削弱。我便一直有着这么个强烈的愿望:为家乡,为整个西南地区做一点什么。无论大小,不言多少,但至少我曾做过。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寒返调研时,怀抱单纯理想的他在家乡展开关于“精准扶贫”的调研,却受到诸多限制,成效甚微。但这些不顺并未打消马洪彪心中为西南地区农村的发展尽一份力的热情与执着。当他再次迎来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时,便毅然选择“精准扶贫”的主题,报名经管学院院系级重点支队支队长的选拔。

作为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经世济民”既是一种济世情怀,也是一种责任担当。有着心中梦想的支撑,马洪彪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踏上前往发砟村的路程,开始了精彩的暑期实践之旅。

回忆实践之路

“黔野之光”实践支队的获奖,离不开众人的努力。马洪彪在讲述自己与团队的故事时,眼中总是闪烁着感谢而自豪的目光。

为什么“黔野之光”能做出成果?

马洪彪说:“首先我要感谢支队的两位导师徐瑜青教授和杨思群副教授。徐老师从帮助支队确定选题开始,直到报告定稿、答辩彩排,悉心指导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杨老师全程跟队,从框架结构的整理,到理论知识的运用,尽职尽责地用自己专业的学术知识为团队打好地基。要感谢支队辅导员——实践组副书记郎昆学长,他为实践同样投入了大量的心力。跟着学长,我们学习到了如何同政府沟通、同村委村民沟通;如何在访谈中挖掘隐性信息以及掌握与人对话的逻辑等。更要感谢支队的另一位支队长马俊彦以及非常靠谱的队员们。作为一位“人情不练达”的支队长,我对大家总是怀着歉意:因为任务重、要求高,大家在实践中都非常辛苦,也曾有过些许的不愉快。但他们始终是最棒的队友,全队齐心协力,最终让实践落地,让我们的支队获得诸多荣誉。”

说到自己做过的最满意的事,马洪彪讲述了一个小细节:在小镇上,条件不好,吃早饭不方便。而在支队中,每个队员恰好都来自不同的省份,因此口味各异。由于语言不通的问题,每天早上,洪彪需要问清楚每个人的喜好和需求,记录下来,再去和做早点的人沟通。开饭时,把每份早饭准确分配给大家,轮到自己的时候,通常没什么时间了。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照顾他人,是我心中最满意的成长。”

一次优秀的实践能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关于成功的社会实践必须的要素,马洪彪有着自己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选题,题好一半“功”。黔野之光选择“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题,成为同类社会实践支队中罕见的服务建设类支队,做到有实际产出落地。

要学会充分利用清华的资源。“黔野之光”有幸邀请到两位导师,包括清华经管学院首席实践顾问徐瑜青教授和经济系副教授杨思群老师,他们对整个实践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支队联系了清华大学的校级实践基地,解决了支队在实践地的食宿及交通问题,免除实践中的后顾之忧。

整个实践要做到实实在在。社会实践不等同于旅游,二者之间千差万别。黔野之光在实践中几乎就没有太多休息的时间:早上开会——中午访谈——下午下地——接着便是开会开会开会开会,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多。队员们回到各自房间还得梳理访谈内容,查阅资料,拟写章程。唯一的乐趣大概便是深夜12:00多的大冒险吧。

同样不能忽视团队建设。成员之间深厚的感情是团队行动的粘合剂。实践虽然辛苦,但他们的感情建设却从未落下。无论是实践中章程的拟写、合作社的筹建,还是实践后期20000余字调研报告的撰写、刷夜翘课准备答辩的激情,团队始终在一起。

“记得从农商行返回蔡官镇的路上,暴雨如注。我们乘坐的中巴车在积水中抛锚,被困路中央。全体男生脱掉鞋子,挽起裤脚,跳入水中把车子硬推出积水。荒凉的公路难寻一车,大家只得在积水的公路上徒步2公里多,一路走回宾馆。就这样的一个小插曲,团队的感情有了质的升华。”

深思实践意义

专注实践的人,在自己心中都有着对实践独特的定义。但社会中,总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有人说影响力有限,大学生以星火之力撼动纠缠的社会利益是徒劳而苍白的。

但是马洪彪不这么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不是从一开始就要改变社会现实的。实践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你被激发了认识和探究社会的欲望,这于你而言便是实践。如果你再能深入地进行研究,并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乃至引发改变,这于社会而言则更是实践。经管团委实践组的标语说的好:跋涉千山万水,洞察世事人情。在谈改变之前,我们需要先多一点洞察和深思。”

以马洪彪和支队为例:

虽然我们已经做出了合作社的雏形,但前期并不期望它能很好地运营。因为部分村委确实连会计的知识、合作社的章程都不能很好地理解。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村子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我们为之搭建的框架和拟写的制度将发挥重大作用。支队入股合作社也正是怀着这种期待:留待来时,自绽芒光!

社会实践能教会人许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与经验,马洪彪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成长。

要有责任担当从当上支队长的那一天起,4月至11月,历时7个月,责任始终在肩。实践过程中不但要承担策划、组队、外联等任务,还要给团队明确的方向和信心,不能让队友有经济损失或其他担忧。在这期间洪彪学会了快*长、学会硬着头皮去"接锅"。无论是7000余字的章程还是20000余字的调研报告没人写的部分他就自己上。

锻炼沟通能力。与政府官员对话,要简洁明了,直指要点,同时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农民沟通,要学会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

培养应变能力。你永远不知道策划的哪一个环节会出现漏洞。由于条件在变,实践中许多环节完全不能按照策划去完成是经常的事。在这个过程中,马洪彪学会了每天晚上都准备两个行程,一个是预期行程,一个是备选行程。如此,才能避免因计划突变而不知所措的尴尬。

当然,没有任何支队是完美的,马洪彪也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一些自己对于整个实践流程的小改进。

首先,是代入感。去之前应该充分了解风土人情。比如本次实践中就出现了语言的问题,农民的方言大多数同学听不懂。因此访谈环节就会有许多队员的参与感比较低,导致整个访谈的效果也会降低。

其次,是团队建设。团队建设不要拖到实践中才开始做,出发前多约谈是很有必要的。实践时任务很重,忙碌中可能会不太有时间进行感情建设。

最后,是调研方法的可行性评估。在调研之前对调研方法做一个可行性评估,就可以避免大量精力的浪费。

内容来源:SEM视野、经管沟通中心

编辑:韩小旭

责编:时曼琳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