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教师的使命与山东大学的人文特质——王德刚教授在管理学院2019年教职工表彰大会的发言

山东大学MBA/EMBA教育中心
2019-10-03 14:13 浏览量: 2051

MBA中国网讯】

各位老师、各位同事,同学们,下午好!

很高兴获得这个荣誉,从教时间长意味着坚持和坚守!

习总书记在考察中共一大会址时曾经讲过: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三十年如一日,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勤勤恳恳的去教书育人,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投身国家教育事业的一种无悔的选择,虽然谈不上伟大,但的确也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今天组织上发给我们这个证书,本身也是对我们这种选择的肯定。所以,首先我要代表今天获得证书的各位老师,感谢学校对我们的认可与肯定。

说句心里话,拿到这个证书,我们感到很光荣!

借此机会,我也想谈一点感想:

一是关于大学老师的职责。

传道、授业、解惑!

这是古人总结的教师的天职,这三件事分别代表了:传道——做人的道理;授业——做事的原则;解惑——传授知识!虽然当代所有的大学都试图给自己拟定一个新的校训、设定一个新的办学理念,但仔细想起来,都是画蛇添足,从来没有出其右者。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当老师,就是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他们专业知识。唯此三件,别无其他!

二是关于山大老师的人文特质。

大学培养人,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非常重要的是学生信念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

跟企业家们讨论,我们高校培养的学生跟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的错位。企业总是抱怨我们培养的学生太学生气,往往需要三、四年才能适应社会。这种错位我们要客观分析。为什么?举个例子,有的学生毕业第一年回来跟老师总是抱怨行业内的“复杂”“诚信”等问题;等到第二年抱怨就少一点,第三年基本不说了,到第四年他们“适应”了,甚至把一些行业的不良风气教给师弟、师妹们。通过这件事情进行反思: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是不能培养出能够执着地坚守信念的人。当然,如果只是一两个人坚守,那肯定会碰的头破血流,但学校把他作为一个长期坚持的准则、所有的高校都坚持下去,我们有一大批能够坚守信念的学生,他们就能够改变社会。所以,信念养成和人格完善应该是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内容。

所以,我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这样概括未来的目标:

一个目标忠臣孝子,两件事情读书耕田。

在单位上热爱工作、努力工作,恪尽职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忠臣;用社会给自己的回报好好建设自己的家庭,孝敬长辈、抚育后代,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孝子;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不间断地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把知识作资本,去“知本化”生存。

当然,信念养成和人格完善不只是靠开设几门相关课程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老师的言传身教。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的核心:大学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对于老师,大学是什么?

对于老师,大学是一个实现理想、完善自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生活家园。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坚守信念、走人间正道的人,那么,我们老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人格完善的人,有人文特质的人。我们的前校长徐显明教授讲大学要有“德性”。我觉得大学的“德性”是体现在老师身上的。而山东大学教师的德性是什么样的?

我想,“山大特色”首先体现的应该是山东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君子之风”就应该是山东大学老师的人文特质。“君子文化”是齐鲁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上曾经出现管子、晏子、鲍叔牙等很多著名的君子,当时的齐国也被人称为“君子之邑”,山东大学作为山东的最高学府,应该把这种人文特质传承下去。“好客”是整个山东人的特质,而“君子之风”则应该是山东人当中文化人的特质。

君子 :指正直的人,令人尊敬的人;生活上可以交往的人;生意上可以放心的人。有君子之风的老师去做学术,去传道授业,占领的是灵魂高地,就不会有学生把老师叫做“老板”。

所以,我很不赞成那种要把学生培养成“狼性”十足的、具有侵略性竞争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虽然社会上很多企业都非常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山东大学作为立足于孔孟之乡、肩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讲“德性”的大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有彰显自身文化特色的培养理念,“谦谦的君子之风”就应该是我们山东大学的人才特质。我们的校园文化也不应该是那种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非升即走”、成者为王、败者灭亡的角斗场。

山大怎样养成这样的氛围,我想肯定是一个大系统。本人能力有限,无法把握其概要,只能谈这点感想。

总之,我想: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的使命感、归宿感是息息相关的,我希望山大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在美丽的校园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度过美丽的人生。

一孔之见,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王德刚

2019年9月26日

王德刚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教育部旅游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家级森林公园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精品旅游产业智库秘书长,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医养健康产业智库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产业政策、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多次受到教育部、住建部和原国家旅游局奖励,受邀在世界非物质遗产大会上做主题演讲;曾主持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旅游局重点研究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立项科研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十几项,主持和参与编制《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山东省海滨旅游发展规划》、《山东省乡村旅游指导规划》、《山东银座旅游集团发展战略规划》、《蓬莱文化旅游集团中长期发展规划》、《西藏日喀则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吉隆藏布峡谷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等各类旅游规划100多项。

编辑:

(本文转载自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