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陈卫东教授: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2019-02-01 11:02 浏览量: 6625

MBAChina网讯】编者按: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此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又一次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陈卫东教授受邀做客《实践出真知》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特别节目,用专家视角、百姓语言,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持人:多年来,位于华北的京津冀大地,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成为一道鸿沟。“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京津冀流传多年的这句话,无奈折射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下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京津冀地区群众正感受到协同发展的浪潮。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哪些成果?

陈卫东:五年来,京津冀大地全面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惠民生,取得突破性成就。

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三省市定位更加明确,首都功能得到优化提升。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明确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正按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稳步推进。北京市已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600多家,疏解提升商品交易市场700多个。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等数百家商品交易市场、物流中心疏解到天津、河北等地。原来的批发市场已经变成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同时常住人口发展变化呈现出人口增量、增速“双下降”的特点。

二是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给百姓出行带来便利,已覆盖区域内13个地级以上城市。在覆盖1亿多人口的京津冀地区,“四纵、四横、一环”的路网格局已初步形成,河北省356条公交线路与京津实现互联互通。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已经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加快形成,北京至雄安高铁已于2018年2月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通车,届时北京城区与雄安新区可实现30分钟通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预计将在2019年6月30日竣工,9月30日前投入运营,2019年天津至北京新机场的联络线开工建设。

三是京津冀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度合作。过去五年,北京与津冀累计开展教育帮扶项目60余项,成立10个跨区域的特色职教集团(联盟)、12个京津冀高校联盟,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项目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开工建设。京津冀三地三教育主管部门为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深度融合,2019年1月7日,在雄安新区共同发布《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行动内容包括继续推动跨省域合作办学,大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等。

四是京津冀三地持续推进医疗协作,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北京市17家医院与河北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296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155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京津冀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实现社会保险互联互认。

五是产业深度有序对接、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创业融合、交流日益紧密。总投资74亿元的沧州现代四工厂、总投资18亿元的新乐三元工业园等项目相继投产。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约78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约7500家,中关村-滨海新区科技园、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等创新平台成效初显。京津冀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异地搬迁实现资质互认。2015年以来北京与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70亿元。京津冀产业、创业的深度融合、互动、交流,已经成为激活两地加快转型发展的新生力量,在促进协同发展方面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

主持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就京津冀三地改革创新有过哪些重要论述?对于天津来说,应该如何做?

陈卫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多次从改革创新与发展动力的关系、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改革创新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论述。

有关改革创新与发展动力的关系的论述。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他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关键阶段,解除了京津冀干部群众改革创新的思想藩篱,推进了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进展。

有关改革创新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同时,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去产能特别是去钢铁产能,是河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硬骨头,也是河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之策。河北要树立知难而上的必胜信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要在已有工作和成效的基础上,再接再厉,推动各项任务有实质性进展。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调整等方面为天津、河北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优化了区域功能布局。

有关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论述。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要立足于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交通一体化。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从协同动力来源、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创新资源要素、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为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关键阶段的京津冀地区的干部群众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和精神力量。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破解发展道路困境,把京津冀地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绿水青山的样板、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标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榜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对于天津来说,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京津冀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战略布局,坚定“一基地三区”的基本定位,用改革创新引领天津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一是把创新精神融进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拼绿色度的行动中。在新技术的开发、制度创新等方面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做前所未有的尝试和突破。二是把工作重心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上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动能成长,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以迎难而上的担当和胆识,为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创造更大空间。三是以滨海新区为龙头,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构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与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四是坚持以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发展品质的战略,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引导城市发展品质往公平共享、适应公众需求和诉求转变,以良好的环境品质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综合竞争力。

主持人:生态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三地应该如何更好的协同,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陈卫东:京津冀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不仅是检验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成果的一把尺子,也是是展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发展水平的标志。

绿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色。京津冀地区面临着资源底子薄、生态环境差、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的缺陷。2014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共建共享也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一是三地产业布局要与区域的环境空间结构相适应。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是造成环境空间容量(碳排放空间、水污染排放空间、固体垃圾排放空间等)减少、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产业总排放量的累加效应制约着京津冀的环境容量,在产业规划的时候优先考虑环境空间容量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根据环境承载力和再生能力,规划布局产业规模和类型。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对产业规划总量的约束,避免环境评价和产业规划脱节,保证京津冀产业绿色协同发展,在总量约束下,分门别类划定各类产业污染排放红线。

二是专门设立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协调委员会等跨区域管理机构,负责京津冀区域与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相关的沟通和协调,就区域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加强京津冀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构建全社会、全要素、全过程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为核心,以生态环境空间统筹为抓手,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硬约束,以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为保障,坚持区域统筹、流域统筹、陆海统筹、城乡统筹、环境与发展统筹,坚持以生态红线调控区域发展规模的战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该地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四是加强对环境空间变化的监督与控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监察执法机制,提升京津冀三地环境监管一体化水平。

五是建立京津冀通用的生态资源消耗补偿机制,出台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煤炭消费指标等在内的生态权益交易。

六是完善以城市道路、河道、自然湿地为依托的层次分明的绿色空间。构建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绿色生态廊道景观带。依托京津冀丰富的河岸绿地、河流、湖泊、湿地等资源条件,以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三角形为轴线,规划绿色廊道(水道、林地、骑车道)形成中心城区与郊区通联的绿色廊道网络;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利用成片的树林、水域等生态环境,开辟生态公园,为鸟类特别是水鸟的栖息、繁衍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保护丰富城市的景观、植被、种群。打通城乡生态空间,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走廊;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绿道系统。

七是协同推进京津冀社会生活绿色化。社会成员自发自觉开展环保行动,不断增强社会组织、公众参与意识,实现社会成员由“被”治理到共治理的转变。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践行绿色消费。倡导绿色饮食,推广绿色服装。倡导绿色居住。加强建筑物的绿色化改造,推进生态建筑工程建设,鼓励公众购买绿色家具和环保建材产品、绿色建筑等。鼓励绿色出行。

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他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形成合力”、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如何理解这“三力”?

陈卫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力”,是对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包容性、持久性、创新性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新阶段攻坚克难的着力点,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

第一,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发展要“形成合力”,抓住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功能的前提和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利益冲突,有了合力就能就会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就会围绕顶层目标,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来,对京津冀的功能定位就会有清醒的认识,找准着力点和努力方向,这既是要求,更是警醒。

第二,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总体上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阶段取得的顶层设计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将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充满了信心。这段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从战略高度,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战略思考。告诫京津冀的干部群众,京津冀协同是国家战略,千年历史工程,不要急于求成,一蹴而就,更不要等待;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应该有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坚持长期战略目标,高标准、高质量稳步推进。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我们所有人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和担当。

第三,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改革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思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发展动力来源。总书记强调,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要立足于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交通一体化。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后,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需要要解放思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只有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才能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

主持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我们每个市民有哪些关系?

陈卫东: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我们每个市民的关系有两点:

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宏伟蓝图正在实践中慢慢变为现实,使京津冀三地百姓在公共服务、交通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共享协同发展红利。首先,交通一体化使百姓感受发展高速度。“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年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京津冀便捷的交通带来的实惠。刚刚出版的《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公路、铁路多条线路的建成和开工,以及港口群、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的协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区域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区间互联互通程度持续提高。未来,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基本实现京津保唐相邻城市1小时交通圈,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每个市民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多的是带来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丰富的文娱生活和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其次,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给百姓生活带来极大改善。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使得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能够率先破除地域限制,实现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从北京、天津输出的优质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与较落后地区的对接合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教育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切实改善。在扶贫攻坚方面,京津冀三地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京津两市结对帮扶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地区21个县区,借力京津资源,打造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这些公共服务不仅为疏解产业、疏解功能提供了有利的服务,而且也给本地群众带来了服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流动和转移,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最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使百姓感受宜居生活。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尽快补齐的突出短板。京津冀地区环境形势比较严峻,是全国水资源最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后,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治成效明显,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节能减排、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区域能耗持续下降,PM 2.5年均浓度下降,区域人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工作加紧推进,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等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京津冀三地共完成造林1753.8万亩,百姓的“心肺之患”正在逐步解决,开始享受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第二,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干部群众以及市民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高度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行动上不断提高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首先是改变个人的思维方式,要向适应与绿色、低碳相一致的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其次,在行动上积极参与,特别是在转变消费结构上下功夫。没有消费的就没有生产,在消费上追求过度的包装、高能耗的产品,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的污染。同时,要要注意出行方式,节约能源,出行多乘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市民只有从一点一点做起,我们追求的美好环境就会很快到来。

◆◆◆ ◆◆

陈卫东个人介绍陈卫东,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师团特邀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从事复杂系统决策与优化、低碳经济机制设计、能源管理、战略及组织绩效管理、绿色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一篇被ESI列为高被引论文,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天津市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编辑:

(本文转载自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