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我理解的管理会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9-03-19 10:32 浏览量: 4351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个人认为这句话似乎也适用于管理会计。回到100年前的企业,当时的会计并没有法定要求,也没有准则、规范,严格意义上说是因为管理的需要,会计职能逐渐从记账职能延伸到财务管控、经营决策等领域,开始发挥在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但其目标仍然是为单位的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与时俱进地构建、使用了大量的诸如预算、标准成本、本量利分析、投资回报率等各种工具方法。这些工具经过实践检验,变得“有用”,慢慢也便“成了路”,成为“木匠”手里的“斧头”。

换句话说,管理会计中所运用的工具,首先应该是为管理服务的,能够为管理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事实上对“管理”的理解似乎也没有那么统一,从“德先生”、“赛先生”一直到“美先生”和“爱先生”,认识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对组织、流程、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挑战,更让实践中的管理看上去有些“不合时宜”。但不管表现形式怎样,管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将“人”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完成目标的过程,那么管理会计理所应当的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左手弓、右手箭,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我国财政部自2014年以来,开始推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并持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指引,为实务界提供了一揽子的框架,从战略、预算、成本、营运、投融资、绩效、风险管理到管理会计报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行业规范,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其核心的内容是目标从制定到达成的管理活动中,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学员提出,考一个诸如CMA的证书,可能实用性更高一些,但显然,没有“抽象”的过程,就没有办法更好地指导实践。李嘉诚先生说,愚人只知道“为”(to do),智者有愿力,把“为”变“成为”(to be)。管理会计的框架就是试图将“低头拉车”的行为提升到“抬头望路”的高度以避免南辕北辙的尴尬,那么经营乃至战略目标的“意到图成”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要学好管理会计,本文认为首先应该思考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刘邦比项羽强,毛主席将其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管理也是一样,首先是路线方针不能错,体现在战略方向的选择和坚守上;其次是人才决定一切,需要有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能够把目标顺利实现。

其次要将管理活动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会计工具上,比如目标通过预算落地,形成一个个数字来指引方向;有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关系、达成共识;员工有明确的预期,通过完成目标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等等。洛克菲勒说,学问本身并不怎么样,学问必须加以活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理论上提供的那些管理会计工具,需要在实践中“活学活用”,真正为组织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师既要当好学生,从管理实践中学习尊重数字和事实,知道数字背后的故事;也要学会当老师,去组织、发动、影响业务人员,让他们运用好管理会计的工具来实现组织的数字化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类似“木匠”的管理会计师,我们的手段是要学会用类似“斧头”的各种管理会计工具。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斧头”的构造和用途;通过实践,我们要更好地运用“斧头”做出漂亮的桌椅板凳和家具来。当然,这些漂亮的产成品能否有价值,还需要市场、客户、时间的检验。学会战略思维,努力创造客户价值,在此过程中发挥管理会计师的作用就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

作者简介

袁敏,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审计研究所所长。上海财经大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风险管理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独立董事。上海证券交易所独立董事资格培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EDP项目培训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资信评级、内部控制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部、国资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会计学会等多项课题,并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经论丛》《证券市场导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