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公管:朱之鑫在首届中国发展规划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8-10-20 12:17 浏览量: 4705

朱之鑫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管委会主任

MBAChina网讯】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我们相聚美丽的清华园,共同见证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的成立与首届中国发展规划研讨会的召开。这是我国发展规划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规划实践进行盘点和展望的好平台。

我国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促进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五”至“五五”计划的实施,为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七五”计划后,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九五”期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人均GDP达到850美元,进入世界银行划分的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十一五”时期,我们实现了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到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跨跃。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扎实基础。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五年规划的贡献,也离不开五年规划的持续探索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划性质、规划体系、主要内容、编制程序、实施机制等方面,都处在不断调整完善中。

一是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五年规划已从计划经济时期面面俱到、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演变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指导性规划。改革开放前,指令性计划是政府分配资源的主要依据;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五年规划逐渐发展成为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纲领性文件,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

二是内容形式持续创新。规划性质决定了规划内容,规划性质调整不断投射到规划内容的各方面上。首先,规划名称改变,“六五”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十一五”将“计划”改为“规划”。其次,规划指标体现分类指导,“十一五”规划开始将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再次,规划形式创新,从“十一五”规划开始,采用“正文+专栏”形式,使规划实施有了明确、具体的抓手。

三是规划类型更加丰富多样。我国一直坚持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作为各类规划的统领和依据,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本世纪初,我国形成了三级三类规划体系,类型上包括总体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层级上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又将空间规划专门独立出来,目前形成了三级四类规划体系,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

四是编制程序更加规范。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五年规划程序不断发展规范,形成了由中央全会提出建议、国务院组织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规划纲要的规划工作机制。具体编制过程从前一个五年规划的中期评估开始,经过前期研究、编制草案、征求意见、衔接论证、审议批准、发布实施等程序,构成一个滚动推进的完整闭环,使规划编制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成为一个汇集众智、反映民意、凝聚共识的过程。

五是实施机制更加完善。规划蓝图只有落地实施,才能转化为发展实效,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的重点。“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后,中办、国办首次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初步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实施机制。特别是建立了“年度监测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实现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全程动态监测。加强了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规划实施的财力保障。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制度创新,既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各微观主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充分发挥活力,又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避免宏观失衡和市场的盲目性。科学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女士们,先生们!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十二年来,围绕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咨询等开展了一系列学术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中心多次参与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围绕规划编制创新、规划实施评估、国际竞争力评估监测等开展了深入研究,为规划编制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规划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我国规划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核心任务,发挥国家发改委的政策、实践优势和清华大学的理论、研究优势,在规划理论创新、实践作用上共同发力,推动我国规划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铸就新辉煌。

一是强化对规划理论的探索研究。加强对我国规划实践的梳理总结和理论提炼,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出发,站在全球和时代的高度,围绕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源头,重点研究规划功能定位、体系建设、编制理念、编制方法、编制程序、规划与政策等,深入研究五年规划的编制规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体系,建设好规划学术思想的殿堂。

二是进一步创新规划的内容和形式。按照实用管用、耳目一新的要求,加快规划内容、形式创新研究,既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谨性,又要增强可读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读得懂、记得住规划。同时,结合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统回顾我国五年规划的历程,记录大事、理清轨迹,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三是深入参与规划实践。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这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有机组成,明年“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将会正式启动,希望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中,也参与到有关部门和地方的相关规划研究中,在实践中汲取更多学术营养,为完善规划理论提供更多鲜活的案例和经验。

四是促进规划的国际交流。发展规划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重要体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研究院发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清华大学的平台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对话,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规划的理解和认识,消除误解和偏见。同时,规划研究院也要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希望加强与我国规划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诉求,促进中国发展经验和模式的国际推广,为全球发展和公共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女士们,先生们!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聚焦“规划与中国发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推进中国规划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规划实践!也希望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锐意进取、不负重托,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攀登新的高峰,努力建设成为“学术思想的殿堂、规划人才的摇篮、政府工作的智囊!”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编辑: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