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课堂笔记 | 樊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18-09-22 11:05 浏览量: 3280

DAY1

解析中美贸易战的爆发

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

今年正值改革开发四十周年,樊纲教授系统地为大家讲解了中美贸易战的来龙去脉。首先从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贸易不平衡本身的原因,一是根据“总供给=总需求”得到S-I=X-M的关系式,所以贸易顺差、逆差产生的原因是由国内经济决定的,美国的贸易逆差是由美国低储蓄率决定的,中国贸易顺差是因为储蓄过高;二是特里芬悖论,即储备货币(即美元)的发行国一定要有贸易赤字,相对落后的国家需要有外汇储备作为硬通货,若美国贸易平衡相当于全球货币没有增长,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等新问题;三是美国的出口管制,不卖给中国需要的高科技产品(军火等),破坏了比较优势可以带来的贸易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的增长总体上快于经济的增长。中国的GDP只是美国的60%,但出口成为贸易第一大国; 基于蓝领、精英的经济考量,和短期、长期的地缘政治问题,美国一致反华,美国人的真正意图不是减少贸易赤字,而是抑制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接下来,樊教授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讲解了中美贸易战会带来的影响,短期来看,主要影响是不确定性造成的恐慌,例如汇率的波动等,长期来看,总的影响是负面的,贸易战没有赢家,但也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包括促进中国进一步的改革与开放等。

然后樊教授提出了应对中美贸易战的对策,我们需要理性应对,不可抛售美国国债,不可骚扰美国企业,不挑起争端,占据道德制高点;进一步改革,扩大国内市场,加快创新体制的改革,不出危机,持续发展;融入世界市场,推动多边主义的世界体系,让自己不断强大起来。

最后樊教授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指出发展不等于增长,缩小差距才是发展,讲解了追赶指数CUI、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的应用,介绍了增长的四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制度、知识与技术,要素结构决定着经济结构,决定着GDP的水平,落后国家或弱小企业就是因为要素禀赋结构相对低级。

DAY2

发展的基本进程

相对优势和发展战略

教授首先介绍了相对优势作为发展的要素,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在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增长,主要的相对优势包括要素的“比较优势”(因为穷而劳动成本比较低),“后发优势”(后来者知识成本较低,可以享受到知识的外溢效应),“本土优势”(如果经济体较大,国内市场较大,本土文化、本地关系和本土市场,可以使最初时期的交易成本、营销成本较低)。接下来樊教授讲解了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步工业化,引入了刘易斯曲线的介绍,并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会提前出线刘易斯拐点。

然后,樊教授具体讲授了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问题。樊教授对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了新的解释,指出技术不是问题,例如韩国就是以中等的技术、中等的产品赚中等的收入就发展的很好。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是不是以中等技术,挣中等收入,收入与技术、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在于为什么这两者会发生背离,导致竞争力下降?关于问题樊教授提出了几大推论:

一、任何收入水平都可能掉入“陷阱”,无论收入是低是高,只要生产力提高速度不够快,低于工资上涨的速度,都会丧失竞争力,经济增长停滞;

二、如果生产力提高快于工资提高,竞争力可以提高;

三、如果生产力中等,工资也中等,竞争力也不会下降;

四、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工资福利的提高快于生产力提高。对于那些中等收入国家真正的问题是收入差距最大,库兹涅茨曲线的底部对应刘易斯曲线的拐点,收入差距大可能带来如下问题:社会政治动荡、企业竞争力下降;为缓解收入差距,政府会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和福利支出,容易产生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等各种危机。

最后,樊教授讲解了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和FDI条件下的“幼稚工业”问题,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强调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性和加工贸易等问题。

DAY3

从需求侧解析宏观经济问题

首先,樊教授介绍了经济学体系,指出宏观经济学不是包罗万象的理论,而是“很窄”的理论,只研究总量关系;在经济整体的层面上,也有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的平衡问题,产品供给取决于生产力的长期进步,而这往往不是人的主观意愿短期内所能决定,所以一个经济的波动主要是由需求侧决定的。

然后,樊教授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知识的讲解,包括GDPGNP的概念,樊教授认为地方政府可能有GDP造假的动机,但在国家的层面上由于经济问题无法转嫁,不存在造假的动机,同时由于美国在华企业对GDP有贡献,所以中美贸易战爆发去不应该去骚扰美国在华企业;还有国民经济账户与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解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构成,由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我们可以得知国民净储蓄等于外贸顺差,也正是由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导致了大萧条的产生,才有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诞生,樊教授也肯定了凯恩斯在宏观经济学诞生历史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从中国的角度看,樊教授提到中国40年的高增长,虽然有波动,但没有闹危机,没有高额通货膨胀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讲解了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要点,危机的原因是过热或泡沫,任何泡沫早晚都是要破裂的,能够防止泡沫的调控必须是“早调”或“预调”,即在泡沫没有形成时就开始紧缩,宏观调控的本质是“与市场对着干”,在中国宏观政策的分类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

最后,樊教授提到了供给侧改革的长期和短期问题,长期供给侧改革要提高潜在增长率,短期则是要消除过剩产能。

DAY4

去产能和去杠杆

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的特殊性问题

教授首先指出去产能和去杠杆应该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由行业内效益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牵头,根据未来的赢利预期,选择兼并哪些企业与哪些产能,被兼并企业可以成为新形成的股份公司的股东之一;在中国,由于总债务率较高,有一个别人没有行为主体地方政府,运用别人不用的行政手段等问题的特殊性,且储蓄率过高,我国经济失衡矛盾的实质是一个收入结构的问题,樊教授也指出在储蓄过高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保持一定的投资水平,用储蓄率较高的机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扩大对外资投资等方式保持经济平衡。

然后,樊教授介绍了国际收支账户中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构成,以及导致一国汇率变动的三个原因,分析了中国官方外汇储备的变化趋势,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是“热钱”的流出,对外投资(私人部门与政府),包括并购与“一带一路”,个人账户的调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个人购买外国服务等。我们应该用平常心看待资本外流的加大,采取适当措施平稳调整,防止大起大落。

随后,樊教授就近期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趋势,现在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过去10年内两次经济过热的后遗症,过热增长的后遗症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消除,一些过热产业的存货及过剩生产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清理。中国经济的特点是软着陆,不是用危机(大批倒闭破产,经济衰退)的办法快速消除过剩产能和债务问题,而是让问题逐步暴露,中国的泡沫还是有节制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对GDP的增长有过高的期待,在低迷时期要区分周期性因素的作用,它们不是长期结构性因素。

最后,樊教授解析了房地产两极分化和城镇化的一系列战略,土地贵有其背后不可避免的原因,房地产市场的两级分化根本是人口流动的分化,而城市化的基本逻辑也是其聚集效应的作用。

END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EMBA信息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