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杜教授:创新需要管理

MBAChina
2017-05-08 10:01 浏览量: 2072

MPAcc中国网讯】大企业需要创新,更需要管理。创新的管理可以从形势、战略和管理等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是形势维度。


把时间当成思考的轴线,来看中国现在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呢?我们可以把中国近代史拿来作为参考。到70年之前,我们国家受侵略,落后、愚昧、挨打。到30年之前,我们虽然站起来了,但没有富起来。而到10年前,我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受了累,拼了命,挣了钱,实现了小康,但我们还没有成为备受世界敬重的国家。


中国社会正由第三个阶段走向第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既没面子,又没利益。第二阶段是要面子,但没利益的阶段,先站起来、先有了尊严再说利益。第三阶段是有了利益,有了经济地位,但是还有人不太尊重我们,还没太大面子。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阶段。未来再经过几十年奋斗,我们就会到达第四阶段——既有利益、又有面子的阶段,实现民族复兴崛起,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中华民族。


从经济上看,我们也走过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是靠卖劳动力、卖资源赚钱;第二阶段,我们开始卖产品、做贸易来赚钱;第三阶段我们开始卖设备、卖技术,开始和日本和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竞争,比方说高铁、核电等产品。来到第四阶段,我们就会站在更高一个层面,思考如何通过卖规则、卖标准、卖文化来参与世界竞争,这主要是和美国大公司的竞争。


与世界列强相比,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过去我们是“望尘莫及”,人家比我们强得太多了,我们跟在后面干“吃气”。后来是拼命学习模仿,“亦步亦趋”,这是个“吃土”的阶段。现在我们在某些产业和产品上,可以做到与人“并驾齐驱”了,进入了同台博弈的过程。未来能不能在某些方面,通过我们的创新、努力和坚持,形成领先呢?我坚信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扬尘而去”,进入无人区。这也是我们新一代企业家的使命。


二是战略维度。


如何从中国领先走向世界领先,需要转换立场,不是站在中国看世界,而是站在世界定位中国。我想用四分法给大家阐述一下。


十多年前的文章中,我就阐述过三流企业卖劳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规则的观点。我们的管理应该由针对员工内部管理,走向针对客户,针对竞争,最后针对全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做什么呢?我在华为公司做过多年的高级管理顾问,见证了华为公司一步步走向世界级企业的历史,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先生认为,将来的市场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如果企业没有掌握核心的知识产权,很难在世界级企业中有立足之地。


成为世界级企业需要的转变是什么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一是超越商人思维,形成战略思维。


二是超越机会主义,形成格局意识。


三是摆脱羊群效应,形成狼群奋斗。


四是适应“混沌态”,保证系统开放,形成有效管理。


战略和战术是紧密相连的。


在战略层面,我们遇到的是对手的“四论”:一是威胁论,制造中国威胁的舆论氛围。二是规则论,指责中国不按他们定的规则做,用过去的规则遏制中国的竞争。三是变色论,挑动政治、宗教等问题。四是崩溃论,臆想中国内部失控,自我崩溃。


针对“四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四策”:


第一策是强化危机感。我们正在爬坡精进的不稳定路途上,一不小心就滑下去,需要激发危机感产生持续奋斗的力量。


第二策是集中大资源。我们要用体制优势集中资源,不能幼稚地妄想众多小公司用积累的方式一点点慢慢成长,我们没有那么悠闲的时间。


第三策是创造新文明。从中国文化,从中国管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出发,发扬包容、和谐、伙伴等核心价值观,重构世界的共同价值理念。


第四策是构建超经济。在强化经济力量的同时,发挥政治、军事等力量,保护我们在全球的利益。


在战术层面,我们遇到的是对手的“四光”:砍光龙头企业,买光知名品牌,吸光一流人才,榨光高端利润。竞争对手是用战略战术布局思维给自己定位,并不在乎生意上赚一点小钱。我们怎么办呢?如果这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那就不要反对它,学习对手好榜样!走出去的时候拿来照用就行了!


国际化是今年500强大会的主题之一。在“走出去”的时候,我们如何从战略战术层面思考呢?我认为我们应有“四招”应对——第一招:制定规则,设计标准;第二招:光交朋友,缔结伙伴;第三招:公开战略,隐蔽战术;第四招:道路自信,宣示价值。


第一招是为了降低不可预测性。第二招是为了分散和共担风险。第三招是为了强力应对捣乱者。第四招是为了占领道德制高点。


战略思考是一个长期布局,分步实施的过程,不需要那么着急,不要被眼前的诱惑或障碍影响,也不要机会主义。


三是管理维度。


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创新必须管理,企业的创新之道是什么?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杨杜说:“道可道,非常道,是悟道。”我们要琢磨企业创新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呢?要思考企业创新,什么能创?什么不能创?你可以创一个企业,创一个产品或技术,创一个概念或规则,创一个法律,甚至创一个道德都行。但什么不能创?我们需要从“不能”的角度考虑,不能创的是“道”,“道”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去创新。


企业家的创新是什么?其特点之一是不顾资源,先抓机会!或者说是抓到机会,再凑资源,最终把事做成,因此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企业家不能为抓机会而没有边界和底线。


边界在什么地方呢?一是政治边界,二是科学边界。


政治边界就是“有政治觉悟,不做政治家”。创新不能越轨,不能坏了政治规矩,首先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乱说企业家之外的话,比如人民、自由、公平、民主、贫富等等是政治语言,是政治家的用词,而客户、市场、优势、效率、效益等等,是你企业家的专业用词。


科学边界就是“有科学素养,不做科学家”。创新不能越位,不能忘记企业使命,要管好自己的行为。比如华为公司提倡,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商人,不是科学家。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我们要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是纯粹研究理论。创新不要有技术情节,我们要的是客户满意的技术,我们是为客户创新的。


在研究创新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企业创新的五大陷阱:


第一,过早创新陷阱。有创新但市场培育不出来,创新变成创伤,盐碱地改造完了,但把自己累死了。


第二,过快创新陷阱。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出节奏太快,没有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感觉,还没有把前面研发的费用收回来,就出新东西,周转不过来就麻烦了。


第三,过度创新陷阱。尤其表现在管理体系上的创新,跟随流行的管理模式走,不是继往开来,而是推倒重来,闹革命,闹运动。结果是内部管理体系,永远处于动荡之中。


第四,过虚创新陷阱。创新是为了获得奖项和资质,或者个人的职称和地位,不能变为客户的价值。落地的创新比如海尔公司认为的“创新是创造有价值的订单”,人单合一,创客就是创造有价值的顾客。创新就是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产权。


第五,封闭创新陷阱。创新具有很大风险,向过去的农民兄弟一样什么都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很容易失败。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很难闭门造车。越是前沿的东西,越是要开放合作,技术共创,风险共担,标准共定,利益共享。


快不是问题,慢不是问题,节奏才是问题。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两步是先驱,领先三步就是先烈了!你可能觉得自己特牛,领先一万步?那你是先知,而不是企业家。


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把握这种节奏?我认为企业家自己对企业认知,对本职的认知很重要。我赞成中建材宋志平董事长的看法,企业家应该有胆识、胆魄,但不要做冒险家。要善于创新,善于捕捉机遇,但不应该有冒险精神。冒险冲上去,自己满足了自己个人的追求或志向,忘记了企业组织的本职使命。优秀企业家一般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踩着钢丝绳操作企业,非常的不容易。企业家考虑到创新的时候,是认认真真评估风险,减少风险。


企业本质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当然是收益,我认为是又不是,更本质的目的是安全。企业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没有稳定,得到了收益也会泡汤。


我认为未来中国大企业成长要注意以下几条价值排序:第一,市场地位比市场更重要。市场地位比卖了多少东西要紧。第二,技术标准比技术更重要。标准不在手里,技术再新颖没用。第三,知识产权比知识更重要。知识要变为权力,而不仅仅是一个服务全人类,但无助于企业竞争力。第四,相互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未来的中国企业,不应该再单打独斗,更不能赢家通吃,我们需要开放合作,需要共建产业生态!


我们以前有些地方做得不太好,存在几种恶性价值观。


第一,恶性发展观:宁可把自己毒死,也不能让自己穷死。为了眼前发展,污染环境,不顾子孙后代。


第二,恶性勤劳观:宁肯把自己累死,也不让自己担心。当领导玩命干活,白加黑,五加二,“夜总会”,不懂放权,不懂培养人。


第三,恶性追求观:宁肯在监狱等死,也不让贪欲憋死。追权追钱追虚荣,贪污腐败。


第四,恶性竞争观:宁肯把自己亏死,也不让别人赚钱。甚至不能从企业的基本利益追求来行动,而是争面子、赌输赢。


面对新常态,混沌态的经济社会,我在此呼吁:业界同行们合作起来!官、产、学联合起来!中国人联合起来!构建共识,实现共创、共担、共享的新商业文明社会!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