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学者托马斯•苏德霍夫受聘华中农大名誉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8-09-18 10:02 浏览量: 2792

金秋时节,再品学术大餐。9月17日下午,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来校参加“庆祝建校120周年诺奖学者进校园”活动,以“神经科学与生命健康:我的科研之旅与展望”为题作学术报告,并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校党委书记高翅教授致欢迎辞,并颁发聘书。副校长青平教授主持报告会。

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小利兰•斯坦福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理学教授。他主要从事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了调控囊泡内递质释放的关键蛋白及其作用机理,并因此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报告中,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教育、科研和学术经历,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自己过去几十年来在神经递质释放机制中的重要研究成果和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紧接着,他向大家介绍了神经科学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阐明脑疾病的病理和开发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以阿尔茨海默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与研发为例,提出针对脑疾病发病机理的基础性研究是探索有效治疗药物和手段的前提和关键,强调了基础科研在转化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他展望了脑疾病药物研发的趋势和未来,谈到“干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结构生物学等领域的新技术给生物医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而所有这些技术的产生基于基础研究”“应对脑疾病治疗研发的挑战,不能基于运气,需要对疾病生物学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再次强调了基础科研的重要性。

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是第2位走进校园的诺奖学者。今年学校遵循“学术主导”的校庆工作原则,已经举办了500余场各类学术活动,2位诺奖学者、40余位国内外院士来校设坛论道,问诊把脉,充分体现了以高品质的学术活动献礼120周年校庆,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校庆日活动期间,学校还将举办国际高等农业教育论坛,目前已经有数十位国内外大学校长、诺奖学者、院士受邀参加。

【特稿】动静相宜 呈现学术品貌之美

9月17日下午,诺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来校参加“庆祝建校120周年诺奖学者进校园”活动,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高质量学术报告。

记者参加了学术报告的筹备过程,记录了这场学术报告背后的“三静”“三动”,体会到这场学术报告呈现出的百廿学府动静相宜的学术品貌。

第一幕 校园平静 全校在联动

整个校园没有一条欢迎横幅、没有一面宣传喷绘。没有安排校领导会见环节,报告会开场介绍嘉宾、致欢迎辞、颁发聘书在5分钟内完成,学术活动完全回归学术主旨。

校园如同平静的湖面,诺奖学者的到来,恰如投下一枚小石子,引出一圈圈涟漪;而非砸下一块大石头,溅起四飞的水花。

涟漪相比水花,更需要雅致有序、张弛有度。

在平静的背后,有精心的安排。比如,没有安排校领导会见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与相关学科老师的交流,但当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提前抵达报告厅时,校领导已经等候在报告厅。再比如,在行程几次调整的情况下,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科发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生物医学中心、动科动医学院等单位密切联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工作方案细化到了报告会现场的灯光管理——何时应该调亮、何时应该变暗,以更好地呈现报告人PPT的视觉效果。

当全校上下崇尚学术,学术活动回归学术,大学呈现出了大学的模样。

第二幕 实验室宁静 学术在跃动

当托马斯•苏德霍夫教授和曹罡教授一起走进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只有一个恰好出门的研究生朝他们微笑点了点头。世界最知名的科学家来这里作报告,似乎没能改变他们的工作节奏:三三两两的师生在实验台前忙碌着,自习区同学们正在低头阅读文献。

与静心问学相映衬的,是一楼学术海报栏里的通知:本周,还将有来自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华大基因等单位学者带来的5场学术报告,涉及到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发育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袁德军说,“这里每年要举办一两百场学术报告,师生经常有机会和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对话交流”。实验室青年研究生们还自发组织了JC学术沙龙,从议程设计到报告邀请、嘉宾邀请,再到会场布置,已经举办232期的JC学术沙龙完全由同学们自主完成。

当全体师生静心问学,开放交流成为常态,重点实验室呈现出了重点实验室的模样。

第三幕 报告厅安静 交流很主动

报告现场,能够容纳640人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不少同学在过道和讲台周围席地而坐,实在“迟到”了的,就只能在后门站着听。值得钦佩的是:六七百人的大报告厅,报告会期间鲜有人走动,没有“杂音”。

听报告时很安静,互动提问却是一个接着一个,十分踊跃。“研究脑科学能不能增强健康的大脑,比如提升我们的智力?”“人类大脑有没有可能会被AI取代?”“意识有没有可能存在于单个细胞之内?”,现场同学的奇思妙想不时引起报告人和听众会心一笑,成为现场最灵动的声音。用曹罡教授的一句话形容,就是这场报告会激发了很多同学的科学梦想,播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

当一场学术报告激扬梦想、给人启迪,学术报告呈现出了学术报告的模样。

文|戴金霞 晓齐

图|侯国涛吴毅博 赵婉玥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