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平衡竞争选拔和品质培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19-08-23 10:50 浏览量: 2598

MBA中国网讯】一年一度的中考和高考过后,从衡水模式到黄庄模式,从海淀妈妈到顺义妈妈,各种话题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教育体系的入口是幼儿园和小学,家长们希望在经历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层层选拔之后,或者是成功的留学申请之后,在高中的出口处有某所优秀的大学等着自己的孩子。

现实与愿望的潜在落差,是多数人担忧和焦虑的根源。

作为教员,我有幸在工作中深入接触过一些顶尖的中美本科生,指导过他们的研究;

我教过许多从职场回到校园的各国MBA,面试过管理学博士申请人,看到这些社会人努力地实践终身学习;

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我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到中美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百态。

我没有对教育进行过系统地研究,但愿意尝试把自己对的教育体系不同阶段的印象综合起来,对如何平衡选拔的需求和培养个体品质的需求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不求全面,也不尽客观,但求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想来家长都会同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获取许多标签。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不断尝试说服我们,根据某些指标决定升学更为公平,某些标签是升学的超级利器。我无意去批评我了解和不了解的各种教育机构,因为教育机构的专业化运作自有其逻辑和价值。然而,核心品质的取得不是必然要依靠精选出来的教育机构,教育也不是必然要陷入比拼资源的军备竞赛模式,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进培养孩子和学生的方式。

好奇心往往是成年人身上最难得的一种品质,无论是在业界实践还是学术研究中,好奇心会驱使一个人克服困难,努力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获取新的认识,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幸运的是,孩子都自带好奇心。我的女儿六岁时问,“钱不过是印有图案的纸,为什么大人这么喜欢?”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出现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也可以出现在不起眼的社区公园或者街角。

不幸的是,家长可能乐于接受世界就是如此这般,不愿意去深究背后的因果,而许多课堂又急于把答案以“高效”的方式教给孩子。作为成年人,或许我们可以考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时和孩子或者学生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找不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

面对各种各样的未知,科学的方法论和批判思维是很多大学希望传授给学生的,但是也是最难培养的品质之一。我在美国任教时参加过一个又一个关于培养批判思维的研讨会,就是明证。

从著名人物的热搜事件,到历史长河中的悬案,到经济金融的热点话题,到自然科学的未解之谜,对同一个现象往往有多种解释。科学的方法论,帮我们去辨别哪些是未验证的解释,哪些是确认的事实,哪些解释和事实不矛盾;而在分辨可行的不同解释时我们要寻求哪些额外的证据;权威的解释,是否也有不尽完善之处,疑点在哪里。

在中美的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对主流解释的某种依赖,学生或多或少会坦然接受这些主流的解释,因为独立思考费神费力,还不时会让老师和家长不快。同时,家长们又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洞察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学会独立思考,然而这样的能力是无法瞬间获得的。

孩子幼年时,家长和老师是自然的权威,之后随着孩子认知的进步,我们从权威的巅峰慢慢滑落。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或者教育者的我们,不妨坦然面对自己的一些错误,和孩子或者学生一起思考,我们为什么在某件事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的解释和推断错在什么地方。

无论是在中国社会还是西方社会,为完成一定之目标,团队协作都是重要的推动力。

我个人偏爱团队体育项目,因为团队中一定存在能力的差异、态度的差异、以及对领导权的自然竞争。有别于老师和家长精心安排的考试场景,体育项目中失败和挫折来得更为频繁,对手的挑战和队友的抱怨亦更为直接,作为一个团队如何面对失败,是宝贵的经历。

在大城市中,家长越来越愿意安排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然而,任何地方的孩子们临时组队踢野球或者打场篮球,完全可以取得类似的效果。在没有家长和教练安排的环境下,临时团队的自发互动很可能更为有趣。

如何面对竞争,是永远的难题。

在任何社会中,最优质的资源都不是均匀分布、平均分配的,人类本身也自带竞争的基因。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或者减负的安排,无法让家长不担心高中的出口外是什么样的大学在等待自己的孩子。逃避竞争,对于绝大多数人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幸运的是,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复杂,选择越来越多,我们有更多的道路可以选择。在某一条道路上前行的时间越长,和你同路竞争的人越少,更重要的问题是,你自己想要跑多远。因此,我们不妨坦然接受社会的竞争本质,同时量力而行、选择合适自己的路。在起跑时用力过猛,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反而容易错过后面的风景。

在竞争的环境中,各种指标和标签的存在是合理而且无法避免的,这些指标和标签让选拔和教育资源的分配变得有章可循,同时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标签背后的鲜活个体的长期成长动力,平衡教育的外在指标和内在驱动。

19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历史学家、数学家兼剧作家托马斯.卡莱尔(通常因为把经济学称为“郁闷的科学”而为现代人所知)说:“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上完那些教授们的课之后读了什么书。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学就是书籍。”

在大学毕业十年、二十年后,孩子身上当年的各种标签终将褪色,曾经掌握的许多知识点渐渐被遗忘,日渐显露的是教育赋予他们的品质和动能。

唐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9到2017年在美国的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任教并取得终身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中国企业战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中心(EMBA&ExEd)

编辑: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