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感动江大”人物候选人 | 张忠华:此生无悔做教师,甘洒热血沃新花

江苏大学
2019-10-15 00:01 浏览量: 3386

MBA中国网讯】

教育是科学,科学是没有顶峰的;教育是事业,事业是需要追求的。

——写给张忠华

“从小我就非常仰慕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长大后,做教师成了我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这个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上,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事”。

为了这个执念,1984年填写高考志愿时,张忠华第一志愿全部选择的是师范院校。当一纸通知书将他引进上师范大门的时候,他知道这离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大学时光,实现自己的梦想。几年后,他如愿成了一名大学教师。

2005年,张忠华被引进到我校教师教育学院,从此他在这个心仪的讲台上尽情挥洒着激情和汗水,以辛劳的付出和智慧的教育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职业的魅力。

受欢迎的教学反思课堂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这是张忠华的座右铭,也是他现实生活的写照。张忠华坦言,当初选择教师职业,就是看上了教师是知识的追求者和再生产者。他深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他坚信教育者应先受教育。从教30年来,张忠华从没停下教书育人的追求,也从未中断治学求学的脚步,爱学习、重反思、乐践行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的教学生涯。教学实践中,他始终不忘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初心,逐渐确立了“立足生活、实践体验、反思建构”的教学模式。在他看来,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生活即教育。因此,在教授“德育原理”时,他会从学生道德心理和公民认知的实际出发,重视教育教学过程,坚持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实践的方式强化公民意识,通过道德化的教育生活的构建以及实践性的公民行为的履行,为学生德性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成为道德修养和公民行为的主体。比如,在道德教育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德育实效性低”,他通过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对这种认识提出质疑,然后让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证明学校德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没有此种认识,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其对德育效果有了正确的认识。

张忠华始终认为,教学与科研并非线性关系,只有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才能实现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他常常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再把新思想返回课堂,给学生新的视野,学生既有学习兴趣,又有探究欲望,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你很难想象,在别人看来应该是枯燥的‘教育学原理’课程,能被张老师上得座位经常爆满,有时还要提早占座位,最主要是他的课堂没有沉闷的原理,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激发你思考与探索的兴趣。”这是2017级研究生徐振霞对张忠华课堂教学的感受。

文化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教育性。教学中,张忠华结合学科知识点的授课,把知识教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告诉学生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伦理、学术伦理、崇尚正义、公平正直、热爱教育。比如讲授“教育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时,谈到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手段、是科学技术生产再生产的手段,他会以实际案例说明教育具有经济功能,这样就把“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问题适时穿插其中,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课程思政。

多年来,无论是给本科生上“教育学原理”“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还是给研究生上“教育学原理”“教育基本理论前沿研究”“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公民与道德教育专题研究”等课程,张忠华一直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抱有高度的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打造受学生喜爱的金课堂,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先后获得江苏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江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得江苏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没有张忠华,就没有学校教育学科的今天

“张老师在我们学院德高望重,这评价是源于他的人品能力和成就,最主要的还是他对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校教育学科的今天。”教师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明平给予张忠华很高的评价。

尽管张忠华谦虚地不认可这种说法,但教师教育学院的人还是众口一词。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佳佳说:“张老师对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作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在学科培育和建设期间,他以自己对学科的热爱和激情,早出晚归、孜孜钻研、多方奔走,并且引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以自己卓越的教学科研成果支撑起教育学科。”

作为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张忠华表示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平凡事,他的理想就是为教育学研究添砖加瓦。他说:“科研是一个自觉行为,喜欢做就会乐在其中,也就不觉得苦了。”

张忠华对教育的热爱,还体现在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上。只要有课题,他都会带领年轻教师一起做研究。2012年,张忠华申请到一个省级课题,其中有一部分与信息技术有关,他便邀请教育技术学系的青年教师康翠参与研究。“能参与张老师的课题研究感到非常荣幸。由于这个研究涉及到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我前期准备并不充分,但是在张老师的引领下,我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课程,补充相关知识,自学SPSS软件,指导学生完成数据的输入和统计工作。此次课题的参与,让我不仅完成了教育统计学理论知识和SPSS软件的学习,而且为后续走向定量研究并帮助学生开展定量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至今提起此事,康翠对张忠华仍是满满的感激。

2018年,张忠华喜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史”国家级课题,他又邀请学院青年教师康翠、钟勇、武翠红和史媛媛参与进来。在收集资料、撰写成文、修改完善、提交定稿的过程中,张忠华多次帮助大家统一思想、把握方向并进行具体指导。“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一次次接受张老师指导和点拨,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脉络、关键事件、研究主题、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促使我从更高层次去把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思考学院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建设。”康翠坦言,自己本来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正是张老师对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关注,倒逼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成长,从中也更加了解张老师对教育学科作出的贡献。

谈到张忠华的科研成就和对学科的贡献,同事王斌也是满满的敬佩。“我在2008年来江大之前就看过张老师发表在《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上的论文,觉得他对教育学基础理论有很深的见解。参加工作后有了较多的接触,更印证了我的看法。”张老师的研究一方面很中国化,对本土的传统文化、传统德育有精深的探析;另一方面也绝不固步自封,对“‘互联网+’教育”等热点问题有深入的探究。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教授,工作还很拼,在担任学科带头人期间,他牺牲了自己大量的时间用于准备学科点申报、评估的各种材料,一遍遍地撰写、一遍遍地修订和统稿,为学科点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为学科建设贡献才智的同时,张忠华也收获了许多科研成果和奖项,这些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学科的建设。他先后在《高等教育研究》《道德与文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还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理论创新”二等奖、江苏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主持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多项。

十多年来,我校教育学学科“五年一个台阶”,从获批二级学科硕士点,到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无不凝结了张忠华大量的心血。多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不计回报,对学科申报、学科建设与发展、学科评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学科建设上,他经常与教师们召开研讨会,商讨学科发展大计,不断调整团队、凝练方向、强化特色,使学科逐步形成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与教师教育四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在申报教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教育硕士授权点时,他带领团队主要成员,放弃节假日休息,通过调研,优化方向,多次修改申报书,使之最优化。

九字箴言”带好研究生

教育学学科的研究生,跨专业现象比较普遍,其弊端是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够,特别是学科专业基础比较浅薄,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多年来的研究生教学,张忠华基于学生特点,逐步探索出一些经验,即“厚基础、强能力、会做人”。

厚基础,是张忠华培养研究生的第一招。每个研究生在见他的第一面,都会领到一个共同的任务——经典书目单,要求3年读完100本书,并且每星期还会召集研究生一起分享自己读过的书目内容及感想,以此让思维的碰撞帮助他和学生不断进步。他认为,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痴爱学习的张忠华视书为命,尝到多读书甜头的他也把这份“福利”分享给学生。苏静雷是2011级研究生,他说:“张老师自己爱学习爱读书,这一习惯也影响到我们学生。记得有一次和老师聚餐,饭桌上谈到酒文化,老师也不忘以此为由头,叮嘱我们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淀,博览群书,待到创作时才能像酒到酣处不吐不快,成为佳作。一次有机会到老师书房,满屋的藏书让我深深震撼。这本是88年在某地购买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本是在华东师大学习时买的,主要讲了什么……面对如此多的书籍,他竟能如数家珍。当然,老师要求我们多读书多交流,也使我们受益良多,无论是写论文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多读书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第一次见老师时,就收到了老师送的几本书,并且鼓励我多读书。”2015级研究生宦婧说,当时就觉得导师一定是个热爱学习的人。

强能力,就是要动手做,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从写文献综述开始。在张忠华看来,会写综述是科研的起点,一篇文献综述写好,基本的科研能力就奠定了。这个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筛选、分类、加工、整合、评论各种能力在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最好抓手。每个学生都在张忠华十几次的论文研讨修改中,分析、概括、反思、创新等一系列能力都得到锻炼,从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如此多次练习,做科研的门路就摸清楚了。已毕业多年的学生吴莉至今提起张忠华当初让其写文献综述之事还感谢不已:“张老师特别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读研期间悉心指导我们文献综述、论文写作,让我科研动手能力大幅提升,对科研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向往,特别是对毕业后又在高校上班的我,受益终身。”

人们常说,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张忠华深谙其中的道理,他首先教会学生做人。教学中,他把学生的专业成长与道德品德的发展有机结合,课上课下、一言一行中始终践行着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和做人方面的教育。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教给他们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伦理、学术伦理、崇尚正义、公平正直、热爱教育的优秀品质。2018级研究生赵平利说:“寒暑假,三江楼18楼是没有空调的,特别是暑期,人一进办公室就大汗淋漓。有次因比赛原因,早七点到办公室打印东西,才发现老师已开着电扇在那里工作着,顿时让我感动,后来和其他老师及同学提起此事,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表示老师十几年来一直在早7:30就到办公室了,老师就是这样不留痕迹地用他的一言一行教会我们做人的。”

培根说:“投入心灵才能闻到生命的醇香。”多年来,张忠华靠他对教育的激情和付出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收获多多。他所带的2009级研究生吴莉在校期间发表6篇学术论文,获得校长奖学金,并被评为第七届“江苏大学十佳青年学生”和“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6级张苏、2007级相阳均获得了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的荣誉。他本人也获得江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课程优秀教师、全国第七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及江苏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和江苏大教学成果特等奖。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行过路途迢迢,方知师恩隽永。忘却白云悠悠,更觉师情似水。穿越桥头许许,最念师恩无疆。”这是2015级研究生况文娟在毕业时写给她的导师张忠华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多年来,张忠华带过的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一直没有改变的是张忠华那颗对教育充满激情和对学生热爱的心,以及学生对他的崇敬、感激和做他学生的自豪感。每当说起张忠华,无论毕业的还是在读的学生,都能透过他们的言语感受到能成为张忠华学生的自豪感。

徐振霞在研究生选导师时,征询了一些老师和同学的建议,每个人给出的推荐名单里,首选都是张忠华。徐振霞说,大家都认为张老师不仅学问高、上课好,对学生还有爱心。那时候就想,如果有机会跟着张老师做研究,真的是人生一大幸事。“很幸运成为张老师的学生,从此开启了我的幸运之门。” “毫不夸张地说,我因为是张导的学生,很多次被同学和室友‘羡慕嫉妒恨’,每当此时,我都感觉很骄傲。”这是2016级教育硕士高爽骄傲的心声。

2017级学生张灵说:“选择张忠华老师作为导师可以说是读研期间作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研一寒假时,校园被皑皑大雪覆盖,办公室寒冷如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仍然到办公室给我指导论文,这件事一直像冬日的阳光一样温暖我的心!”“老师像我们的‘老父亲’,对我们的教诲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生活和情感上的。记得去年和老师去南京开会,已毕业多年的师姐从很远赶来与老师见面。席间,师姐和老师分享她的所有事情,工作的、生活的,甚至还有生二胎,就像是在和老父亲说说这些年的变化,老师就像听到自己孩子有成绩时露出满足的神情。”2018级研究生倪梦娟说,原来听说过老师对学生好,学生也很爱戴他,没想到他对学生是师如父,当时就被这样的氛围感动了。

2008级研究生周阳有一天突然在群里的照片上看到老师添了不少白发,突然意识到,他老了,心疼地劝他:“年龄大啦,别那么拼命了。”老师笑笑说:“那不行,我还要带你的师弟师妹们呢……”虽已毕业多年,每当提起张忠华,吴莉总是情真意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张老师是我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毕业至今,我仍然在论文选题、写作、投稿等方面向张老师请教,他从不厌倦。每每在工作上遇到棘手的事情,张老师总是耐心听我倾诉,给我指点迷津。生活上,张老师也一直关心我的近况,他不光期待他的‘孩子们’能工作愉快,更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幸福的人。对张老师的感谢之情无以言表,只有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回报他的教诲。”2014级研究生周萍说:“求学之路中遇到过很多的老师,但是,真正对我的求学和做人产生双重影响的是张忠华老师。研究生求学之路极其枯燥,幸好我们遇到一个懂我们的导师,他像至亲希望我们过得快乐,也像至亲一样希望我们努力上进。”“每当路过三江楼,总是会抬头仰望18楼老师的办公室,看到导师办公室的灯光总是能让我非常心安。”“与导师相处的三年,是轻松又难忘的,在那座求学的城市,导师是我心理上最亲的亲人,因为导师,那座城市变得温暖而有寄托,求学的历程变得温馨而有乐趣。”

……

师恩如海,学生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对张忠华对教育事业付出的感激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忠华怀着一颗关爱的心,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用自己的教育热情点亮教育学的路,用自己的汗水播种着学生们的未来。

“小车不倒一直推”是张忠华的QQ签名,更是他的工作态度。相信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张忠华会一如既往地秉持“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严谨治学作风和“兢兢业业、爱生如子”的师德师风,把做教师的时光做成他最快乐的事业。

编辑:

(本文转载自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