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世界的“小孩”,传道授业,任重道远——访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刘颖昊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6-06 21:02 浏览量: 4124

2019年1月24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歌剧演员刘颖昊受邀再度登台德国A级歌剧院——汉诺威国家歌剧院Staatsoper Hannover并参演《茶花女》。表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演员谢幕时,观众情绪高涨,全体起立并以长达20多分钟的欢呼声赞美和致谢参与该剧的艺术家们。

据悉,这是刘颖昊老师第二次登上汉诺威国家歌剧院。早在2018年,刘颖昊老师就受邀登台德国第68届“奥约汀歌剧节Eutiner Festspiele”。

刘颖昊,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声乐教师,讲师,低男中音,歌剧演员。

签约德国A级歌剧院——汉诺威国家歌剧院、多特蒙德歌剧院、第68届奥约汀歌剧节、奥德施普雷歌剧节,登台文化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 比得哥熙“波兰歌剧节”,获第18届德国“玛丽蒂姆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及歌剧节特别奖。

主演过的歌剧有《茶花女》《魔笛》《叶夫根尼·奥涅金》,参排过的歌剧有《费加罗的婚礼》《阿里阿德娜在纳克索斯岛》《巴黎人的生活》《埃赫那吞》等。

资深剧院经理普莱辛尔评价其演唱道:“对于我而言, 你的演唱无可挑剔!

在采访正式开始之前

刘颖昊老师特地请川Star写上这一段话

希望能借此平台来表达他对各方的感谢

“我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学校各部门,包括我所在的音乐学院和声乐系,不论我是外出学习比赛还是参加演出等活动,学校都给予我大力支持。尤其是当我去外面做一些科研的演出项目时,我由衷地感觉到,我能有这样的机会是跟川师良好的学术氛围分不开的,是川师给予了我动力。在这里,我真心感谢各位领导、同事的支持!”

与歌剧的“命中注定”

“刘颖昊和声乐界一些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为人谦和、低调,热爱祖国,从不‘拉羊旗做虎皮’。”

——韩万斋教授

小说《茶花女》于1848年在法国出版,从小说到剧本再到而后改编成的歌剧,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今此书仍被当作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小仲马曾说:“50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确实,威尔第根据《茶花女》改编的歌剧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即使没听过完整的歌剧,我们也听说过歌剧里那首出名的《祝酒歌》。

说来有趣,这部伟大的歌剧跟刘颖昊的歌剧生涯有着妙不可言的缘分。

在武汉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刘颖昊人生中第一次歌剧演出便出演了《茶花女》中的杜菲尔男爵。刘颖昊后来参加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剧目竟也是《茶花女》。而正是这次与专业团队的合作让他产生了兴趣,慢慢地,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长,从某种程度上说,歌剧,便是他的“命中注定”。数年后,刘颖昊被邀请到德国顶级歌剧院参演《茶花女》的奥比尼侯爵。我们惊讶于这奇妙的缘分之余,也不禁思索,要走完这条从男爵到侯爵、从大学舞台到国家剧院的进阶之路,刘颖昊究竟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刘颖昊从小学习萨克斯和单簧管,初中三年,在学校管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高中便开始学习声乐及钢琴。为了更好地诠释一首歌,少年的他翻遍背景资料;为了不出差错,他反复背诵乐谱;音乐就这样一点点渗透了他的生活。尽管他将这一切只用“刻苦一点”与“认真一点”概括,但正是扎实的基础与日积月累的练习,才使他崭露头角。

“刘颖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音乐学院韩万斋教授(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文艺评论家)感叹道,“他拥有天然的嗓音和表演天赋,这么多年我很少遇到像他这样的人才。而且他心灵纯净,对待音乐一丝不苟。”

韩万斋教授在与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刘颖昊的赞赏。“这样的人才不能被埋没!”他先后将刘颖昊引荐到北大歌剧研究院、上海歌剧院。“ '实践出真知',歌剧这一行一定要从舞台实践中总结经验。”韩万斋教授一心希望刘颖昊能够在歌剧表演界中大放异彩。

在韩万斋教授的鼓励与川师的培养支持下,刘颖昊不负众望。他在2015年的上海音乐学院国际歌剧大师班的学习中备受青睐,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的教授对他表示喜爱并希望他能够去汉诺威音乐学院学习。刘颖昊老师就这样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也因此得到了登上德国汉诺威国家歌剧院的机会。

永远充满正能量

欧洲是歌剧的发源地,也是受众最多的地区之一。欧洲人对于古典音乐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在欧洲,一场歌剧结束后,所有的观众都会不断的鼓掌,演员会不断地返场谢幕。掌声不息,谢幕不止。

“他们(欧洲人)对音乐的热爱与尊重真的让我十分感动。”刘颖昊老师感叹道,“带病演出的歌剧演员也有那么一部分。即使身体的状况不好,但是只要还能唱,就一定会上台,坚持唱完自己的那部分。”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永远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这是刘颖昊老师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总结,也是歌剧演员这个行业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的反映。

在欧州这个歌剧的摇篮里,亚洲歌剧演员只是里面的一小部分,但他们的肩上都有一种压力与使命感。背井离乡,远离亲朋,为了梦想拼搏奋斗,他们在另一个遥远的半球,和亚欧板块另一头的歌剧人共同努力完成一场又一场著名的歌剧。他们的所做所为不仅代表他们自己,更是代表了他们的国家和民族。那种使命感是他们坚持的动力源泉。

可是思念是不会停止的。在外奋斗,愈发想念家的美好。作为中国人,出门在外最想念的就是中国的美食。每次回国,刘颖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吃一顿中国美食。有一次实在等不及,刘老师刚下飞机就拎着行李直奔一家串串店,好好地吃了一顿后才想起来行李没放。

即使家在远方,但温馨感却能从剧团中获得。歌剧演员们在首演时会互送首演礼物。礼物不需要多么贵重,一块巧克力,一张贺卡就足够。有时候,干脆省去单独送的环节,直接在后台的桌子上放上自己带来的美食,大家在演出间隙吃点食物,和别人聊两句天,一种独特的温馨氛围就营造了出来。

“就像朋友开的Party一样,大家都很放松,很温馨。”刘颖昊老师表示,这种氛围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也促进了首演的成功率。更关键的是,剧团里同事间的互相关心与支持,让他能够一直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永远充满正能量。

传承的使命感

“教师和歌剧演员一样,都是文化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在说到自己的另一重身份时,刘颖昊老师的表情又柔和了许多。

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因材施教”是核心词。每个学生的问题与特长都不一样,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如何去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特点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华、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教师的工作。

在学生的眼中,刘老师的教学方式有趣又严谨,具有独特的“刘氏风格”。因为有在外留学与演出的经历,刘老师的教学模式和观念都很前卫,同时,在基础方面也很严谨。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语言方面,刘老师更是精益求精,力求让学生理解每一个单词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私底下都叫他‘刘总’,因为他很“霸气侧漏”,而且说话声音和唱美声一样,特好听,特像小说里的霸道总裁。”在学生的幽默活泼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到,刘颖昊老师对于专业的要求十分严苛认真。“每一句歌词都要读标准,每一个词义都要理解透。你认真对待,他会比你更认真。”

在谈到未来规划时,刘颖昊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学——为学校和国家,甚至音乐界培养更多的人才。他想要更好地去教学,更多地去演唱,将古典音乐和文化传承下去。

传承像一个担子,压在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肩头。挑起这个担子,带着它走下去,递交给下一个挑担人,这就是传承的使命感所在。

“声乐世界的小朋友”

“ 音乐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演,没有任何一个作曲家希望自己的作品仅摆在图书馆里收藏而无法搬上舞台,也没有任何一位观众愿意通过读谱来欣赏音乐,音乐本来就是听觉艺术。音乐表演是音乐作品来到世界上的目的与归宿,也是连接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作曲家与欣赏者的桥梁。”刘颖昊在《从咏叹调谈作品的二度创作与音乐表演中的联觉》一文中写道。

确实如此,刘颖昊老师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寻觅探索。他的任务,就是将这桥梁建造得更加稳固。

谈及他在歌剧上所付出的努力时,刘颖昊老师认为自己“只是这个行业的小朋友,一直在向前辈学习”,他更想让大家知道的是,所有歌剧演员们及幕后人员在背后的付出。

歌剧是一门将音乐、文学、舞蹈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歌剧演员,首先要拥有很好的歌唱技术,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般独唱演员起码要花个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只有当你拥有了娴熟的技法后才能自由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上世纪有很多天才的世界级的歌剧演员20出头就在各大剧院演出,我二十七八才在欧洲演出,算起来是起步比较晚的。”刘颖昊老师说这话时略带遗憾,目光里仿佛饱含着对先辈的崇敬。其实古往今来,世上并不缺天资卓越之才,缺的是勇气与坚持,经过万千磨砺留下的才是真正的强者。

大多数的歌剧是以意大利语、德语、法语创作并演唱的,也有的是俄语、英语等语种,因此歌剧演员需要具备极高的语言能力。我们注意到采访过程中刘颖昊老师从夹克外套的口袋中掏出一张小纸条,随即缓缓展开,上面是分行罗列的要点,都是用德语写的,他说有些专业名词在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了,要翻译成中文还有点不习惯。

在他看来,语言和歌剧是一体的,它们同等重要,每位歌剧演员都应在每一个单词的发音、意义上下足功夫。他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对学生强调对待语言的严谨态度,甚至会冷不丁地在课堂上问学生们某首意大利歌曲 中的某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可掌握技法和语言也是远远不足以表达出歌剧的内涵的。又说回《茶花女》,刘颖昊老师在出演前,专门找来它的中文译本研读,后又与他的同事、导演、指挥、艺术指导等人共同探讨,从他们身上得到二次启发,甚至细致到每一场每一幕角色是什么心情都会研究。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之间爱的甘醇,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因垂涎苏珊娜美色而引起的“轩然大波”,自由射手中凶残的卡斯帕尔对世界的恐惧……如果歌剧演员们不去了解这些文化与历史背景,那也只能当歌剧世界的“门外汉”了。

刘颖昊老师特地提到歌剧行业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德语叫korrepetitor,翻译成中文叫做艺术指导。在欧美国家,艺术指导这类人员为声乐演唱者在声乐作品的音乐性上、语言上进行指导,同时兼顾戏剧性方面的表达,并时而担任钢琴伴奏。在歌剧院中,他们要熟练地弹奏整部整部的歌剧并能够同时完成声乐部分的旋律和唱词。在音乐学院里,每天都有一个个学习艺术指导的学生抱着一本本厚厚的歌剧缩编谱及总谱到处找琴房,晨兴而出,戴月而归。

艺术指导如此艰辛,导演、指挥、造型师、灯光师更是如此,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任何一部伟大的歌剧都离不开背后每一个部门的工作,所以歌剧的魅力也包括合作带来的快乐。刘颖昊老师十分强调这种合作的意识,他的工作就是就像他所说的是“连接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我觉得大家比我辛苦多了,你无法想象他们在背后是付出了多少才进入大众视野里的。”

刘颖昊在《叶夫根尼奥涅金》饰格雷明亲王

在与刘颖昊老师聊天的一个多小时中,大半部分时间都在谈论歌剧、古典音乐、歌剧人的职业状况等,涉及到他个人的付出他总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刘颖昊的老师贺磊明教授(中央歌剧院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经常这么对刘颖昊老师说:"学习声乐就像攀登珠穆拉玛峰,也许到生命尽头你才能看到山顶的无限风光。你要用一辈子的精力去钻研这个东西,就是直到你死的那一天,也许你才明白,哦,这个是声乐的艺术。"

话里行间,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刘颖昊老师正带着勇攀顶峰的信念,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就如他所言,在歌剧的世界,他只是个小孩,正在努力成长。

往期回顾

讲座信息

讲座题目:狮山电影讲堂第六季第7期(总第54期):影视后期特效解读(片目:阿凡达)讲座时间:2019-06-09 18:00:00讲座地点:综合实验楼701主办单位:影视与传媒学院主讲人 :贾华主讲人简介:贾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教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曾参加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欢喜密探》电影《大进军-席卷大西南》《迁徙》美术设计工作。

主编 | 张元欣

副编| 尤艳 何华南初审| 尤艳终审|张浩楠-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通讯社新媒体运营部-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