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讲师胡业飞:标准制定,谁说了算?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2018-09-18 10:59 浏览量: 4043

MBAChina网讯】

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标准。你也许曾关注过微博上热闹一时的联想与华为“投票门”,但你可曾想过,关于标准制定,到底谁说了算?相信今天的学者观点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让我们听听胡业飞老师怎么说。

标准,或称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是由标准化组织经过法定程序,成立专门的标准起草小组,通过选择、协商、 确定、公告等一系列步骤制定而成的技术规范方案。标准不仅是工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不仅可以促进技术的商业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技术知识的扩散,更为重要的是,重大技术标准的代际变迁(例如无线通讯标准从2G到5G),可以直接带领整个产业迈入发展新阶段,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标准制定主导权的企业,往往能够借机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为争取参与制定标准的机会,企业与企业之间会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进行着激励的竞争。社会对标准制定问题也愈发关注,2018年上半年涉及联想与华为的“5G标准投票门”事件以及下半年“虹鳟纳入三文鱼团体标准”案都成为全国人民关注讨论的热点。

现实中,什么样的企业更有可能拿到技术标准的制定机会呢?产业界与学术界都把一句谚语认定为常识,即“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然而,在我国国内市场层面,行业内的一流企业似乎未必能够拿到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机会。在各行各业,都能够观察到,一些行业领军的“一流企业”却未能加入负责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起草组中(例如光伏、风电以及最近媒体所关注的“辣条标准的河南湖南两省之争”)。那么,为什么人们的常识与现实情况发生了冲突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胡业飞老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胡业飞老师提出一个假设,即:政府主导下的中国标准化制度,决定了本国标准化系统内稀缺资源(国家与行业标准制定机会)的配置结果。胡业飞老师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定性研究部分发现:中国标准化制度的核心特征是政府全面集中了标准化管理权力,但在专业性与注意力的局限下,政府不得不与各行业的标准化组织承接单位(某一特定的事业单位、协会或企业)建立了选择性配置制定标准机会的“委托-代理”关系。但信息不对称与组织目标差异催生了“委托-代理失灵”现象,标准化组织承接单位利用其配置标准制定机会的权力,向企业收取租金。为降低寻租风险,最大化寻租收益,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成为秘书处建立“合作式寻租”关系的优先选择。最终,中国标准化制度运作带来的标准制定机会配置结果是:企业的政治关联(而非“一流企业”拥有的创新能力或企业规模)成为决定企业获得标准制定机会数量的显著影响因素。胡业飞老师的定量研究部分通过对多个行业企业数据的分析,证明:在当前中国标准化制度的运作下,标准制定机会确实更多地流向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那里。

胡业飞老师的研究发现,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近年来产业界内部不断有人发声,对国内技术标准的质量水平发出批评:当具备创新能力的部分一流企业无法得到标准制定机会时,技术标准方案的质量与创新性一定程度上将有所折损。该研究对中国标准化体系的未来改革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胡业飞,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硕士、学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创*策、技术标准与标准化、公私部门合作治理及新技术的规制与应用。

编辑:

(本文转载自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