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商学院 | 媒介迭代中的红颜经济启示录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19-01-18 13:10 浏览量: 5058

MBAChina网讯】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这是古代最初形式的报纸。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近代意义上的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一个广播站,并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广播的内容是两段笑话、一首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1927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发明了被喻为“神奇魔盒”的电视,1930年电视首次实现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Minnesota大学被开发出来。而到了新世纪,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并成为现今人们使用各类社交媒介最重要的载体。2018年3月份,我国移动用户数已经接近11亿(10.9亿),人们已然步入移动互联时代。

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如今正处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受众,其使用媒介的习惯有什么特点?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五大媒介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不同阶层、性别、偏好的社会群体各自的媒介消费习惯是怎样的?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德寰教授,应邀来到北大汇丰商学院财经新闻专业的未来媒体前沿论坛,以新媒体用户大数据为基础,系统、深入,却又通俗易懂的回答了上述所有问题,将最前沿的媒介市场分析和最新的理论成果与汇丰学子一一分享。讲座由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负责人徐泓教授主持。下文是刘德寰教授演讲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总结。

刘德寰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教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全国市场研究协会会长(中国信息协会调查业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会长),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著作《年龄论》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大众传播的消逝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半熟社会”。现在的年轻人,作为唯一一代独生子女,是历史的切片,却也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交往团体化,以往的强关系和弱关系模式被解构。在网络社区上,用户根据趣缘、业缘、价值缘结合在一起,甚至“大家一辈子不见面,也挺熟。”

这样的圈、群生活逻辑,带来了信息的屏蔽性。人们依据信任关系获取资讯,信息面越来越窄。信息偶遇的概率在减小,信息茧房、信息过滤气泡的效应在增强。“大众传播”似乎已是昨日黄花,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是易得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三者权衡后做出的选择,媒体的话语霸权早已被解构。

社交也重构了我们的生活。微信等等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从根本上遏制了大众传播之路。公众号变成信息流,在新的改版中又加入了社交算法,再加之交易、生活、分享等功能,它是一个不太像媒体的“媒体平台”。

信息也正在被重构。媒体的四字箴言从“内容为王”变成了“偏好为王”,移动视频族群化,新闻客户端变成偏好型。“9.5%的互联网用户从未接触过传统媒体。”这些数据似乎在证明着,大众早已不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客体,新媒体时代,大众的主体性得到光扬,他们的偏好和需求变成信息分发机制的一部分,“群”成为了生活的本质逻辑。

五种媒介各自的未来

刘德寰教授进一步分析了纸媒、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五种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预言,纸媒将进一步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有趣的是,常用报纸杂志获取新信息的人群也是自媒体的活跃人群。媒介的形式在变化,但太阳底下无新事,人们对优质信息的需求是永恒的。而对于广播这种比较传统的媒体,“只要还堵车,广播就还行”。

此外,实际上今天的“电视”已经不是以前的“电视”。虽然“人们接触电视媒介的时间增长,电视机在回暖,但电视台并不是。”智能电视的普及增加了人们在客厅的时间,但电视台的节目已经无法垄断这块大大的屏幕,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等涌入这片蓝海,企图分一杯羹。“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战场是解构空间。”

电脑的接触门槛持续下降,使用人群比例整体上升。而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比起其他媒体,电脑更具有“工作”的媒介意义。

而手机的使用趋于饱和,在未来,它或将成为一切信息的连接点。

在未来媒体或将进一步融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内容合作,建构起超级IP。他给出了四个判断:社交不媒体,媒体不社交,媒体依赖社交,互联网任意领域突变都将影响媒体。

泛话语正在崛起

刘德寰教授分享了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泛话语崛起的洞见。中国的社会结构呈图钉形,最富有的人凤毛麟角(占比0.3%),中间阶层也为数不多(占比19.7%),中下阶层才是中国的大多数(占比80%)。而这三者之间是撕裂的,互相缺乏理解,这导致掌握话语权和建构价值体系的人无法带领后面向前走。

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三个话语时期。从穷到富、经济快速发展的实用主义时代是英雄话语时期,强调英雄、偶像、开路先锋;从新世纪到2015年左右的“新显示主义”阶段是中产话语时期,重视想象力、创造力和风格。而近两三年开始,我们则来到了底层与青春话语时期。青春话语是感性主义的,崇尚体验多元、聪明时尚、乐趣有趣,基层话语是平民主义的,崇尚娱乐、性感、金钱和圈群影响力。这两种表达相互交织,也影响了中国现实的消费图景。

另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群体话语现象,包括成为主流的“红颜经济”、青春心态主导的“蓝色经济”。女性消费力、主导权全面崛起,数字活跃度也相当高,潮头红颜、创业红颜、知识红颜、技术红颜各有各的消费主场。而男性在事业与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则展现出了务实消费的特征。而代际消费也出现了三个趋势:代际分割、代际传递和代际重叠,意指不同世代的人会使用不同的平台、涌入新兴平台存在着代际时差、不同世代之间也存在着共同偏好。

本次讲座是“未来媒体前沿讲坛”的第六讲,也是本年度的收官之作。此前,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清华大学彭兰教授、北京大学陈刚教授、北京大学胡泳教授也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真知灼见,对媒体、技术、商业、社会与文化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编辑: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