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在黑龙江大学传承延续

MBAChina
2011-07-20 16:40 浏览量: 1418

  2011年是我们党90年的诞辰。恰逢此时,也是黑龙江大学建校70年。这所学校当年诞生在延安,最早是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的俄文大队。70年来,她秉承延安革命精神和抗大的传统一路走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成为延安精神在黑土地上传承延续的历史见证。


  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都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正是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党中央、毛主席和周副主席高瞻远瞩,已经开始为未来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进行设计和谋划了。外交、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经进入了党中央的战略视野。1941年党中央和军委决定在抗大三分校设立俄文队——延安外国语学校。后来几经辗转变迁,就成为了黑龙江大学的前身。


  延安外国语学校虽然只有不满五年短暂的办学时间,但在新中国教育事业奠基和发展的历史上却留下了绚丽的一笔。这所学校不仅开创了我党我军最早的外语教育和外交人才培养事业,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胜利以后,党中央把战略重心迅速转移到东北地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成为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关键。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延安外国语学校的部分师生携带学校的资财、档案等,随大军告别延安,向东北开进,于1946年底到达北满中心城市哈尔滨筹备复校,学校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直接领导,校名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由总部参谋长刘亚楼兼任校长。


  1948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几经辗转,为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第一批78名俄语专业的毕业生。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继承和发扬了延安外语学校的优良传统作风,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在学校体制、教学设备、教师队伍等方面为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底,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挥师入关,南下作战。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改归由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领导。同时,根据张闻天同志提议,更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简称“哈外专”。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对外语人才培养问题做了重要指示,他强调,为了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必须办好外语院校,加快外语干部的培养。这一年,哈外专学生总数达到二千名,学校开始向正规化外语高等院校过渡。


  1953年,我国高等院校调整,哈外专归属高等教育部领导,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这就是黑龙江大学历史上“老外专”这个名称的由来。#p#副标题#e#  同抗战时期在延安办学一样,老外专也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1949年8月,王季愚校长奉命到北京汇报当时东北地区外语教学情况。周恩来副主席在百忙中亲切接见了她。周恩来谈到,新中国成立在即,需要大批翻译,他指示哈外专在十个月内向中央输送二百名翻译人员。在长达五个小时的接见过程中,周恩来从办学方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都一一做了指示。1950年2月,周恩来总理陪同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回国途经哈尔滨,虽然只住了两天,但他又一次把王季愚等同志请到住所,听取学校情况的汇报,从晚上十一点钟谈到翌日凌晨。汇报结束时,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王季愚校长。


  领袖们的关怀,党中央的指示,都极大地鼓舞了哈外专的师生。他们刻苦学习,时刻听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召唤。据不完全的记载,在抗美援朝期间,有一千多名哈外专的学生进入我志愿军各部队担任俄文翻译,是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入朝参战人数最多的学校。据回忆,有的学生入学不到半年,刚刚学会俄文字母,就带着字典投入到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由于历史档案不完备,这些学生都是从哪里来?他们去了志愿军的哪个部队?他们有多少人在胜利以后光荣凯旋?又有多少人永远长眠于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今天我们已经无法作出确切的统计。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份永恒的光荣。


  1956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简称“哈外院”),仍归高等教育部领导。1958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人委决定以哈外院为基础,扩建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大学——黑龙江大学。


  哈外专外院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由我们党和老一代革命家亲手创办的高等学校,是新中国早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老外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学创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人民政权的巩固,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早期经济文化建设,为开拓新中国的外交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外专外院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历来有“外交官摇篮”的美誉。新中国的对外交往以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主,哈外专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和专业特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政治上忠诚可靠、业务上娴熟精湛的外交人才,满足了新中国早期外交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老外专走出去的毕业生成为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骨干,其中有阎明复、齐怀远、郑拓彬等一批杰出的外交家,还有曾经为毛泽东主席担任过俄文翻译,后担任过驻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大使的李凤林;有曾经驻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等国家的大使张大可;有驻保加利亚大使腾绍志;驻厄瓜多尔大使王纲华;驻乌兹别克、立陶宛、俄罗斯等国大使关恒广;驻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匈牙利大使赵希迪;驻乌克兰、南斯拉夫、以色列、吉尔吉斯斯坦大使潘占林;驻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大使张联等。


  哈外专在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他们充分利用哈尔滨优越的地缘文化优势,大量聘用俄国侨民来校任教。上个世纪50年代早期还邀请了苏联专家来校工作。借助于这样的条件,哈外专逐渐形成了一支素质卓越、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后来黑龙江大学的俄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优势和特色经久不衰,成为新中国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面旗帜。


  如果我们把中国革命比做滔滔的黄河,那么,黑龙江大学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她使延安革命精神和抗大优良传统在黑土地上生根;她集光荣与梦想于一身,正在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稳步迈进。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