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暑期实践团 | 寻访黔地,走近多彩非遗文化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2018-08-19 23:43 浏览量: 2867

贵州省是四十多个民族的聚集地,淳朴的民风、多元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艺术。

8月2日,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带着对贵州非遗文化的梦寐探求之心,赴贵州省贵阳市开展为期一周的调查寻访,探寻贵州省非遗艺术之美。

(五分钟带你领略非遗艺术)

一纸素宣

看古法灵魂跃然而上

贵阳市乌当区香纸沟保存有目前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古法蔡伦造纸作坊系统,代代流传的土法造纸术具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这里,纸浆雕塑艺术大师方聪先生热情地讲述着香纸沟的历史,“良心造纸,绝不投机取巧,对祖先绝对忠诚,对得起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他们一生的信仰。

方聪先生致力于将贵州当地的民族建筑、音乐文化、以及他对山海经、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纸浆浮雕作品完美结合,并加入油画的元素,将贵州原生态的地域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

罗守全先生是国家级非遗古造纸术传承人,荡料入帘、覆帘压纸,质朴的老人的举手投足间,显示着他造纸的娴熟技艺。匠人匠心,罗守全先生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他不忘初心、反哺故土的可贵精神,正是他对非遗文化的赤诚精神,才让古造纸术这一非遗瑰宝不至湮灭。

一台方寸

赏各族歌舞百舸争流

“黔·视界2018非遗文化艺术周”现场,从布依族的花包舞到侗族的芦笙舞,从大山深处的歌舞升平到世界舞台上的“百族争鸣”,嘹亮的口号、绚丽的歌舞,揭开了贵州丰富非遗文化资源的冰山一角。

少数民族美丽的姑娘们穿戴着传统的服饰,向观众款款走来,活动主办方邀请数位非遗匠人上台进行黔·视界非遗文化传播大使授牌仪式,苗族刺绣传承人王启萍、苗族银饰制作传承人杨光宾、古法造纸传承人罗守全、丹寨造纸传承人王兴武等非遗传承人受邀登场,他们是非遗文化的继承者和见证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灿若星辰的非遗文化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黔·视界非遗文化艺术周主题论坛”中,现任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先生等几位非遗专家侃侃而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活态传承,它是传承人身上的一种技艺,正是因为这种传承才让世人发现了如此众多的文化瑰宝。

作为肩负祖国伟大复兴梦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将文化自信这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文化自信上的优良传统。

实践团于未来方舟处合影留恋

一院戏台

绎人生百态酸甜苦辣

黔剧作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于1953年演变发展而成的,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唱腔优美悠扬,地方特色浓郁。贵州省黔剧院是贵州第一个在中南海演出的地方剧团,为各国家领导人表演黔剧经典剧目《秦娘美》。

贵州省民族管弦乐团曾经在北京演出,专家称赞道:清新的贵州山风吹散了北京的雾霾。

黔剧院朱宏院长介绍说:“黔剧经历了300多年历史,具有江南小调的曲风特点,也带有贵州民间韵味的唱腔,是唱腔十分优美的地方特色戏曲剧种。”

在黔剧院的排练室里,中戏黔剧班学员们正在刻苦的排练着,那莺啼般的唱腔,那灵活的身姿,无不展示着他们扎实的功底,这群不大的孩子刚刚从中央戏剧学院学成归来,相信优秀的他们一定能在弘扬黔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老师们上演的黔剧经典剧目《天渠》,讲述了贵州时代楷模黄大发的荣誉事迹: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

在老师们的表演中,朴质亲切的台词,清亮宛转的唱腔,优美动听的配乐,人们目不转睛,陶醉其中。黔剧的创作结合了历史人物事件与当代楷模事迹等题材,极具观赏性、生命力和时代意义。黔地有好戏,唱响天下曲,相信在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黔剧院一定能守住民间传统、把住时代脉搏,让黔剧这一民族瑰宝为更多人所传承。

一馆奇珍

聚黔州灵秀熠熠生辉

贵州省博物馆于1953年筹建,1958年开馆。馆内共计有千余件民族文物,两万余件文物、标本。手工工艺是贵州非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博物馆一楼陈列有织金砂陶、苗族泥哨、蜡染、苗族刺绣、银饰、毛纺织等艺术品。二楼展出的是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贵州是四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各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服饰,如带有特色刺绣的苗族百褶裙、黎平茅贡侗族的螺丝衣、水族的半衣无领右衽大襟衣、仡佬族的五色羊毛桶裙、土家族的琵琶襟上衣、彝族的查尔瓦等等。只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就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特点的绚丽多彩的服装服饰是中华自信的代表,是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历史贵州"展区在博物馆三楼,这里有自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贵州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包括古生物、夜郎文明、土司制度及明清建省后的文教状况等板块。这一展区同样陈列有很多珍贵的展品,都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在三楼的“古生物王国”展厅里,存放着盘县(现在的盘州市)、牛蹄塘等地的生物群化石。展馆内还有两个立体的恐龙骨架分外醒目。这是生活在云贵地区早侏罗纪时期的禄丰龙,属于植食性恐龙,头小牙细,牙齿周围的锯齿"小树叶"便于切割植物,十分有趣。

更有趣的是,在展区内,有很多台数字导览设施。我们通过移动形似化石的"鼠标",便可查阅古生物物种知识。听着视频里发出的"文物讲解",像是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革命、建设的沃土,厚植于人民改革和创造的伟大实践,成为人民革命和建设、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

队员合影

砂陶

泥哨

苗族石榴纹蜡染垫单

蜡染藏品

蜡染藏品

刺绣藏品

毛纺织品

苗族妇女银羽包帕头饰

苗族花椿布包帕头饰

苗族饰银刺绣女盛装

苗族饰银刺绣织锦女盛装

苗族姑娘大银角头饰

苗族饰银刺绣飘带褶盛装

传统头饰

传统银饰

许氏禄丰龙

一园风采

显三都水族淳朴民风

贵阳市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是“2018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三都专场”活动的举办地,三江水族非遗文化也向人们掀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首先,一台以非遗项目为元素的歌舞展演震撼上演,《震天鼓》《女子铜鼓舞》《绣娘》《水书志》等歌舞节目,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三都的山水美景、触摸水族民族文化。舞台上,水族姑娘们歌声动人,舞姿曼妙,唱出了水族人民的爱憎,舞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和中国刺绣的“活化石”马尾绣,在歌舞融合下淋漓尽致的向观众展现。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一般而言,刺绣一件成品需十来道工序,耗时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依然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水族马尾绣工艺独特,刺绣制品十分精美,有媒体甚至誉之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歌舞展演

贵州农民画

黔西剪纸

苗绣

全体合影

一镇古韵

品青岩花溪千年非遗

花溪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贵阳青岩古镇景区内,非遗馆分为“传统舞蹈”、“民俗文化”、“传统戏剧”、“传统技艺”四大展区。“传统舞蹈”展区有省级非遗名录——孟关苗族猴鼓舞、花溪芦笙花鼓舞,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对研究苗族的历史、迁移、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践团队在花溪非物质文化馆前合影

“传统舞蹈”展区花溪芦笙花鼓舞

民俗文化苗族“跳场”

民俗文化“射背牌”

传统戏剧“大寨地戏”

传统戏剧——青岩花灯戏

传统技艺“传统苗绣服饰”

一场交流

探寻非遗文化传承

在贵州省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题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交流会上,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非遗处负责人王先凯介绍了贵阳市非遗的基本情况及贵阳市非遗的保护传承措施。针对当前非遗受到冲击,面临传承困境的问题,王老师介绍说贵阳积极开展深度调查,推进数字化建设。

与此同时,贵阳市也一直致力于加强非遗展示传习设施建设以及实施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通过建设特色各异的非遗展示传习设施向更多的人展现非遗的魅力。在提及现在普遍存在的年轻人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问题,王老师说:“我们正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队伍,强力推进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训工作,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不断优化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同时,我们也积极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

社会实践团队与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有关人员开展座谈会

王先凯老师介绍贵阳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

全体合影

寻访黔州非遗文脉

提振中华文化自信

在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里,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寻访黔州非遗文脉,提振中华文化自信”暑期实践团共进行了一场座谈会、六次采访、三次问卷走访活动,累计收取调查问卷300份,他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文化自信上的优良传统,使文化自信不断进入新境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精神力量。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