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 “晋升”依靠的是隐蔽技能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2018-08-10 23:46 浏览量: 2346

1

被关系打败的人

认识小科,是在管培生入职展示会上,我是评委之一。

他带领小组,硬是把一个枯燥的主题,编排成了一场喜剧小品,亮点四溢,引入侧目。

于是,动员他去了我部门。

工作中,他确实也是那种纯粹的阳光男孩,上进,积极,让人感到沁人心脾。

当他要跳槽,我竟有点不舍。

一晃4年,机缘巧合,再次相见,倾谈了3个多小时。

席间,他突然问我:

“在大公司混,努力和关系比起来,还是关系更重要一点吧?”

我有点诧异,他解释,有一个晋升机会,和一同事竞争。自已感觉各方面都比对方高几个level,但赢家却是对方,后来听说对方在总公司有后台......

我一时语塞,只是苍白的劝他,但心里过意不去,回来后,想了几点,写出来算是回应,也希望能帮到有同样困惑的小鲜肉。

2

隐蔽的技能

其实把“努力”和“关系 ”对立起来并不合适,“搞关系”也是一种努力,只是这种努力让人感觉摆不上台面,所以可以称为“隐蔽的技能”。

“隐蔽的技能”就像海面下的冰山,外面看不到,却起到决定作用。

说“外面看不见”, 是因为,没人会分享自己的绝招,包括那些伟人的自传,都是美图后的呈现。绝招往往是说不出口、不可宣扬的,既不符合主旋律,也不能标榜自传者,所以藏着更好。

说“起决定作用”,是因为,按照均衡博弈法则,但凡完全公开的秘密,会被立即消化,竞争者们的整体收益会趋于零,谁也赢不了谁。所以,一剑封喉的,往往是那些隐蔽的东西。

我想说明的是,如果小科的对手真有后台,那是硬伤,没辙。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后台”是营造出来的,那么这种能力就属于“隐蔽技能”了。

说个真实的事。

我见过一个晋升很快的人,传说他和集团某位大领导是亲戚,因为是同样的姓氏,来自同一个地方,这很容易让人遐想。

关键是,据有人反映,在不同场合,均见到两人同出入,传言似乎被坐实。

过了N年,阴差阳错,我终于确切得知,那哥们与大领导一毛钱关系没有,可那又如何?我并不会敲锣打鼓到处宣扬,毕竟与我何干呢?但是,那哥们却享受了这种“谣言红利”。

要说明的是,人家能力也很强,当然,也更懂得借势。

“隐蔽技能”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无法证实,不便言说。

就像上面那个事儿,具体人家怎么操作的,根本无法得知。

而这事儿又很巧,没证据是那哥们自己造的谣,所以你还不能说他如何如何。

你看,这种“借势”就是“隐蔽技能”的芸芸一隅,都属于一种民间智慧吧,很难登大雅之堂,只存在于野史的犄角旮旯,然而这种智慧,恰恰不能移植和嫁接,是某种形势下的特定产物,因此也很难习得。

你只能观察,只能猜测,只能自己默默尝试,偶尔蒙中了,你只会惬意一笑,对自己说道:“哦,原来是这样”。然后把这个秘密永远封装起来。

3

隐蔽的后台

真实情景下,真正有后台的人,会极力避免爆光,甚至更名改姓,知道他们身份的人,往往也是小圈子中的人。

所以,他们的后台是隐蔽的,而这类人也是少数。

大多数人,要想不断晋级,则需要去寻找一个后台。这不是什么蝇营狗苟,而是人之常情,如果没人为你背书,相信我,你走不了多远。

那么问题来了,一非亲,二非故,人家凭什么为你背书?哪道你拎两盒月饼,别人就把你当自己人么?

第一个方面,要知道恻隐之心为分很多种,有一种叫:“惜才”。

社会心理学家亚当斯曾说过:公平是所有人心中的共同准则。

当你自身很卓越时,别人就有帮你的冲动,反过来也成立,当你很懒散,人家也会杀心四起。

第二个方面,你是否拥有“想像空间”?决定了人家是否愿意背书。

就像女孩找老公,有人找金龟婿,有人找潜力股,后者被选中,并不是因为当下的价值,而是因为拥有“想像空间”。

所以,别人对你的帮扶,也是因为他相信在将来的某个时点,能把前期投入变现。

当然这种变现是抽象的,要知道,所有人都会心存江河日下的担忧,帮助一个冉冉新星,也是博弈将来不确定性的加注。

两个方面都聚焦一个根本,那就是,你到底够不够优秀?够不够出众?这是前提,领导们的眼光都很贼的,你休想拿人体艺术当毛片。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你也要学会表现自己,在芸芸之中,让领导发现你,我之前写过几篇此类文章,文末有链接,供参考。

那么,好后台要具备什么特征呢?

第一,要身处核心决策层,这和做大客户销售有点像,核心决策层内的人才有能量;

第二,其自身也要有上升空间,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中国仕途的路线图,这种一连串效应,在职场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第三,在级别上要至少高你两个档位,你与后台职权级别空间越大,可操作性就越强。可以参考《决定命运的,往往是你领导的领导》。

这小节叫“隐蔽的后台”,很多时候,后台并非你晋升决策的直接参与者,他们隐蔽的地方在于,可以在适当的关口给你指条路,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一个年轻职场人,最大的敌人是元无知,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有人在身后拿个探照灯,路就好走多了。

4

隐蔽的规则

每家公司的晋升规则是不同的,包含显性规则和隐蔽规则,很多时候,你的任务就是搞清楚这些规则,当然重点是那些隐蔽的规则。

显性规则容易理解,各家公司差异很大,有的论资排辈,有的绩效为先,这些是导向,里面会充斥很多细节和明文,你需要去了解研究。

有意思的是,和很多人沟通,他们竟然连这些都没搞明白,看来还是晋升的欲望不够强大。

那么,什么是晋升的隐蔽规则呢?

就是没有写出来,却被默认遵守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之所以没写出来,往往意味着,允许特殊情况发生。

没写出来的规则,和因此发生的特殊情况 ,都可被视为隐蔽的规则。

怕你蒙圈,放到一个具体场景中来。

一家企业,董事长曾在内部高管会议中发话,公司尽量起用35岁以下的干部。所以,人力资源部会通过显性规则为超出者制造障碍,但却不会透漏真实原因。

一次,副总经理提议晋升某37岁的干部,原因是他在核心岗位多年,专业能力很强,如不晋升,可能被竞争对手挖角。

最后,董事长和人力资源都同意了此提议。

请问这个场景中的隐蔽规则是什么?

是35岁的生死线?当然是,其实还要包含那个特殊案例。

35岁的晋级线,以及那些特殊的案例,都属于隐蔽规则的范畴。

之前提到的后台,可以作为洞悉隐蔽规则主要通道。

身处黑暗中的人,更知道什么叫黑暗,身在决策圈里的人,才懂得真正的游戏规则。

你可能会问我,后台是获取隐蔽规则的唯一路线吗?

还真不是,除此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内部社交。

管理学泰斗弗雷德·卢桑斯做过一个研究,对450名管理者进行调研,以了解他们的精力分配情况。

然后,把一般管理者和频繁晋升者进行比对,有了很颠覆的发现。

一般管理者,81%的时间用于日常管理事务,19%的时间用于社交。

而频繁晋升者48%的时间用于社交,52%的时间用于日常管理。

看出差别了吗?

由于这455名管理者中,绝大多数并非市场人员,所以他们的社交更可能是内部社交。

“内部社交”的意义在于,获得更为核心的信息,以洞察存在的隐蔽规则。

这也于与我的日常观察相符。我所见能高效晋升的人,往往都很注重内部社交,他们和各个关键岗位,例如人力资源,老板秘书,会议行政都会有不少交际。

这就是获取隐蔽规则的另一条路线。

针对大型公司,还有一点可说。

你可以通过之前晋升的人,来总结出一些规律,因为是大公司,晋升仿佛流水线,样本也足够多,规律因此更可信。

敲一下黑板,这种规律往往是一种趋势,你不要想当然以为会趋于平衡。

什么意思呢?

还是说一个场景:

一个大公司,经常提拔市场部的人,而产品部的人,却总得不到晋升,你觉得这种趋势会被平衡吗?也就是说,过段时间,产品部门的人,是否会有许多人晋升?因为,这样看起来会更公平一些。

这是我们对概率的误解,总以为平衡是根本,比如抛一枚硬币,只要次数够多,正反概率都是50%,很平衡。

但这是自然界的概率,是一种均态式的。而只要关系到人文,概率往往是极差式的。

所以,往后推算,市场部晋升的概率还是很大,或者更大。

老子很早之前就说过: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富的越富,穷的更穷,某个晋升路径,也会一直被强化。

5

隐蔽的瑕疵

既然你能读到这里,足以说明你想晋升的欲望,所以,最后一个提醒是:

再小的瑕疵,随着晋升层次,会被无限放大。

说个真实的案例。

某主管能力出众,完全可以晋升更高的职位,结果被驳回,真实的原因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如果说是他裤子的原因,估计打死他都不信,但确实就是如此。

他装扮很有个性,很时尚,经常穿条九分裤,船底袜,露着白白的脚脖子。这让决策者觉得,他不像个当领导的样子,所以......

你一定觉得很扯,决策者们怎么能这么偏见?这么凭感觉?太没道理了。

可真的就是如此,我的一篇文章,曾写过这种心理机制,人都有用简单问题替代复杂问题的倾向。

因此,“看起来像不像个领导?”,取代了“适不适合做领导?”,前面那个问题更容易判断。

你还会说,这种判断本就是一种主观臆断,一点都不科学。

没错,决策这东西根本没有科学可讲,很多时候就是凭感觉。

通用前CEO韦尔奇,曾说过,自己一生中最艰难的事,是选接班人。

一共3个候选人,其中两个是他心仪的,而两人都表示如果不能选上,会离开通用。

这让韦尔奇异常抓狂,他用数据,用理性分析两人,根本也决不出胜负,在纠结了三周后,他终于用脚投票,选择了杰夫。

后来,记者问韦尔奇,为什么选择杰夫?

这老人家也很窝火的说:“我特么也想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感觉,这还不够吗?”

怎么评价这事儿?感性最终战胜了理性?

也可能是落选者某个缺点在关键时刻被放大,一条不合韦尔奇心意的领带,一句不合时宜的回答,谁知道呢?反正,只存在韦尔奇的潜意识中。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越在初期,你的瑕疵越无关痛痒,但越往上攀升,瑕疵就会被逐渐放大,直到你不能承担。

这有点像“彼得定律”的另一种说法。

那么具体建议是什么呢?

常规性事务上,中庸好过个性。

首先你要理解什么叫常规性事务,穿衣打扮,坐姿语调,日常的待人接物,这些都属于,不建议你去玩个性,中庸一点比较好。

你可以想想你的领导,或者领导的领导,是不是都是长年深色长裤,浅色衬衫?就算休闲服也是老气横秋。

这些都是中庸的表现。

当然,你会说发布会上,穿牛仔裤的乔布斯,可能还会说,口无遮拦的董小姐,他们都很个性。

好吧,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创造趋势的,万里挑一,他们可以玩个性;另一种是追随趋势的,芸芸大从,最好中庸。

从概率角度讲,你应该是后者。

6

澄清两点:

一、

隐蔽技能要在显性技能的基础上才会有用。

你要有一个好的底子,否则,就是白扯。

就像《孙子兵法》,很多人以为是讲以弱胜强,其实不然,它讲的是,如何在优势占尽的前提下,而不痛失好局的智慧,很多人不是恰恰需要这种智慧吗?

二、

天生关系户,是硬伤,无解。

有人天生就是兔子,作为乌龟又有什么办法?但是兔子毕竟是少数,乌龟却众多,你可以成为乌龟中最快的那一只。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良大师(ID:lang-da-shi)授权转载。不代表人大商学院EMBA立场,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作者简介:徐大维,又称良大师,知名培训顾问,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简书签约作者。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