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 | 同济MBA】刘虎沉:“质”敬美好生活: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3-02-17 10:42 浏览量: 5859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任务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近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虎沉在《文汇报》发表文章,围绕“建设质量强国”这一主题,论述了建设质量强国对高质量发展、经济进步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积极作用,并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内涵”、“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与“在供需良性互动中推进”三个方面深入解读建设质量强国的深度内涵、利好之处与方法道路。以下为刊发原文。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起点,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起点,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任务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内涵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不断发展的,为民造福事业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措并举惠民生、暖民心。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人民在物质层面上的富裕,还体现了人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富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多维性和整体性,表现为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需要均得到高水平保障和满足,这与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高度一致。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蕴含了“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理念,体现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以民为本的思想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每一个人的利益都能够切实得到保障,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能够真正得到改善。

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质量强国建设的价值旨归。《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提升工作的标尺,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质量强国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必要条件和主要途径,是推动我国经济由大向强的关键之举。为了挖掘和释放我国的消费市场潜力,拓展健康、医疗、养老、育幼、家居等民生需求领域的增长空间,必须将质量强国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供给端提质增效,扩大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在供需良性互动中推进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是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在新发展阶段,人民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的供给未能及时跟上需求的发展,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提升供给结构对有效需求的适配性,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推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其一,要筑牢质量安全防线,让人民安全感更有保障。安全是质量强国建设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质量提升的根本支撑。如果把质量强国看作一棵大树,安全就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才会枝繁叶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此外,夯实质量安全基础离不开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现。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必须不断提升消费维权效能,营造品质消费环境,从需求侧倒逼供给侧质量提升。

其二,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让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消费升级趋势反映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和方向,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扩大高品质产品、服务供给。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质量分级工作,对优质产品和一般产品进行区分,打造行业标杆,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另一方面,为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升级需求,必须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不断健全居民生活服务体系。此外,在包容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实现供需端信息匹配,释放消费升级需求。

其三,要推动质量持续提升,让人民幸福感更可持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永恒的主题,质量提升工作永远是进行时,必须在质量提升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筹划。建立科技创新政策和质量政策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大科技研发计划对质量提升的支持力度,重点面向影响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短板问题开展质量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品牌标杆,让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同时,培育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以工匠精神铸造卓越品质。

来源:《文汇报》 2023-02-13

教 授 简 介

刘 虎 沉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质量科学院 Associate Academician。长期从事质量工程与可靠性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ISE Transactions, IEEE Trans, RES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4部,编著教材2部。研究成果应用到医疗服务、重型机械、武器装备等领域,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领域:质量工程、可靠性管理、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