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院长在清华公管2019年春季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9-01-23 11:29 浏览量: 5102

MBAChina网讯】1月19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春季毕业典礼在学院一层大厅隆重举行。在典礼上,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教授为同学们送出美好祝愿,提出三点希望。以下为江小涓院长发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院友和亲属朋友们:

今天,对于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来说,又是一个丰收的大喜日子。有116位同学顺利完成了学业,即将毕业,其中有104位MPA同学,留学生5人,硕士2人,博士5人。在此,我代表学院向所有毕业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也向支持你们几年学习的家人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8年,我们学院在教学、科研、国际合作、学生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被评为公共管理A+学科,在全国首次MPA专业学位评估中也喜获A+,这是我院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事,标志着清华公管学科在国际一流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的一个新起点。在座的各位同学用你们的努力为学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有幸见证了学院发展的关键节点和新的高度。

在大家即将离开学院的惜别之际,我想对大家提出几点希望。

一、认真做好当下的事情。

这里说当下,是希望大家从今天就开始认真做人做事。

各位在学校几年的学习,付出很多。与你们共同付出的,是你们的父母、丈夫妻子、兄弟姐妹甚至单位的同事。他们为你的学习放弃了周末和节日的团聚,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或者因你不在而加班工作。现在你们毕业了,希望你们能真心感谢他们的付出,更关爱家人,更善待同事,更多做事回报他们,从点滴小事中向他们展示,你们拥有了清华“厚德”的秉性。

这次共有104位MPA同学完成学业。同学们在学习期间,还要完成本职工作,以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投入努力学习,换来了今天的硕果。希望你们牢记“明德为公”的价值引领,把从学院学习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从所在岗位的工作着手,勤奋努力,让你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成绩成为双一流。

今天还有7位学术研究生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其中有五位博士生。公管学院的博士生培养历来以高标准和严要求著称,读博过程虽然艰辛,但是严格的学术训练,也为同学们未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公管学术界对清华公管博士培养质量高度认可,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博士毕业生走进全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

我对学术毕业生再多说几句。你们走向社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还可能有些看不惯。希望在你提出批评或者建设性意见之前,一定要想一想再想一想,为什么事态会如此,政策会如此,否则你很难提出有用的建议。当年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到政府机构去工作时,心潮澎湃,感到多年的学术修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我的老师就大喝一声:不能把新岗位视为展现你理论水平的舞台,收起你的想法,认真虚心地看、听、学和悟,这算得上是给我上了“入职第一课”,我受惠至今。

今年,我院还有5名留学生同学顺利完成了学业。公管学院历来秉承清华大学“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清华品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留学生的培养。你们的加入,促进了公管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和多元文化交流。其价值将随着时间而日益展现。期望大家在各自国家的舞台上,在国际治理的舞台上学有所用,展现清华人、公管人的风采和水平。

二、希望同学们保持观察、学习与思考的好习惯。

近些年来,社会科学研究者不断努力使研究更加“科学”,更多地使用计量分析模式,更多地用“数据”说明问题。现在模型越来越复杂,数据越来越坚厚,非经过良好专业训练者所不能为。对将要从事教学研究的同学来说,这种能力不能缺少,是你们的看家本领。然而,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公共管理领域,观察、体验、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同等重要的。

首先,观察和体验非常重要,多多益善。阅历能有助于我们发现重要问题,理解问题的根源,判断不同观点的利益和立场所在,想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有许多自然科学大师专注于“学问”而不通人情世理的趣闻轶事,但“天真”不应该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长处”。

阅历让我们有机会观察到更多,而不断学习才会让观察更有洞察力。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很快,知识的更新也很快。学校学到的具体知识很可能不够,而且快速折旧,需要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新的知识体系能够让思考有现代逻辑,让零散的信息能被合理地安置和组合,构成理解现状和预判未来的分析能力。公共管理是一个综合、跨界的学科,在每一个相关领域中,都存在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存在众多的学术流派和理论观点,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任务尤其繁重。

近几年我很关注人工智能等科技进展,常常和学生开玩笑说,将来无需思考的工作统统没有了,拥有思辨、分析和创新能力才有前途。虽说是玩笑,也是我一种隐约感觉:这些今日还只是学术安身立命之能力,明日也许就成为多种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希望同学们时时关注现实,更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敏锐性。

三、要在寻找机会和保持定力之间把握好平衡。

我在社科院带过的学生有五十多人了,在校的学生问我最多的两个问题是:怎么能发表好文章,怎么能找到好工作。毕业的学生则问两个问题:怎么把学问做好,怎么把工作做好。我理解学生的感受。现在要想在学术领域做出突出成就,可能比上一辈人更不容易。我们这一代赶上了理论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的关键时刻,“引进”就能开辟新领域,领风气之先,如果能在引进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现创新提高,无疑就是达到前沿攀上高峰了。现在每一个战略领域似乎都有高水平人才在守望,手下将士众多战绩优良,新来者似乎只能在更细分的领域中寻找机会,而且还不一定能有突出成就。面对这种高难度、不确定、没把握的状态,不知远方在何方,有时会有困惑和迷茫。

不仅是学术界。现在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太快,时代成为一列高速列车,昨日一闪而过,明日又在急速迎来,我们会身不由己地或者回顾,或者展望,忽视当下的景色和感受。世事更迭之快,昨日还激烈趋新之观点,转瞬就变成了守旧过时。我们每天都被太多的信息包围,知识面愈宽,其与未知界的接触之面就愈大,大家都愈觉得自己可能错过了什么。这种状况的确令人感到不安和焦虑。

在这个时代,寻找机会和保持定力之间的平衡点不好把握。我只能说,希望同学们还要有定力,不要被带入一种匆忙恍惚的状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件件做事,一步步长进。要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努力结出的果实也许是我们未曾想到的模样,但它一定源于你自己曾经播下的种子。

把事情做好,需要方向感和责任感,需要坚守和努力,更需要情怀和理想。这话虽然听上去有些老生常谈,却是长久不衰的道理。对人文情怀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对年青人的成长有重要意义。在前行的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的因素。每当我看到年青人眼界宽远,心胸开阔,好奇心重,探究欲强,人文情怀深厚,就相信他无论做什么,都有可能达到相当的深度和高度。

亲爱的同学们,作为老师,最不舍的莫过于每年都要亲手送走一批又一批的青春学子。对于你们,我们有深厚的情感寄托,更有殷切的期望。但是我坚信,同学们接受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熏陶,受到过高水平的严格学术训练,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再以虚心的态度理解现实,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无论你们进入哪个领域,都会成为优秀的人才。相信你们的选择和努力不会辜负时代,也不会辜负家庭和自己。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站在改革开放第五个十年的开端,面对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必将破浪向前。希望大家与亲爱的祖国一道,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公管学院永远欢迎你们回家!谢谢大家!

编辑: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