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节”专题 | 当作女博士邪?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9-03-08 09:05 浏览量: 4963

当作女博士邪?

你想象中的女博士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But, 她们其实是这样的!

  “女博士”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裴松之注,相传“(文昭甄皇后传)年九岁,喜书,视字輒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博士”是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甄皇后的好学与才华被兄长们戏称为“女博士”,一时传为佳话。

  时移世易,“博士”不再是官职名称,而是作为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女博士”也不再仅仅是戏谑之言,而是真正有这样一群拿到了最高级别学位的女性。然而,一直以来总有唐突者将女博士冠以“第三种人”的称谓,“标签化”思维模糊了人们对于“女博士”鲜活形象的认知,“世界上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这样有些冒犯的玩笑广为流传。

  她们在学术中“发得了论文,hold得住课堂”,那在生活中又“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SNAI里的三位女博士:

王蕾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

20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1

季周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硕士生导师,SNAI-ACCA CFO领导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01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

2

宫映华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硕士生导师。

2017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税收学专业。

3

“标签”下的女博士

 偏见是无知的产物。

——威·赫兹里特

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世界上有三种性别,男人、女人、女博士?

王蕾:其实读博士期间经常听到这种调侃。在人们的心目中,男人代表着理智、冷静和独立,而女人则是感性、细腻和温柔的代名词。当女博士兼具男性和女性身上的特点时,就变成了不解风情的“第三种人”。这是社会对女博士群体的误解,如果你有机会走近这个群体,相信一定会被这个群体的魅力所吸引。

季周:哈哈,很荣幸成为地球人类新物种,丰富人类社群多样化。

宫映华:我想,之所以女博士会被很多人区别于男人、女人单独分为一类,一方面有些人是拿这个来调侃逗乐,另一方面很大原因在于社会上长久以来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

社会上对于女博士总有一些刻板印象,您是否经历过被标签化、被误解?

王蕾:事实上,社会对于女博士的某些刻板印象是根深蒂固的,我也确实经历过被标签化的场合。记得有一次在菜场买菜,正好碰到了邻居,她随口跟摊主介绍说这是一位博士。结果摊主在一怔之后,迅速说了一句:“博士居然需要买菜?”,真是令我哭笑不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时甚至会刻意避免谈到自己的学历,避免尴尬。

【小编说:不知道摊主有没有给王博打个折~】

季周:好像还木有,周围人对待我们都很正常嘛。领导很亲切,同事很友善,学生很认可,家人很理解,身边的女博士们也都很可爱。

宫映华:我是在离开校园参加工作将近十年之后才选择读博士的,刚刚考上博士的时候,很多身边的朋友都觉得不理解,读博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个已经结了婚,有孩子的女人来说,在照顾好家的同时完成学业,更是难上加难。最初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标签化、被误解。即便如此,对我而言,女博士的标签,已经成为了我最重要的生产力。

您觉得这些偏见来源于什么?又是怎么看待这种偏见的?

王蕾:我认为这些偏见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行为方式和社会地位的认知和定位。虽然社会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但大家仍然普遍认为女性就应该以家庭为重,相夫教子才是女人的本分。高学历、事业心都是男人的事情,是与女人的天职背道而驰的。实际上,人们对女博士的偏见也反映出了现代社会职业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

季周:“眼见为实”,可能这些人没见过女博士……毕竟这个物种还是比较稀有的。

宫映华:在当今社会,作为女人,会扮演各种角色,在大多数人眼中“妻子”与“母亲”是我们可以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世人都希望女性温婉柔顺,一旦把自己活成了铁血巾帼,可能就会被标签化。

以下被“黑”的三句话您觉得哪一项最不可忍受,想要反驳:

“女生读到博士,还能找到对象吗?”

季周:肯定可以吖。万一有顾虑,那就读博士前把自己嫁了就妥妥的了,我就是这样的。

【小编说:敲敲小黑板,季博罗曼蒂克言传身教现场】

“女博士,大多智商高,情商低,难相处。”

王蕾:我觉得这句话说的是最不对的,很想反驳。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肯定是对女博士这个群体接触少、不了解的人。就我身边的女博士们而言,虽然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但她们性格开朗、真诚、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与人们印象当中刻薄、刁钻、冷漠的形象截然相反。所以如果你希望了解这个群体,请走近她。

“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

宫映华:我严重不同意这句哈哈。我身边有很多女博士,而且个顶个的美丽、知性。

“学术”中的女博士

我们无需立刻看到遥远的路尽头,我们只需看到可以抵达那里的路就好了。

——昂山素季

(向上滑动启阅)

研究领域及成果

王蕾:研究及教学领域为金融风险管理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基于ANP-Shapley值的PPP模式风险分担策略研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质量标准及控制体系研究——国际绩效评价的经验与启示》、《基于DMF框架的亚洲开发银行全过程项目绩效管理体系研究及启示》、《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展望》、《最优再保险与投资决策——财富最大化和套期保值的选择》、《均值回复市场中的最优再保险与投资决策》、《我国寿险股票收益率的利率敏感性——基于GARCH模型的分析》、《科技创新的保险支持模式——基于上海市的调研分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保险支持模式:一个理论框架》等。

季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访问学者,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研究及教学领域为绩效管理、薪酬/股权激励、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学术核心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参与多项财政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以及企业绩效管理咨询项目。

宫映华:师从著名财税专家胡怡建教授。曾在《经济研究》、《税务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编著《增值税理论前沿与管理实践》、《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研究》等著作,近年参与承担并完成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多项部委重点课题。参与的《免征额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课题荣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参与的《中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评估报告》课题荣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决策咨询二等奖。

为什么选择读博?

王蕾:一想到“读博”,很多人脑海里立马就会出现面如菜色、愁眉不展的苦行僧形象。 “读博”确实就像一场修行,有人很享受,有人却很厌恶。是否真心喜欢搞科研、是否耐得住寂寞就是一个人是否适合读博的试金石。只有对科研真正感兴趣、能够从中获得幸福的人才适合“读博”。也许正是这种对科研和教书育人工作的喜爱,才引导我走上了读博之路。

季周:机缘巧合。

宫映华:有部电影里的台词说,“这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业女性,就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母亲;如果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说,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这不算一份职业。”对我而言,当初选择读博,可能是一种贪心吧,不想过二选一,一眼看到老的生活。可能还有点野心,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留在舞台上,哪怕面容憔悴,哪怕手忙脚乱。

谈谈读博期间的“日常”?

王蕾: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学生时代。说实话,读博期间的生活肯定是单调的,但并不乏味。一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泡在图书馆,看文献、查资料、做课题那是家常便饭。晚上回到宿舍,大家也会三五成群聊聊八卦、听听流行歌曲、显摆显摆漂亮衣服,偶尔抱怨一下食堂的饭菜难吃、导师给的题目难做等。

季周:上课,看paper,做课题,写论文。期间我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奖学金,入选中美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有一半时间在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洋插队”,有苦有甜。

宫映华:略过!不堪回首忠告:读博需谨慎,发量是基础。

学术的道路是艰辛的,在读博的过程中有想过放弃吗?

王蕾:在我印象里确实没有想过放弃。其实读博士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的,虽然写论文、做课题很困难、很枯燥,但好在时刻都有导师的辛勤指导和同学的无私帮助,求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充满乐趣的。所以我特别感恩我的导师、感恩我的同学们,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季周:自己入的“坑”,自己负责到底,别人帮不了你。

宫映华:学术道路是艰辛的,但在读博的过程中从未想过要放弃。我非常幸运,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老师,我的导师胡怡建教授在我的学业上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而在我的生活中给我强大支撑的是我的母亲。

以下哪种说法您最为感同身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又要带孩子又要读博,女博士真的很需要家里的支持。”

王蕾: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在博士论文最后的致谢部分,我也特别地感谢了我的家人。2009年开始博士学习的时候,我的儿子只有一岁多。我的父母和公婆当时均已年过半百,但为了让我安心学业,奔波千里轮流到上海帮我照顾小孩,洗衣做饭,任劳任怨。可以说,没有家人的无私帮助,是不可能顺利完成博士学业的。

宫映华:我的母亲给自己起了个封号叫作“后勤部长”。她带着我的女儿在上海跟我一起生活,帮我带孩子,让我无后顾之忧,专心学习。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真的离不开来自妈妈的支持和帮助。

“想读博但不敢读,毕竟顺利毕业年纪也不小了,年纪大了女生找工作真的不容易。”

季周:博士毕业后要找到理想的工作的确不容易。我很幸运,当时只投了两份简历都拿到了offer,一份是外资咨询公司,一份是SNAI,尽管咨询公司的薪酬数倍于学校,和家人商量后,还是选择SNAI。我非常喜欢学院的“高颜值”和好氛围,有活力也有挑战。

“生活”上的女博士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弗吉尼亚·伍尔芙

作为一个博士,同时也作为一个妈妈,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达到和自己一样高的学历吗?

王蕾:作为一个博士妈妈,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获得高学历,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不得不说,孩子的路需要他自己去走。只要是真的努力过了,无论将来学业进展到何种程度、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他品行良好、对社会有用就好。

季周:“儿大不由娘”,我就是想孩子也不一定同意吖,不过说实话我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孩子的道路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们父母提供资源支持,情感关怀和参考意见。不过保持好奇心,保持求知欲,乐于学习并善于学习,任何时候都是给自己人生道路多一些选择项。所以我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

宫映华:作为一个博士,同时也作为一个妈妈,我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达到和自己一样高的学历。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发得了论文,hold住课堂”符合几项,若给它们排个序呢?

王蕾:我认为这几个选项都是我努力的方向。“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代表了职业女性的最高境界;“发得了论文,hold住课堂”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需要努力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如果就重要性进行排序的话,我认为是“发得了论文、hold住课堂、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季周:貌似都基本达标。在学校里肯定3、4选项排序靠前,周末在家里2、1选项靠前。在SNAI的课堂立足必须经得起学员课程评分的考验,适者生存,努力把严谨的学术研究“翻译”成有料的知识(技能)传递或有趣学习体验;同时,把管理现象或问题抽象成学术研究问题,进而形成专业学术论文,对一个非财会专业的我来说,难度系数也不小。常常自嘲,我是一个穿梭在“课桌、书桌和餐桌”之间的女教师

宫映华:“上得厅堂……”,我仔细想了想,我好像都符合。排个序的话,发论文肯定排最后了(这地方就别提了吧

学术之路“道阻且长”,有什么放松身心的好方法让自己“行则将至”?

王蕾:学术之路充满了艰辛,想要到达理想的彼岸,一方面要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找到放松身心的方法。对于我而言,我平时比较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听Bandari的轻音乐。当耳边响起“童年”、“初雪”和“无垠地平线”等曲子的旋律,脑海中便很快浮现出与这段旋律相对应的场景和心境,仿佛置身大自然,引起无限遐想。

季周:我很尊敬的陈明哲教授曾送给我一句话:Put yourself into the process, and the process will carry you on. 我的理解就是“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宫映华:学术之路道阻且长,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让自己放松身心——收集各种口红的减压方法。这个方法是在我写博士论文期间发现的,每买一只漂亮口红心情就会变好。当然,这个方法有点烧钱。我想,买口红减压可能也是一种“口红效应”“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奢侈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所以,女博士刻板、不修边幅的标签不适合我,对我而言,生活的品质和仪式感同样非常重要。

【小编说:围观“试色种草、教书育人”一把抓的口红博主请点击此处~】

面对科研压力,如何兼顾科研与生活?两者是否有过产生冲突的时候,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王蕾:记得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科研工作不会因为你下班了就结束,只要你还醒着,它就会伴随你的每时每刻。我很赞同这个说法。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工作的时候当然需要全身心投入,但也绝不能敷衍生活。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平衡关系,才能做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幸福的科研工作者。

季周:不得不承认,在学校是教师,在家庭还身兼女儿、儿媳、母亲和妻子的多重角色,没有冲突是不可能的。一般把若干事项按轻重缓解排个主次序和时间序,阶段性工作优先或家庭优先。其实工作和生活谁都有烦心事,我属于自娱自乐型,会自行补充乐观情绪和精神能量。另外,学院的氛围积极向上,家人也非常给力,感恩并珍惜。

宫映华:是那句话,学术道路是非常艰辛的,无论在校读博期间,还是毕业后成为高校教师,科研压力一直都陪伴着我们,而作为女性,在生活中又扮演着各种角色,当科研与生活发生冲突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合理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学会自我调节。我是个典型的天平座,最会自我调节自我找平了。当然,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与大多数女性朋友一样(此处省略

  结束采访后,小编被女博士们严密的逻辑和良好的谈吐所折服。她们如此不凡,拥有最高学历,进入学界创造知识,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她们也和平常人没有两样,有嬉笑怒骂,也有迷茫忧伤。她们如此不同,有多少种女性就有多少种女博士;她们又如此相似,她们高知、高雅、理性、执行力强、结果导向,兼具很多男性优点,但是又不失女性特征,温柔、漂亮、会生活、懂育儿。

  席慕蓉在《槭树下的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是要去争夺,也不是要去刻意表现,我们只是想在自己这一段生命里做一次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很多的时间来尽量做好一个女性应该做好的那些角色,就像男性也要做好丈夫与父亲的角色一样。但是,我们也有权利给自己另外走出一条路来,在这条路上,我们只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我们应该有权利在某些时刻里,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生命。

谨以此篇访谈献给所有独立女性

祝节日快乐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