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院校友蔡红钢:管理学教授能为“回炉再造”的我们带来什么?

MBAChina
2017-11-11 09:42 浏览量: 1602

MBAChina网关于“回炉再造”,有人说:“社会就是最好的‘熔炉’,管理就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与磨练出来的,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没读过MBA啊。”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样子,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反过来,那些去念MBA的同学,到底有没有收获呢?


也许经历过的人最有发言权。来自2015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全球MBA: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项目(GMSCM)学生、索及创始人蔡红钢讲述了自己在浙大管院全球MBA项目求学期间的学习心得及思考,回答了管理学教授究竟可以为“回炉再造”的同学们带来什么。




2015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全球MBA: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项目(GMSCM)学生、索及创始人 蔡红钢(中间)


管理学教授能给你带来什么?


我在浙大学到了什么?


蔡红钢/文


虎嗅上有一篇陈春花教授的文章《工商管理教育:管理学教授可以贡献什么?》,从教的角度阐述了学校开设类似课程的意识和可以实现的价值。大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说出来了,读来还是蛮有共鸣的。


在职场混迹多年,如今到浙江大学回炉再造,所学还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方向,我也依然会被问到读书有什么用。


在一些朋友看来,职场的很多职位,尤其是在制造业里,许多只是需要一颗老老实实的螺丝钉,按部就班地按照作业流程完成手头的工作而已,你所学到的知识对于这个职位来说是overqualified。你知道得太多,并不一定有机会发挥用处,更极端的情况,甚至会被上司视为不安分因素。最终极的描述就是,读了这么多书,依然找不到升职加薪的真谛。


陈春花教授着重回答了:管理学教授能贡献什么?那么相对应地,则应该是我们能够学到什么?


让管理者反思


“大学是一个反思的地方,是一个从经验中抽身出来并从中学习的地方。管理者或企业家回到商学院,就是回到一个可以反思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暂时离开日常事务,离开商业环境,进入到一个纯粹思考的环境里,可以让管理者脱离开经验而进入到纯粹的学习中。”


很多人喜欢把实践和理论作为对立的两极。仿佛草莽就不配把理论挂在嘴上,而书生则眼高手低行动不力。我确实碰到商业环境里,有很多草根英雄,生于一个机会遍地的时代,抓住一次转型的机遇,从此成为人生赢家。我也见识过三分钟内风风火火作出的决定需要三个月来擦屁股,遗留的问题需要花费三年来解决。我们多年辛苦经验积累的知识,可能在我们的父母辈的同龄时代已被发现并整理出来了。


仅就采购管理来说,我们使用的很多分析工具和理论都已经有些年头了。一些被束之高阁的工具,往往是因为存在复杂的算法,而离开校园的人又都会本能地排斥各种公式。如果把一些帮助决策优化和多维度比较的公式做成程序,傻瓜式的操作方法或许可以让大家更好接受一点。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就此发现新的细分市场?

传授分享而非知识


陈教授认为老师应该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管理学教授必须明确自己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主持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知识正是在这个全员参与的氛围中流动。所以,管理学教授所需要做的,不是传授知识,因为我们自己的所能够掌握的知识本身就很有限,我们也需要在与作为管理者的学生身上学习到知识。”


大概这样的角色也是老师们的共识,或者潜移默化地,大家都遵循着这样一种做法。因为课程的安排,我们有和2014级一起上课的经历,如今又迎来了2016级。虽然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更偏重于制造业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人员,其实同学的背景更为多元化。哪怕同样来自制造业,也因为市场和产品的差异,带来不同行业的信息,这样确实避免了填鸭式的沉闷气氛。我们班也被很多老师评价为课堂气氛最好的班级。有时候,我也觉得一场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的充分讨论和分享,所带来的不同信息和思维方式的碰撞,已经让这堂课值回票价了。


很难把这样的信息理解为做什么用。如果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你需要转换行业呢?或许你也突然想在股票市场小试身手呢?或许你困惑不已的工作难题早已在别的行业形成共识呢?我个人觉得,经验和知识固然重要,洞察力或许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品质。


教晓综合而非分析


“管理学教授所能贡献的正是系统的理解事物方法和工具,透过工具和方法学生们可以借助于综合的视角去做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到系统的、全局的结论,如果仅仅是在分析本身,没有提升到系统、综合的程度,学生们的学习会断送了管理。”


如果只是为了学分和毕业证,上面这些也就无所谓了。不展开。


启发思考而非解惑


“管理者回到商学院的最大好处是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能够相互辉映,在商学院的环境中形成这种互动的能力和习惯。让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能够发生联系的正是管理学教授的作用。正如人类认识自己的“斯芬克司之谜”一样,任何管理的疑惑的解答最终都是提出疑惑的人自己才能够得到答案,这个答案只有存在于学生们自己的内心之中,管理学教授没有答案,也不可能给出答案。相反管理学教授可以通过启发所有同学的思考,让学生们自己找到答案。”


嗯,没有答案。所以每门课程的考试是最难作弊的,因为大多是开放式的问题。每次考试,让我会觉得信心十足的,往往是那些自己经过充分思考的问题。人云亦云的答案,相信也不会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吧。


还处在磨合期的时候,总是困扰于一片欢乐的讨论后就戛然而止,老师立马切换到下一个话题了。后来才体会到,开放式的讨论还会造成余音绕梁的效果,引人事后反思。在现实的环境里,很多问题的解并不是唯一或唯二。很多场景下,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再过些时间转身回望时,当时以为精妙无比结论现在或许是错的。


读过一本讲述量子物理学史话的书,物理学界对于宇宙的解释有9维或10维之说。大意是,每一个维度的宇宙代表一件事情的演进方向,而这9维或10维叠加起来,就是整个宇宙的模样。而我们看到的宇宙,也是因为观察的人处在这个维度里。举个例子,在这个维度里,我正坐在浙大图书馆二楼阅览室的沙发上写公众号文章;在另外一个维度里我可能在参加某场讲座;在其它某个维度里,我可能根本没有到浙大读书。这些可能叠加起来,就是我的整个宇宙。


学习经验分享


一年的课程结束,整体还是觉得干货满满。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些收获并不能带来很多现实的利益。不过,我始终深信,自己还是得有些区别于他人的知识和技艺,才会感到无比地踏实与满足。


学习的一个好处在于,你可以很快得到反馈,评估自己的投入产出比。得到或失去,好或坏,即时反馈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往往可以让人树立不断前行的信心。

可能是职业习惯,我喜欢有计划和章法地做事,更喜欢计较投入产出。为了让不菲的学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充分的上课准备才会让收益最大化。回顾一年的经历,我把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提炼出来,为了更好的第二年。


碎片化休闲阅读vs碎片化深度学习


对大部分职场人来说,工作和家庭已经把个人时间占得满满的,一天里有几段用葛优躺的姿势刷朋友圈的时光,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与自足了。对于在职读书的人,这种葛优躺的资格也被剥夺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抽出不被打扰的几十分钟,用正襟危坐的方式读数十页的案例,找出重点,和小组一起写PPT。


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长久的练习,并且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域才行。学习的过程显然要比刷朋友圈花费更多的能量。何去何从,自己决定了。


时间管理


我更倾向于准时睡觉,睡前可以阅读,可以是和家人的亲密时光。善始善终,前一天有个圆满的收尾,后一天才会有好的开始。


和很多朋友分享过GTD的时间管理方法论,以及配套的app, 比如doit.im和滴答清单,还有脑图的应用,比如xmind和百度脑图。对我来说,它们让我觉得好用到放不下。它们可以让自己在忙碌中不至于忙乱,在千头万绪中能够条分缕析出真正需要关注的东西。


跑步和冥想


对于跑步,我并没有追求跑量和配速,有时候更多的像是一种仪式感。15-20分钟的时间,3-4公里的路程,已经足够让纷繁杂乱的思绪沉静下来,聚焦于呼吸的节奏。


冥想是我一直乐在其中,但不够专注的事情。大概还是思绪太多,让每次冥想变成了天马行空的思考。在我看来,跑步和冥想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动一静,都需要把注意力拉到当下,让自己有更好的自控力。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如原作者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电话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