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在上海举行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1-06-09 14:11 浏览量: 3305

协同集聚:新城市、新空间

2021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

由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承办,以“协同集聚:新城市、新空间”为主题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城市)论坛,6月4日上午在上海东郊宾馆举行。论坛由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霍佳震教授主持,上海市科委领导蔡桂其、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出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等相关专家学者、城市管理与规划部门的专业人士近100人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协同集聚:新城市、新空间”主题,重点研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深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新路径;全球化转型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新模式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院师、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叶嘉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波,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高级人类住区干事Bruno Dercon,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主持人

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霍佳震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教授

吴院士在演讲中提出城市发展的“合板理论”。所谓“合板理论”,是指一个城市由很多要素构成,可归纳为六大要素(K6)。对于单个城市而言,它的短板制约了整体创新的能力,而“K6”指数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用区域内其他城市的长板去配置这个城市的短板,从而将优势合拢起来,整个区域就会变得非常强大。合板理论将过去相互割裂的城市发展关联起来,从长三角区域实践来看,只要找出某个城市多余的长板,去和其他城市的短板结合,就可以让长三角几乎所有城市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这就是群落带来的好处。“合板理论”不仅仅在长三角适用,它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同时介绍了“CiMA(人类数字城市图谱)全球科学家计划”。CiMA计划将以全球13861个城市为基础进行图谱构建,并由多国院士以及专家学者组成的科学家战略委员会领衔指导,积极促进各方协作,提倡自主探索创新,并在组织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联动更新,共同构建包罗城市万象的城市图谱。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叶嘉安教授

叶院士在视频演讲中认为,国际经济转变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珠三角与香港经贸合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变成全球第二,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年珠三角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深圳首次超越了香港。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机遇,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重心从欧美向中国转移。二是更好把握中国大陆的发展机遇,包括更高消费和“双循环”。三是中国大陆从外资接收国到外资输出国的转变。四是高新科技发展,香港的科研和珠三角的合作。五是“一带一路”的机遇。六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合作关系协议的机遇。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方创琳先生

方创琳研究员认为,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几何体,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120年全球城市群经历了从城市—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带的四次拓展过程,城市群的自然拓展遵循城市群育树成林、蛋型演变和晶体结构组合的自然成长规律。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看,它经历了从博弈到突变,再到螺旋式协同的规律,每一次协同就会推动城市群向更高阶段的协同发展。

每一个城市发展,其协同过程不光受自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远程要素的影响。远程要素是指在该系统之外所有的国内和国际各种要素的输入。从京津冀城市群变化过程看,近35年京津冀城市群能值代谢结构就已经由过去的近程要素转为远程要素占主导地位。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抱团发展的规律特征。所谓抱团,是指当某一核心城市如北京,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后,会就近联合第二个城市(如廊坊或保定)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之后又会联合第三个城市,直到第N个城市。通过研究已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及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就符合联合爬升规律。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波研究员

张院长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更好发挥西部地区国家安全屏障作用的重要基石;二是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三是提升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初见成效,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联动、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合作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果,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包括创新平台新格局初步形成、创新要素资源加速聚集、区域协同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和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争取推进国家对双城经济圈的科技战略部署早日落地。二是强化横向联合,推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走廊建设。三是深化内部协同,推进川渝科创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服务生态圈建设。

▲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高级人类住区干事Bruno Dercon先生

Bruno Dercon先生在视频演讲中提出,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友好,是城市的规划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挑战。比如,好的商业想法未必收获满意的结果。以无人汽车为例,这是非常好的商业想法,但对孤独的老年人未必是友好的。因为在低密度的居住区或者城市郊区,他们可能会面临连可交流的司机都没有的情况。

现在联合国正在进行对老年人友好的城市和儿童友好城市的评比,倡导不让任何一个人落下,不让任何一个城市落下,目的是让经济和城市不仅有利于年轻人,也有利于老年人,最终追求的是对所有人都绿色和健康的城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研究员

屠启宇研究员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实践可概括为“高度丰富”“创新探索”“堪当大任”几大特征。具体来说,它集成了当代区域规划中最丰富的新空间;它基于中国实际,不唯书、不崇洋,体现中国自信;它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为全球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战略空间有强烈的联动色彩。所谓战略空间是指在直接承载具体的国家战略使命,在区域层面承担全局性的功能,具有相对空间范围的特殊功能区。区域一体化中,设立战略空间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增进联系,而更多是打造能够引导实施高层次区域联动的新引擎。

同时提出了区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的改进策略。一是双循环背景下,区域成为最可靠、最基本的小循环单元;二是优化、加速区域循环体系的意义深远,各类规划应担当重任;三是区域尺度的体制机制、组织创新正进入活跃期,国土空间规划应及时保障;四是对于区域尺度空间创新的认识尺度和深度不够,需要推动规划创新。

▲ 论坛现场

同济大学MBA项目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