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民大】青海日报:科技“明星”引领高品质生活——解读2018年惠及民生的科技大奖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9-02-27 19:17 浏览量: 3536

资料图片

文/本报记者 宋翠茹 图/陈果阪

兰新高铁建成通车,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由原来16小时缩短至9小时,实现了朝发夕至;人工栽培蕨麻完全可以替代野生蕨麻,且富含抗缺氧保健品功效;“高原特色蔬菜”上桌……看似平常,实则科技含量丰富,它们都跟2018年度的青海科技奖励大会有点儿关系。

本次大会的获奖科技成果,无不是科研人员着眼于大众需求,经历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辛苦研发才问世。在今年的获奖项目名录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字眼出现频次不低,快来看看“接地气”的科技大奖是如何改变“医食住行”,进而引领老百姓的高品质生活吧。

祁连山隧道。

高铁时代下 青海的新机会

“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建成通车,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由原来16小时缩短至9小时,实现了朝发夕至。这一天结束了青海省没有高铁的历史,特别是祁连山隧道群穿越青藏高原,成功的把青海省纳进了全国高速铁路网,更是让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进入高铁时代的脚步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指挥部总工程师王平安说。这就是他和团队研究出的《高原高寒复杂地质高速铁路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他们的成果此次荣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兰新第二双线的建成通车,青海铁路实现高铁线路“零”的突破。一个由兰新铁路、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格敦铁路等串联成的铁路网正在形成,西宁也由铁路网末梢转向全国性现代化交通枢纽,开启了青海交通的新格局。

兰新高铁全线开通,标志着青藏高原进入高铁时代。其中,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工程由祁连山1号隧道、祁连山2号隧道和连接两座隧道的硫磺沟大桥组成,全长16.336公里,隧道轨面海拔最高高程为3607.4米,而且两座隧道均为Ⅰ级风险隧道,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建设标准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有“世界高铁第一高隧”之称。

据王平安介绍,该工程建设条件极为恶劣,施工面临诸多风险和技术难题。由于隧道施工环境严寒缺氧,平均气温-12℃,最低气温-38℃,氧气含量和气压不足平原的60%,施工中几乎达到了人体生命极限。并且,由于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课题组攻坚克难,经过6年多的技术攻关,建成了祁连山隧道群,取得了碎屑流地层隧道施工技术、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等六大技术创新成果。研究成果依托工程成功应用,节约成本6108万元,并在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铁贵州段、蒙华铁路等隧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最终,该科研成果通过了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富水断层碎屑流安全施工控制技术、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快速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高铁开通,最直观的影响来自于客流、物流、信息流的加快运转,对旅游业发展是一大利好,也被看成是一场“旅游盛宴”。同时, 高铁开通,青海铁路路网结构的完善,使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青海聚集,同时还节省了时间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高铁经济”将成为拉动我省物流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青海蕨麻1号。

“蕨麻新品种”获赞 成为特色新兴产业

“采挖野生蕨麻是农牧民的传统收入。野生蕨麻分布稀疏,长期采挖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而且只是出售原材料,产业化发展受限。为解决生态-生产-发展的矛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农牧民增收、发展特色新兴产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蕨麻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研究势在必行。” 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李军乔说。也因此,她和团队获得了201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素有高原“人参果”之称的蕨麻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植物,由于富含各种营养和活性成分,蕨麻被藏区群众作为保健品和藏药使用,地上部分生长速度快、耐盐碱、耐干旱等也使其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

李军乔和科研团队用现代分析技术,通过对化学成分、植物学、生态学、遗传多样性研究,完整揭示了蕨麻的生物学特性,形成了系统理论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经过品种创新,审定通过了3个蕨麻新品种: 青海蕨麻1号、青海蕨麻2号、青海蕨麻3号,这是我国通过审定的独有的3个蕨麻新品种,为产业化提供了可持续利用的原材料。根据化学成分研究测定的结果,可以确定人工栽培蕨麻食用型口感更佳;药用型活性成分、药效没有显著差异,完全可以替代野生蕨麻。由此,成功实现了蕨麻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飞跃,构建了标准化、规模化有机栽培技术体系。

在产品创新方面,从食品——保健品——新药为蕨麻产业链储备了高附加值产品。其中,蕨麻抗缺氧保健品功效优于市售抗缺氧保健品,无任何毒副作用。

在经济效益方面,“青海蕨麻1号”和“青海蕨麻2号”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等地进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60000余亩,产值达18.9亿元,经济效益显著。种植蕨麻6万亩显著缓解了120万亩高寒草甸的破坏,生态效益显著。

简捷多功能藏文输入法 推动藏文字信息化建设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国内如方正藏文字处理系统、同元藏文字处理系统、华光藏文排版系列、藏文OCR、班智达藏文字处理系统等为代表的藏文文字处理软件相继问世,同时国外的桑布扎藏文、木兰藏文等藏文字处理软件也相继推出,推动了藏文字信息化建设步伐。

“我们对相关技术进行了长期、密切的跟踪,反复研究形成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这个项目符合地区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广大藏族群众充分享受现代互联网带来的众多便利,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转变观念,促进改变农牧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对宣传党的政策、促进民族进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凭借《藏文信息化应用关键技术》,简捷多功能藏文输入法》项目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团队负责人扎西松宝说。

据了解,藏文输入法程序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技术成熟,在词组联想输入、超长字符串的输入、用同一键盘模块输入不同编码的藏文字符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

如此一来,藏文输入速度、质量大幅度提高,文字录入成本成倍下降。目前简捷多功能藏文输入法广泛应用于中国藏学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西北民大、甘肃民族出版社、青海民大、青海师大、青海民族出版社、青海电视台、西南民大、四川民族出版社等。

甘蓝新品种。

“高原特色蔬菜”上桌 幸福填满“菜篮子”

“菜篮子”是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工程项目。近年来,随着设施温棚数量增加,以及地产蔬菜自给率的提高,青海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得到持续扩大。

张福文老人今年63岁了,最近一段时间,她爱上了吃各种时令蔬菜。“以前,菜市场能买到的最多的就只有洋芋、白菜和萝卜,现在可不一样了,蔬菜品种特别多,以前只有外地才有的蔬菜,现在,在我们西宁也很常见。” 张福文老人笑着说。

2018年度青海省科技大会,李莉和团队的《青海特色蔬菜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技术应用推广》项目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据介绍,该项目系列新品种的选育,促进了青海高原特色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扩展了育种技术研究的物种范围,提升了原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品种性能,初步实现了高原特色蔬菜品种的自主化和杂交化。

据介绍,扩展育种技术研究的物种范围,从原有番茄、辣椒、胡萝卜等少数几种扩展到了甘蓝、西葫芦、菜豆、葱、茄子等9种主栽蔬菜种类;以特色地方品种为基础,通过提纯复壮和遗传改良,提升丰产性、抗逆性和商品性,在保持原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风味的同时,使品种性能得到升级;开展了育种技术攻关,通过太空诱变、杂种优势利用等多项现代育种技术手段,创制大量育种材料,并选育出多个主栽蔬菜杂交新品种,初步实现了高原特色主栽蔬菜品种的自主化和杂交化。

集约化育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以标准化研制应用,提升了高原特色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围绕新品种构建关键技术标准化体系,在种苗繁育、集约育苗、高效栽培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制定出多项地方标准,建立了辣椒和葱两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令李莉和团队倍感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品种和配套技术应用推广,实现了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其中,项目选育的新品种和配套标准化技术在青海主要蔬菜生产县实现了全覆盖,甘蓝新品种还推广至甘肃省。近三年,项目累计示范推广总面积41.27万亩,新品种覆盖率14.7%,总产值16.70亿元,平均增产8.9%,新增总产值1.44亿元。

“青海八眉猪”华丽转身 向绿色健康产业发展

如何挖掘地方名品资源?互助物产丰富,地方畜禽品种繁多,其中八眉猪有四千年的驯养历史,在青海大地可谓一枝独秀。

青海八眉猪是以青海东部农业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其周边为中心产区的地方当家母本品种,皮毛黑色、耳大下垂、其额具纵行倒八字纹,故称八眉猪,俗称“大耳朵”。青海八眉猪种质资源独特,在青海高原特定环境下,具有适应性强、性早熟、抗逆性好、产仔多、沉积脂肪能力强、肉质好、能适应贫瘠多变的饲养管理条件、遗传性状稳定等特性。据了解,青海八眉猪经过科学选育、适宜营养、合理饲喂、自然水源、天然氧吧的生态养殖,既保护了地方品种资源,也将绿色健康的八眉猪推向市场。

青海八眉猪。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杨葆春教授所在的高原动物生产教学和科研团队立足青海资源和八眉猪特点,通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撑,展开集中攻坚研究,他们研发的《青海八眉猪规范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据介绍,该成果通过养猪方式和技术的创新,围绕保种和利用这个核心环节,科学的保护现有品种资源,把利用作为最好的保种方式,着力提高种猪的利用率、仔猪的成活率和肉猪的生产率。

最终通过技术攻坚、熟化、集成、规范、示范、推广的路径和现代生猪产业链规律展开。聚焦种猪-仔猪-商品猪生产技术一体化、繁育-饲养-管理技术一体化、技术研发-集成-推广通路一体化,形成了八眉种猪选育与扩繁技术、八眉猪杂交利用技术、八眉母猪节粮型规范饲养技术、仔猪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八眉商品猪高效节本养殖技术等生产技术9项,形成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其中,项目成果近4年在青海八眉猪主产区累计在640头公猪、63817头母猪、1360899头商品猪上示范推广,实现新增产值31亿元,新增利润7.8亿元。

推荐阅读

了解民大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