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专家汇聚一堂,共话轨道交通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8-10-19 23:57 浏览量: 4189

2018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轨道交通工程科学技术前沿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西南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旨在为轨道交通工程前沿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探索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达成轨道交通发展前瞻和战略愿景的深入共识,增进轨道交通领域专家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论坛汇聚了150余位专家学者,另有百余名从事轨道交通研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青年学子参加了论坛。参会人员3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担任本次论坛执行主席。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顺洪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致开幕词,他首先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长期以来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给予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的中国科学院学部以及轨道交通领域的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表达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轨道交通领域办学时间最久、学科专业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122年间培养出许多的科学泰斗和工程大师。西南交通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轨道交通领域作为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撑,必须自觉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保障轨道交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面向未来更高速、更安全、更健康、更智能、更环保、更高效的发展理念,西南交通大学非常愿意与各位同行领导一起加强交流合作,砥砺学术思想,引领科技进步,共同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陈湘生

陈湘生院士以轨道交通-土地资源-城市空间-居民需求之协同——兼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报告主题,以深圳市为例,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土地资源紧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难以持续作了报告。轨道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全产业链的发展和大量就业,支撑了社会的可持续性,提升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将城市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协同实现高效能利用,按城市居民需求塑造城市空间以及业态分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可给城市轨道交通业主带来大量的收益;通过城市土地立体空间高效利用,关键装备国产化带动中国制造,建设和运营环节自身降造节能减排,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梁建英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研制》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分为轨道交通发展的未来方向、高速磁浮列车技术路线的分析、最后确定的路线及高速磁浮列车的技术方案、目前的研制进展四个部分。以过去三个五年计划研究为基础,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立项开展“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时速600公里工程化常导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中车四方牵头25家单位组成产学研用联合研发团队,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各磁浮技术成熟度和发展现状基础上确定常导磁浮的技术路线。目前,中车四方正在开展试验平台、试制平台搭建等工作。后续将全力推进试验线集成试验及试验线运用考核工作,力争率先实现时速600公里商业运营。

陈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云敏做了名为《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学进展》的报告,陈教授提出,高速铁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传统铁路的最大特点是列车运行速度高,从而对铁路路基的振动和沉降等提出严苛的控制要求,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陈云敏教授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学的分析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对高速铁路路能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全比尺高速铁路路基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陈教授对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铁路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比较,重点阐述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动力响应的理论分析模型、路基内部动应力分布特征和随着列车达行速度提高的放大效应、列车运行引起路基循环累积沉降分析方法及控制和修复技术等三个方面,并提出对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学发展的展望。

常振臣

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常振臣副总工程师进行了名为《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研制》的主题讨论。近年来,中国高铁迅猛发展,稳居世界第一。作为最具有可持续性的交通运输模式,高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为了持续推进轨道科技自主创新,在既有的高铁科技发展成果基础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制时速400公里高速的动车组,形成具备“超越遏制”和“战略高地”特征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跨国互联互通,多制式牵引供电系统,轻量化、低阻力和动力系统优化技术,智能行车、智能运维、智能服务,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技术,主动降噪技术等多项高新前沿技术的运用助力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达成安全、高速、舒适、智能、节能、环保、互联互通的顶层目标,全面提升我国高速客运装备的安全、效能、绿色、体系化和国际化水平。

周顺华

周顺华教授就《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关键技术》主题进行了分享。由于下穿工程数量增长快,要严格控制下穿工程的施工变形,他提出了需解决以下三方面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毫米级变形的技术方案;(2)全过程、精细化的施工控制技术;(3)全过程感知施工状态。对此,他提出了微变形设计方法;建立了下穿高铁闭环施工控制技术;研发了盾构机土仓渣土性状自动感知等装置。通过上述成套技术实现下穿高铁施工变形小于2mm,成功应用于沪杭高铁等工程,并创下了四项国际工程纪录。该下穿高铁技术标准现已全面推广。

翟婉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轨道工程专家、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教授,以《新能源空铁,一种有前景的轨道交通制式》为题做出报告。面对当前公众出行难,乘车难,交通拥堵的问题,地铁与轻轨又有投资大,运营长,运维成本高等问题,难以在中小城市与旅游景区投入使用。针对这一情况,空铁作为一种新的轨道交通制式应运而生。2016年11月由中唐空铁集团和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研发的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以锂电池驱动悬挂式单轨交通)全线投入试运行,属国内外首创。现已有两条旅游基础设施的设计初步完成,翟院士表示,其前景值得期待。

朱颖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公司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朱颖以《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设计关键技术》为题作出了报告。莫喀高铁西起莫斯科,东至喀山,承担客运及轻型货物运输。莫喀高铁地处高纬严寒地区,沿线地质和气候复杂,在全世界尚无商业运营可参考经验。根据项目特点、地理环境和技术需要,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为高铁的勘察、设计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力推进了项目实施,确保了莫喀高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莫喀高铁应用中国高铁经验,采取多种建设措施,提出主要参数及建设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创新俄罗斯铁路的工程模式,提升了莫喀高铁的技术水平,也为中国技术、装备“走出去”创造了条件。积极参与俄罗斯高铁《特殊技术条款》的修编和完善,为建立健全俄罗斯高铁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中国经验,确保勘察设计质量,实现了中国标准“走出去”。

徐恭义

中铁大桥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中铁特级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徐恭义以《我国两座在建超级悬索桥工程技术特点》为主题做了特邀报告。报告从设计角度介绍了杨泗港长江大桥和五峰山长江大桥两座超级悬索桥的技术特点由来和工程技术对策。杨泗港长江大桥位于武汉中心城区,因桥位区桥梁密集等建设条件制约而采用主跨1700m悬索桥跨越长江,全焊钢结构加劲梁和超高强镀锌铝钢丝等技术方案,在同类悬索桥中刷新多项世界第一。五峰山长江大桥位于江苏镇江大港区,采用跨度1092m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方案,下层为4线铁路,上层为8车道高速公路,是目前国际上载重车道最多、运营速度最快的千米级特大跨度悬索桥,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高仕斌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高仕斌进行了题为《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的报告。高教授指出,高速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是动车组获取电能的唯一途径。弓网系统服役性态直接关乎我国2.5万公里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围绕高速铁路弓网系统在复杂环境下服役性态的检测监测,诊断评估与养护、维护、修护等技术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对于保障高铁安全运营与效能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报道还列举了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取得的多项创新和技术突破。此技术同时对青藏,川藏特殊复杂环境的弓网运营安全保障技术提出了发展方向。

余志武

中南大学曾志平教授代余志武教授作了题为《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铁路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指出“客运需高速,货运要重载”,客运高速化与货运重载化是我国解决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的两大重要举措。开展铁路工程结构经时性能研究,即疲劳性能、变形性能、耐久性能研究,对于保障列车行车安全极为重要。因为高速与重载铁路轨道,桥梁结构经时性能的动态演化进程会影响轨道结构的平顺性,进而严重影响列车-轨道-桥梁系统的运营安全。课题组在微观损伤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统计力学方法,提出了一种混凝土及其与钢筋之间界面的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不仅可在均值意义上反映铁路工程结构性能的疲劳劣化,也可在概率意义上预测其离散范围,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了铁路工程结构疲劳力学行为的非线性与随机性,进而验证了所提出的混凝土疲劳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应用于铁路工程结构疲劳劣化数值分析的可行性。

据悉,本次论坛是中科院举办的轨道交通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论坛,旨在推动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促进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倡导科学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充分发挥学部对我国科学技术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举办“轨道交通工程”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梳理现代轨道交通工程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方向和核心科学与技术问题,结合国家轨道交通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剖析现代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研讨相关技术对策,促进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健康稳定发展。

图片摄影: 鞠红伟 蔡松璇 张恒源

梁颖琪 何冰洁 张炟

资料整理:张文欣 舒丹 袁皓杰

毛家兴 曾蕙心 鞠淳妃 李汶芮

张文芳 丰莹 王伊鸣

审核校对:牛晨越 陈康 刘中慧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赵鹏达 舒丹 彭欢

往期聚“交”:

中国第一人!西南交大徐恭义校友荣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国际成就奖

西南交通大学“交天下菁英,通宇内鼎甲”学者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

假期结束,来看看他们都带交大去了哪儿?

成都的样子我都有,国庆来交大带我走!

看央视《百家讲坛》,西南交大C位亮相!

为西南交大投票 !7号,交大在央视《百家讲坛》等你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