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第四届“感动江大”人物候选人 | 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青春换一生无悔

江苏大学
2019-11-02 10:01 浏览量: 2762

MBA中国网讯】

他们是江苏大学的一份子,

但总有那么一年,

我们在校园里难觅他们的身影。

这一年,

他们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

扎根于遥远的西部;

这一年,

他们在一座海拔2800多米的高原小城,

用知识种下希望;

这一年,

他们用青春带去梦想,

见证了当地孩子们的成长。

接受采访时,

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小星星”,

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话: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江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2015年7月,我校首届研究生支教团(全国第17届)正式来到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进行为期一年的定点支教扶贫。此后,一批又一批江大青年学子来到这里,至今未曾间断。“用一年青春,换一生无悔”,5年间,支教团团员们在*课堂支教,到村里家访、调研乡情,为当地中小学生募捐图书……正如第20届支教团团长王阳在写给父母的家书里所书,“初为人师,诚惶诚恐,我不想只是匆匆路过,我想竭尽所能地上好每一堂课,教给他们更多更多,为他们铺一张做梦的床,为他们打开一扇远眺的窗……”他们把实实在在的精准帮扶、朝向明天的希望和一生的牵挂播撒在祖国西部的土地上。

跨越2160公里的无悔选择

门源,这个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县城,风景秀美。每到夏天,绚烂的油菜花接连盛开,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显得异常斑斓。然而,这里的生活却远非花儿般灿烂,门源县平均海拔两千多米,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国家精准扶贫重点帮扶对象,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尤其缺乏。

2019年7月,由我校管理学院张诗曼、傅磊,汽车学院高靖,外国语学院王卓然等4位同学组成的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启程奔赴门源,开启他们的支教之旅。这是我校研支团接力扶贫支教的第五个年头。从江苏镇江到青海门源,2160公里的山川跋涉,每一年,研支团成员跨越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更有从平原到高原,从发达地区到相对落后地区的种种不适应。

2019年暑假是王卓然在门源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也注定是他毕生难忘的一个夏天。8月9日,他和队友们刚到门源没多久,就遇到了5.0级地震。当时他们正在门源团县委开会,突然桌子开始晃动,到处是奔跑的人群,他座位旁边的一块瓷砖已经凹陷下去了。“那天晚上我跟舍友都没有睡觉,因为怕有余震,在房间里一直穿着运动鞋,做好了逃生的准备。”从未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他心里一直打鼓。然而,当父母打来电话、朋友发来微信,有人劝他放弃支教的时候,他却坚定而清晰地回复:“这里的孩子真的需要我们,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会照顾好自己!”

在第19届研支团团长曲洪川的记忆中,研支团成员初到门源都出现了不同情况的不适症状,他自己感冒,连续吃药两周才康复。两名女生宋陈烨和陈珂,因为高原反应、饮食差异,抵达门源的最初两个月,体重都下降了十多斤,但是没有一个成员叫苦叫累、耽误课程教学。陈珂承担了七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4个班级200多名学生;土木工程专业的宋陈烨则当起了多面手,先后上过七至九年级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课程。“既然选择了支教这条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半途而废不是研支团的风格。”曲洪川笑着说。

“门源气候十分干燥,我们到那儿的第一个月,流鼻血是常有的事儿。”第20届研支团团长王阳告诉记者。在门源的第一个学期,跟她同行的其他三个志愿者都出现了发烧的症状。她的队友、教师教育学院张雨晗连续三天发烧接近40度,仍然坚持到班里上课。“那个时候发烧头疼得厉害,站在讲台上脚一阵阵发软,但是他们本来就缺老师,如果我连续请假,学生这节课就是自习,本来他们的基础就薄弱,不能因为我的原因让他们落课。”直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张雨晗才在队友陪同下,赶到医院打点滴,到医院的时候,她已经烧得双颊通红,连拿杯子的力气都没有。“在医院挂水时,她还在不停念叨,没来得及批改作业、还没顾得上跟10班马恩艳谈话,聊聊她今天的课堂表现。”事后得知她的病情,赶到医院看望她的门源二中教师王瑜告诉记者:“她们,真的是把支教这个事儿当作一个事业在做。”

写满365个日夜的无悔青春

青海的冬天,寒冷异常,第19届研支团成员、机械学院潘亦琛每天早晨5:00就要起床,吃完早饭,从门源二中宿舍出发,走2公里的路,在6点钟之前赶到门源一中,开启一天的教学任务。晚上9点陪学生上完晚自习,回到宿舍已接近10点,他还要拿出教案,认真备课,基本上要到12点以后才能睡觉。这是研支团成员在门源最普通的一天,也是平凡的365天。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没有做过真正的老师,当地学校在排课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的专业分配,他们往往是跟学生同一天拿到课本,连夜备课是常事。如果学校的老师请假了,他们还要及时顶上去。“碰上调皮捣蛋、打架斗殴的学生,还要想办法去引导管理他们,有时候甚至还要受委屈。”研支团指导老师、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梁爱民深深知道他们的不容易,“他们不仅兢兢业业地上好每节课,还会想方设法把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过去,给当地学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江苏大学首届支教团团长、如今已是汽车学院辅导员的曹冬刚到门源,便被当地的教育现实无情地浇了一盆冷水。当时,他被分配教门源一中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现实跟我的想象差别太大,初二的学生,有的甚至连一厘米的概念都不清楚。”原本信心满满,准备开始教学工作的曹冬不得不重新调整教学方案,把所有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环节推倒重来。“后来我只能把课堂的进度放得很慢,从基本概念一点点讲起,重难点要重复很多遍。”门源一中不是寄宿制学校,孩子们没有晚自习,曹冬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逐一要求学生到办公室,从背诵基本概念,到释疑解惑,辅导他们写作业,整整一年,从不间断。课堂上,曹冬还用一些“祖传”的口诀去教学生们记忆,使枯燥的物理概念变得浅显易记。“您的课堂,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物理的大门。”11班的学生马莹德在给曹冬的临别赠言里这样写到。曹冬离开门源的前一天,学生们把桌椅排成两排,为他举办了一场欢送会,表演他们偷偷准备的节目。那天,学生们哭了,曹冬也流下了男儿的热泪。

“我们带的班级总是会跟当地老师带的有些差距。”在门源二中教初二英语的张雨晗一开始总是有些沮丧。不能体罚,又要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成绩不下降,张雨晗绞尽脑汁,最终摸索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一套好方法。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她布置不同的作业,同时利用课间或者晚自习的时间帮他们补基础内容,一个简单的音标,她都会重复十几遍。不厌其烦地让学生看口型跟读,直到读准确为止。班上同学从看到英语就害怕,不肯读、不敢说,转变为早读课大家主动拿起英语书,朗朗书声惊呆了所有的任课老师。原本英语成绩倒数的班级,在张雨晗的带领下,逐渐名列前茅。更可喜的是,原本只有体罚才能震慑住的孩子,在张雨晗的鼓励和正面管教下,开始主动反思,学生们会眼含泪花,逐个到老师那儿,就自己的不当言行道歉。

为了1000个梦想的无悔奔波

为了激励当地孩子走出高原,研支团员每每向他们描述美丽动人的外部世界,门源的孩子们听着、向往着,可到底这些地方都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去看看你们讲过的飞机和高铁?”孩子们的话语让支教团成员们意识到,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思维。近几年,除了为总计千余名学生进行正常教学活动之余,支教团成员还为了他们的梦想四处奔波。

2017年,在曲洪川、宋陈烨、陈珂、潘亦琛组成的第19届研支团成员努力下,门源县第三初级中学10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到北京游学一周,参观了天安门、北京大学等。从未出过远门的孩子们在日记中激动地诉说自己的心情:“我这次回学校后,要给同学们讲一讲这次去北京的感想,讲一讲我们伟大首都是怎么样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自此以后,“接力圆梦”成为研支团一个不成文的规定。2018年、2019年,“门源县中小学生江苏大学素质拓展营”活动陆续开展。由教师教育学院王阳、张雨晗,机械学院徐磊,汽车学院方培俊组成的第20届研支团和管理学院张诗曼、傅磊,汽车学院高靖,外国语学院王卓然等组成的第21届研支团分别带领当地孩子与我校附属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镇江市第一中学等学校的同龄中小学生们交流、沟通,以“同上一节课”的形式激情互动,共同探索和分享学习的经验方法。孩子们还参观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西津古渡、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等人文历史景观,开阔了视野。而“圆梦”的背后,是曲洪川们天天不厌其烦地电话联系,一个月下来手机话费就用了四百多元;是潘亦琛们东拼西凑,先期垫付了两万元作为活动经费;是王阳们日行两万步,事无巨细地照顾门源来的孩子们……

此外,研支团成员还关注到书籍是当地中小学生最为匮乏的资源,孩子们的书包都很破旧,没有专门的彩笔和画纸……在他们的努力下,“精灵书屋”“爱心包裹”陆续出现在门源中小学。2018年6月,经过历时六个月的沟通,在与上海美丽心灵基金会对接后,研支团成员们让当地三所小学的每一个学生都拿到了一本新书。不仅如此,研支团成员们还力求能够在未来做到覆盖门源县70%的学校,每学年捐赠一次,每次人手一本,用书本为他们打开外面世界的大门,打开学生的视野。截至2019年6月,研支团已经为门源5所小学捐赠了图书和读书笔记13345册,书架131个,为门源30个幼儿园募得绘本2214本,总价值约40万元。2019年3月,王阳带领的第20届研支团还与予爱协会一起,为当地一所小学申报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定向帮扶活动,为孩子们争取到了342个美术包裹,共计34200元。

整整一年,研支团成员们把青春留在了门源。这一年很长,长到他们与当地学生建立了亲密深厚的感情;这一年很短,短到转眼就到了志愿服务结束的时间。一年的时间,传道、授业、解惑,研支团成员们用坚持诠释了他们无悔的选择,用满满的爱拓宽了自己生命的维度,赢得了当地学校和政府的广泛赞誉。“这些孩子特别敬业,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代青年的一种使命感,深切地感受到江大学生‘使命在身,责任在肩,当仁不让’的特质。”谈到我校研支团,门源二中党委书记马洪福如是说。门源二中校长白光东更是高度评价:“你们这支团队,就是我们学校神奇的武器,指到哪,便能打到哪;打到哪,哪就有胜利果实!”

编辑:媒体小编

(本文转载自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