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国际商学院范黎波教授专访

MBAChina
2012-12-06 13:42 浏览量: 273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范黎波教授 
 
  1982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成立,学院坚持国际取向、本土植根的原则,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商业人才培养之路,历经几代师生员工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逐步实现了从“商学院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商学院”的跨越。2012年12月8日,学院将迎来30周年院庆暨MBA 教育20周年、EDP教育15周年、EMBA教育10周年庆典。值此庆典之际,我们很荣幸的采访到了国际商学院范黎波教授。


  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范书记1989年研究生毕业进入学校工作,负责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有23个年头,期间还有在中化集团和海尔集团直接工作的经历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他看来,大学确实有“学院派”遗风,而企业是比较“务实的”。因为企业业绩考核是按月度、季度、年度计算的,所以压力更大。而学校教师的业绩是评聘职称为档期的,由于评估周期很长,所以压力很不明显。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考核对职称升迁影响不大,因此许多情况下教学投入很不足,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商学院的情况有所不同。所有的商学院都有“准企业属性”,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消费者意识,因此比较强调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因此许多教师的教学投入比较大。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很好的“工资待遇”和市场声誉。


  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有了一些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学科建设成就斐然。


  “范书记06-08年主管了一段时间的学科和科研工作,他的体会是学院的学术积累和教师的创造性是非常强大的,只要机制和制度对头,人力资本收益率就可以实现最大化。


  第二个变化就是文化“厚重”了。有一段时间,教师的注意力聚焦于“短期”和“细节”上,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更强了,公共精神和包容精神更强了,也许这是走向一流商学院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学院有了战略引领能力,越来越强调核心能力和国际化能力建设。”


  求真务实,实践先行


  商学院教育是很重视实践的,范书记认为,微观企业是商学院起家和立足的基本点。企业实践是商学院的实验室,而非“议会清谈馆”,这个实验室不仅供应原材料,而且提供解决方案和试错与检验机会。


  问题的关键是:商学院的研究和教学究竟应该从现实和实践出发,还是从理念和设计出发。其实这不应该是一个“2选1”的命题,两者肯定兼而有之,只是在不同情景下存在一个“孰重孰轻”的问题。


  从现实看,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最多的,且都比较复杂。商业环境不确定、市场操作不规范、经营理念也不成熟……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企业还是会面临更多的困惑,承受更多的煎熬。


  作为问题承载的主体,企业肯定也是最有动力创新和寻求解决方案的主体。它们必然会在市场、技术和管理等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试错中不断取舍和纠偏,在总结和反思中艰难前行。


  另外,对于校企联合,范书记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理论研究应该以企业实践或者问题导向作为“逻辑起点”,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发现企业面对的问题和所找寻的解决方案。通过总结提炼进行理论加工,利用“权威”使其制度化和合法化。


  由此可知,制度化和理论化的解决方案不应该是逻辑推导的结果,而必须是实践观察和发现的结果。研究的样本也不应该仅仅是成功案例,也需要深入琢磨失败的案例。


  商学院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普适性”,缺乏分门别类深入研究的学术逻辑和钻研精神,因此很难满足越来越细的市场分工对企业专业化的要求。


  在生物史上,周建人在他翻译的《物种原始》一书中指出,如果没有植物和动物分类学的积累,进化论是不可能产生的,比如远远达不到分类学精密程度的《本草纲目》,注定产生不出进化论。而在哲学史上,作为推动世界科学发展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方面也主张采取分门别类的,一项一项“孤立”地深入钻研。目前国内商学院就是处于这种“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研究阶段,商学院如果想“进化”,就必须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


  当然,科学研究的专业化难免会导致研究者的眼界狭隘和以偏概全,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发明创造,对揭示大自然的秘密来说,不过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粒沙子”。然而,眼界狭隘和以偏概全并不可怕。因为一个研究者是以偏概全,但将多个研究者的“偏”整合起来,就接近于“全”了。科学研究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偏来偏去、颠颠拐拐中蹒跚行进的。(人生也一样,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所说:当你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和片段串联起来的时候,你的生命将更加与众不同,也许正是人生的跌宕和起伏造就了IT界的一个传奇!)当然,我们一定要倡导和尊重批评自由、学术自由,这天然会成为消除片面性的解毒剂;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因为更加专业化的企业需求会反向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更有效的研究。


  具体到实践,每一个人 (当然不是泛指芸芸众生) 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每一位真正的学者,各有他自己的方法论与世界观。然而,方法论需要自己在工作中去摸索,不是简单的“承袭”得来的。举例来说,虽然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的灵感源自前人对放射性元素铀的研究,然而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没有她和丈夫四年的时间投入,想要酝酿出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从含镭量极少的7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0.1克纯净的氯化镭,如此以来镭元素也不会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闪亮登场。再比如说,在物理课上,同学们往往会想:为什么我看到苹果落地,就想不到万有引力定律呢?虽然牛顿用他的名言给出了答案:“我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然而如果只是站在伽利略、哥白尼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没有自己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思考,我想苹果再怎么砸也砸不出一个万有引力定律!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如何利用巨人的肩膀升华出新的方法论。具体到商学院的发展,问题就转化成了如何站在先前研究成果和企业这两大“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和钻研,升华出更新更合适的方法论,从而推动企业走得更远。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