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MPA领导力成长计划 | 从麻雀“翻案”看决策

MBAChina
2017-10-17 09:49 浏览量: 2676

MBAChina网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瑞典皇家科学院颁给了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查德泰勒,泰勒将心理学的现实假设与经济的决策制定结合起来,通过探索有限的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结果,展示出这些人性特点对于个人决策及市场结果的系统影响。对于个人决策而言,存在着经济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分析,泰勒在二者之间架起了桥梁。


热议诺奖大神泰勒成果的同时,全日制决策组的小伙伴们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决策分类的讨论中。


追踪决策案例——麻雀“翻案”


程静同学讲述了为麻雀“翻案”的生动案例,引发了同学们广泛的共鸣和深入的探讨。


麻雀成为“四害”


1955年,有农民反映麻雀祸害庄稼,于是毛主席指示:麻雀是害鸟,能不能消灭它们?


1958年2月12日,中央号召全国“除四害”,麻雀的形象被当作标靶。


几天后,毛主席同14位省委书记商写了农业40条,即《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其第27条规定:除四害。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


此后5年,麻雀被定性为害鸟并判极刑,各地展开了捕雀运动。


科学家论麻雀


1956年10月,青岛举行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大会。


实验生物家朱洗讲了一个故事:




1774年,普鲁士国王下令消灭麻雀,并宣布杀死麻雀有奖赏。百姓争相捕雀。不久,麻雀被捉光了,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连树叶子也没有了。


国王不得不急忙收回成命,并去外地运回雀种,加以繁殖保护。朱洗说:“除了在某些季节麻雀是有害的,其他季节是有益的。


大多数科学家都建议,在没有正式得到科学结论以前,希望政府考虑不要轰轰烈烈地搞运动。


1957年10月,可能是部分地接受了生物学家们的意见,《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7条除四害内容改为:“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打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在城市里和林区的麻雀,可以不消灭。”


但不少城市不但没有按规定停止灭雀,反而更加大张旗鼓地开展围歼麻雀的群众运动。


上海市第一次灭雀大战进行了3天,灭雀88171只,获雀卵265968只;第二次进行了两天,灭雀598001只。




为麻雀“翻案”


就在“麻雀战”轰轰烈烈的的时候,鸟类学家郑作新采集麻雀标本,一个一个地解剖嗉囊和胃部,以求得各种食物的容量。他的结论是:


冬天,麻雀以草籽为食;春天养育幼雀期间,大量捕食虫子和虫卵;七八月间,幼雀长成,啄食庄稼;秋收以后主要吃农田剩谷和草籽。总之,对麻雀的益害问题要辩证地看待,要因季节、环境区别对待。他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他的考察成果。


可惜,没有传到毛泽东的耳朵里。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毛主席说“麻雀还是要除” ,农村传出了“遍地虫灾”的消息。


更多的科学家也开始挺身而出,为麻雀翻案。一位科学家甚至斗胆提出:替麻雀翻个案,比替曹操翻案的意义大。


1959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写了一份“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报告中说:科学家一般都认为,由于地点、时间的不同,麻雀的益处和害处也不同;有些生物学家倾向于提消灭雀害,而不是消灭麻雀。


“麻雀案”最后裁决


1959年11月29日,毛泽东主席批示:张劲夫的报告印发各同志。次年3月,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虫’。”


以这种方式,主席终于为麻雀平反了。


案例分析:


为麻雀“翻案”是一个典型的追踪决策案例。


当原有决策方案实施后,根据主客观情况发生的变化,以及由于原有决策实行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效果偏差,使得原有决策的预期目标没有实现或者严重偏离预期目标,这时,就需要对原有决策进行二次决策,进行根本性地修正及优化。追踪决策不是对原有决策的简单改变或重复,而是对原有决策的“扬弃”,比原决策更加完善和圆满,才能体现其意义所在。


为给麻雀“翻案”,要考虑回溯分析,即对原来决策产生失误的原因、性质及程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追踪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要注重原有决策事实以及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去追究原有决策的个人责任。


其次,要考虑非零起点。追踪决策是以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主客观条件为起点,它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的初始状态,而是原有决策施行的结果。原决策执行的时间越久,执行的面越广,影响就越大。


再次,要考虑双重优化。追踪决策不是对原有决策的简单改变或重复,而是对原有决策的“扬弃”,比原决策更加完善和圆满,才能体现其意义所在。要在多个替代方案中比较选优,必须是新的备选方案中的优化方案。


最后,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要考虑心理效应。因为原有决策已经执行一段时间,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处在既有利害关系之中。一般会出现几种情况,如:竭力为原决策辩护,或掩盖真相、消极抵抗,甚至直接阻挠追踪决策的进行;走向另一极端还有一些旁观者,则可能幸灾乐祸,推波助澜。这些心理效应的现象都会影响追踪决策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追踪决策完成之前,对外必须严格保密,在实施的过程中再逐渐解密。


决策分类


随后,万建超童鞋通过分享韩信的“决策向东,争权天下”故事,生动地讲述了这段史实——刘邦东出南郑、攻取雍凉奠定楚汉之争的格局,并总结出决策的几种分类。




从决策主体来看——可分为组织决策和个人决策

从决策可控程度看——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不确定性决策

从决策性质看——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从决策主体看——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从决策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根据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可以将决策划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其中个人决策以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展开,法西斯最原始的口号是团结就是力量,但是后期却被扭曲成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群体决策由议会展开,议会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谈话式辩论,最初以一种代表们集会的形式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作为民主的基本形式在许多国家普遍确立。


根据决策的可控程度可以将决策划分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其中确定型决策是指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而风险型决策是指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难以肯定,但却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最后的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基本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


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可以将决策划分为原始决策和追踪决策。其中原始决策指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追踪决策是指当原始决策的实施结果严重威胁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对原始决策目标及其执行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二次决策。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社科MPA如原作者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电话010-53572272。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