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走进非洲 中国元素成“点睛之笔”

MBAChina
2010-11-16 10:31 浏览量: 801

  三年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共同创办人兼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就有了在非洲设立高管MBA项目——中欧非洲项目——的设想。


  他说,中国企业正努力在非洲站稳脚跟,非洲大陆的管理教育需求也应运而生。如今,在许多非洲国家庆祝独立50周年之际,这种需求就更为明显。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在非洲有分支的EMBA项目,中欧对其作用信心十足。市场营销学与创新管理学教授兼非洲项目主任鸿翥吉马(Kwaku Atuahene-Gima)说:“我们的项目与中国帮助非洲和发展非洲商业的外交政策不谋而合。我们希望在这里培训经理人,支持中国公司走入非洲,建立起相互之间的纽带,搭建起坚固的桥梁。”


  雷诺对于在没有经过检验的新市场设立MBA项目并不陌生。雷诺毕生热情地投身于教育,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将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引入发展中经济体。70年代,他建立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首个MBA项目,80年代,建立了中国的首批MBA项目,并最终发展成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08年与时任加纳总统约翰·库福尔(John Kufuor)的会晤,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得到了加纳政府将提供官方支持的承诺,中欧非洲项目的地点也选在了加纳首都阿克拉。


  雷诺立即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了行动,他从喜力(Heineken)和可口可乐(Coca-Cola)获得了企业赞助,还争取到了私人基金会的资助。他总计募得100万美元资金,中欧非洲项目也由此启动了。


  鸿翥吉马说:“加纳讲英语,在教育发展领域名列前茅,政治稳定,经济增长非常迅速,是一个安全的开办地点。”


  阿克拉地理位置优越,与纽约、法兰克福和上海往来便利,方便了中欧教职员工的往返。


  然而,中欧非洲项目的点睛之笔确是中国元素。“学生们知道中国很快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想了解,非洲要如何向中国学习,才能促进这样的发展,”鸿翥吉马教授说。“他们也知道,他们可以与中欧的众多校友建立联系。”


  中欧非洲项目与上海EMBA项目教授的课程完全相同。中欧在阿克拉还没有校园,只能借用酒店,教师们从上海校园或合作机构飞过来授课。


  不过,该项目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加纳政府并不提供经济支持,项目运作资金来自学费收入和中欧中国校区的资助。鸿翥吉马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最终能够独立运营。”


  2009年3月招收的第一个班级吸引了40名学员,第二年吸引了42名学生。第三年,学员的地域分布更为广泛,印度、黎巴嫩、科特迪瓦和喀麦隆都有学员前来学习。由于项目的受欢迎程度,中欧有信心将学费调高到3万美元。


  鸿翥吉马正致力于提高项目的多元化程度,比如开设学费为8000美元的班级,以及为在非洲经营或计划在非洲展开经营的中国公司提供规模较小的项目。一个收集非洲商业案例的研究所将于2011年成立。


  在阿克拉遇到的挑战对于雷诺并不陌生:“软件比硬件更重要。一座大楼并不能成就一个公司。中欧(上海校区)也是1999年才建起了校园。”


  虽然旗开得胜,但中欧对其非洲项目成长速度的期待却很现实。雷诺承认:“非洲与中国不同。他们没有数以百万计的大量人口,人口也不同质。加纳这个国家的人还没有上海多。”


  雷诺表示,非洲所需的一些课程只有中欧能够提供。“我们出生在中国,习惯了高速增长,我们有创业精神、雄心勃勃、熟悉快速扩张。”

编辑: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