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23年度宏观经济论坛成功举办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23-04-25 13:30 浏览量: 4226

4月22日上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2023年度宏观经济论坛,邀请多位我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共同研判国际国内形势,预测我国经济发展走势,提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CPA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白晓红主持论坛。北京合思首席执行官马春荃出席了论坛。学院部分职工、校友、在院两个高端班学员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学习。学员、校友等近两万人在线上、线下参加了本次论坛。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卢文彬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宏观经济论坛已经成为学院围绕宏观经济领域研讨的重要交流平台。对于国家而言,论坛是调研的载体,有助于汇集民间智慧。正如李强总理所言,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对于个体而言,通过论坛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把握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以期在企业经营中顺势而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时代,预判未来变成一项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2023年是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特殊而且重要的一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困难不小的国内改革工作与目标宏大的发展任务,给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当前,企业要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更有必要以终为始看未来。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工作越困难,越需要冷静分析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地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以全球化的转型与重置为切入点,分析了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阐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全球化的转型和重置体现出以下趋势:一是知识与技能型流动正在推进全球互联。二是全球没有哪个区域能做到自给自足。三是各个区域和行业都有来源高度集中的产品。四是全球价值链始终处在逐步演化的过程中。五是跨国公司是利用全球流动实现增长和打造韧性的关键。全球化重置的结果,是中国从世界舞台边缘到了世界舞台中央。因此,未来中国要从打造主场现代化到打造主场全球化。如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拥抱真正的世界历史?我国的应对之策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和世界如何相处的相处之道,诠释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构成了当今世界多元现代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是多元现代性最生动的实践,必将推动人类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共同发展。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CPA中心学术顾问赵伟以“经济可以更‘乐观’些”为题,深入探讨了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相应的研判,勾勒出未来的投资蓝图。他认为,2022年是稳增长发力力度非常大的一年,但大规模托底政策的效果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疫情打乱了经济规律,市场信心不足。他提出,站在眼下,对于经济的预期不用过于悲观,目前经济处在周期复苏的初期阶段。但是这一轮的经济恢复,路径会与历史上每一轮都不一样。这一轮的经济修复有四个特点:一是政府驱动为主,持续性强、弹性弱。本轮稳增长思路跟以前有很大不同,淡化地产链条的定位,加大产业的支持力度,或服务于产业超前投资的基建项目,是政府发力的重心。二是新旧经济冰火两重天的问题会始终都在,进而导致市场对经济修复的质疑声常在、经济预期波动大。本地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三是消费升级的主驱动力会从中等收入群体转向中低收入群体。疫后“逆城市化”的现象,在蓝领工人中也开始普遍出现。四是与场景修复关联度比较高的经济活动修复最快,与现金流量表的改善相关联的经济活动修复韧性特别强,以消费为例最为显著。总而言之,目前经济正处在周期性复苏的初始阶段,本身具有非常强的结构性特征,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的展望和预期不用过于悲观。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汤铎铎就2023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美国银行危机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不及预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处于外部冲击频发期,全球化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未来外部的环境会遭受许多冲击。与此同时内部也在进行结构的调整,从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疫情冲击以后的“疤痕效应”目前看来并没有很快复苏反弹。总体而言一季度的增长,比普遍市场预期稍微好一些,是一个好迹象。对于全年经济的展望,他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达到将近9%的水平,全年完成5%是没有问题的,总体并不十分悲观。关于最近热点的美国银行危机问题,他表示,此次银行危机不是一个偶发事件,是全球经济大变局自然演进一个结果。通胀高企之际爆发银行危机,美联储进退维谷,面临艰难抉择。极端情况下可能演变为美元危机和美债危机。尽管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3月10日接管硅谷银行。财政部、美联储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3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等。但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美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修复需要时间,金融条件收紧持续考验全球金融机构。同时快刀斩乱麻的政策,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鲍勤以“系统观下的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用整体的观念去看待,通过数、象、理的结合,发现其中的大趋势。对宏观经济分析领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经济理论驱动的,例如一般均衡理论等,包含天然的经济均衡和经济循环的恒等式表达;另一种是数据驱动的,例如传统分布滞后回归模型、协整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等,通过计量模型手段量化经济,寻找各类指标之间的关联。得益于大数据与AI时代的到来,实时预测模型也在更多应用。经济预测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宏观调控,因此要确保预测过程和结果是可信的。这样一来深刻理解模型就十分关键,每种模型都有自己的条件、假设和局限性。另外,运用模型时还要牢牢抓住经济的逻辑,特别是在数据模型驱动的时代,经济逻辑可能比数据更加重要,最终需要回归到经济逻辑。另一方面,对经济进行分析时,需要运用整体观念,重视整个经济循环。宏观经济可以视为动态的商品(或服务)流与货币流的循环。典型的循环就是生产-分配-交易-消费,也是非常鲜明的经济活动链条。在建立模型时,要回归经济逻辑才能解释模型和结果,要看到这种循环流动放到全球经济图景之下是一种怎样的流动。对经济循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价格,价格永远是调节经济重要枢纽。宏观经济问题中真正需要重视的,是经济系统循环是否畅通,是否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本次论坛发布了财政部部省共建课题《宏观经济周期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白晓红、赵伟、赵宇、钟世虎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应用经济系讲师、硕士生导师钟世虎进行了介绍。他表示,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特征、机制、预测及建议进行阐述。包括我国经济周期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周期理论的差异、中国如何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阻隔国外经济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周期结构性特征以及对我国经济周期结构性特征进行预测。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周期与西方国家是有差异的,我国的制度优势屏蔽了一些经济危机的冲击,进而呈现3-5年一个周期的“逆周期”特征,也出现了一些房地产、城投债等结构性的问题。

圆桌讨论环节,王义桅教授分享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他提出,一是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部分企业可以将市场重心聚焦在国内市场,逐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二是在全球互联互通的进程中,企业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催生出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三是要抓住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的机遇,携手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重构新的国际市场秩序。

汤铎铎从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解读了当前经济的特点。他指出,一季度复苏不及预期,地方政府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地方政府负债端出现了问题,不像以前作为宏观调控一个抓手。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以及收入和支出模式的改革,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一个难点领域。一方面,针对中央和地方存在的博弈关系需要设计相关机制和制度。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国家,首先财政就要现代化。以前地方政府以前靠一次性卖地收入 、房地产的火爆解决收入问题,未来要如何获取稳定税收收入以及安排有节制有制度的支出,也是需要决策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鲍勤探讨了宏观经济预测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她认为,宏观经济预测领域的逻辑核心是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有经济现象背后是有经济数据支撑的。如何从“数”到“理”,需要运用各种模型和方法,这其实都是在试图逼近“理”,“理”越真,最后预测就越好。宏观预测与企业预测的差异在于,宏观预测侧重服务于国家决策,因此在预测时更重视预测的系统性和及时性。政府决策层面的宏观领域预测是有前瞻性的,是为政策服务的,由于政策的实施可能影响经济运行的结果,因此在先验的精准性方面与企业预测存在一些差异。赵伟重点阐述了宏观经济稳增长中总量支持和结构特征的内涵。他表示,可比省份的重大项目的今年投资额增速,相比过去几年,显著抬升。这反映了总量层面,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动力是比原来更强的。同时再拆细项,结构性的分化比较明显,比如产业投资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抬升最为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集中了前期相对短板的行业,典型代表包括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与转型指向的框架更匹配。再比如,线下接触类服务业修复速度快于其他;消费层面,中高能级城市修复速度快与中低能级城市等。白晓红副院长介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设立背景以及注册会计师与宏观经济的相关联系。她认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制度安排。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又无所不在的鉴证和咨询服务作用。2021年财政部党组把注册会计师行业高端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放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作为学院的全科能力项下的“专科优势”来打造。基于此,学院成立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下设的第一个论坛就是“宏观经济周期与结构观察论坛”。在她看来,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年报的审计或上市的培育或并购、重组、破产、清算所有的环节,都要通过微观经济来分析、通过宏观经济来观察,企业生命周期蕴含在产业生命周期中,产业经济周期又囊括在大的宏观经济中。如果注册会计师们不能站高一步从宏观经济周期、产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去理解,就没有办法判断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该破产重组还是持续经营。资产负债表也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从国民经济的大框架以及系统角度来看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部2014年提出的综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是一个大课题,注册会计师对综合财报的研究、编制、审计都有发挥专业作用的空间。她也希望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能够打造教学、科研、智库一体化平台,在其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宏观经济结构性的问题,白晓红副院长认为,技术创新转化,用新兴产业替代传统的旧的产业,比如光伏、芯片、半岛体、AI、生物医药等技术创新型产业取得优势,以及以人口变化趋势相关的养老、医疗、教育等行业转型。这是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本轮周期上行的新支点。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科研管理部(智库管理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吴忠生、教研部执行主任刘凤委分别主持了主旨演讲、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环节。

白晓红副院长在论坛总结中表示,我国经济无论因变量自变量还是从抽象到具体,定性或者定量方面,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特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的建设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下的中国经济走向,是行稳致远的。本次论坛充满了视角多元的讨论和阐述,每位专家都深刻洞察到了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王义桅教授认为世界百年变局下关切世界命运共同体维度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是非常有韧性的;赵伟博士用庞大的数据体系分析当前经济的方方面面,认为经济可以更“乐观”些;鲍勤教授以系统论方法对经济运行进行的精准化分析和预测,指出这必然是“象”“数”“理”合一;汤铎铎教授精准地预测了一季度GDP4.5%增长走势,透视了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趋势,从硅谷银行和瑞信的趋势中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在企稳上扬一个阶段的过程,美国经济可能会出现一次“硬着陆”风险。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宏观经济周期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对中国经济周期过去30年9次周期波动的研究发现,以及2022年12月以后不断修复并将在2023年9月启稳上扬的周期趋势。

最后,白晓红副院长宣布,经过两年来的酝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将与国内宏观经济研究各方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与结构研究联盟”,每年选择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在宏观经济这个主题下,选择做中国自己的“宏观经济学家机器人”“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宏观经济周期与结构性调控学”“会稽学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些“济世之学”,值得一群有志于中国理论建构创新的人投入毕生的精力。“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国经济举旗定向的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做正确的事,选择正确的事。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