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王倩 蔡三发: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未来思考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9-07-12 10:43 浏览量: 8844

MBAChina网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和内涵

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开始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兴起于美国。1947年迈勒斯·梅斯(Myles·Mace)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新企业管理”课程,标志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相比之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才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领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和内涵都存在较大争议。例如主张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广义说、“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走向自主就业之路”的狭义说、“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培养受教育者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个体本位说、“以社会为中心,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社会本位说。此外,同济大学原校长兼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钟志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有过精彩论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决策者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具有战略 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自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按照颁布时间先后,现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梳理如附表1。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99年—2002年)、试点阶段(2002年—2008年)和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至今)。

一是萌芽阶段:为了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在20世纪末,我国先后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我国将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考虑之中。但在这一阶段,国家没有出台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教育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尚未起步。

二是试点阶段: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确定了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由此拉开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试点的实践序幕。在这一阶段,国家将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业民生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从理论走向更大范围的实践。

三是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高等教育学会在湖南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标志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了专门的学会组织。此后,国家出台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件更加具体、明确,显示出国家对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茶地发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不断探索中涌现,例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大学—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模式;浙江大学的“全链条式”创新与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大连大学的“三层次、四平台”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燕山大学的“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如附表2所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已初具成效。

三、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多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总体而言在各个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缺乏体系、教学方式落后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平台单一,以及社会参与力量薄弱。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更加完善,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借助MOOC平台、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实施“广普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模块化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强化师资培训和引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以促进资源优势互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对象。

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应趋于多元化。应当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使之不仅仅局限于创新创业理念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等,也必须包括创业精神培养和基于创新的创业探索活动。此外,不同类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应千篇一律,应该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研究型、综合型、教学型、特色型以及职业技术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应不断深化与完善。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者和研究者应重新审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遵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规律,从全球视野和时代高度,全面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把创新创业精神、态度、技能和知识系统融入学科、专业和课程设计与教学之中,切实履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把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目标。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应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产业应用和学术前沿,需要通过企业、政府、高校之间相互配合,将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真正实现科技与教育的结合。要协同各个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应不断丰富与拓展。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将其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之中,能够打破高校各自为战的局面,真正做到“协同”与“合作”,从而进一步激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平台的建设。随着制造与服务的融合,要探索构建基于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要更好运用科技创新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作者:王倩,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蔡三发,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跨学科双聘责任教授)

参考文献:

[1]钟志华,周斌,蔡三发,许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类型与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15-17.

[2]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3] 王革,刘乔斐.高等学校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 2009(9):56-57.

[4]高扬,付冬娟,邵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历史演变、合理性分析及建议[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6):18-22.

[5]黎青青,王珍珍.创新创业教育综述:内涵、模式、问题与解决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01):14-18.

附表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件梳理

附表 2 代表性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编辑:

(本文转载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