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顺利举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2-07-20 19:06 浏览量: 4101

2022年7月9—10日,第六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上海复旦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共同发起,此前已成功举办五届。第六届论坛以“双层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互动的新议题与新方向”为主题,深入探讨在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已有经验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社科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发展,凝聚在政治学领域的中国理论共识和拓展空间。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澳门大学等3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师生投稿,与会的论文作者拥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背景。除论文作者外,本届论坛面向国内外高校师生开通会议直播,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400人。

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分别代表两校,向与会师生和所有关心和支持论坛的同仁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两位教授充分肯定了本届论坛“双层治理”的主旨立意,指出在变幻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局势下,当下的社科理论与实证研究更应拓宽视野,统合“本国治理”与“全球治理”领域研究,形成有效对话机制,建构统一的分析意识与分析框架,高屋建瓴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近年来的发展演变,为未来的国际问题应对与中国国家能力强化提供政策参考。

在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汪仕凯教授作了题为“从政治大一统的创造性转化解释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报告。汪仕凯教授从政治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代表性文献,并指出了“大一统”在中国国家传统中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大成功经验在于通过重建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实现“现代政治大一统”,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资源的政治中央集权的高度耦合的制度体系。相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大一统而言,它的组织化程度更高、集权机制更灵活、制度耦合性更好。

北京大学宋磊教授作了题为“发展型国家论的工业行政转向”的演讲。宋磊教授首先回顾了发展型国家论的理论源流,并指出重要新兴经济体往往会带来理论的重大突破,而“中国悖论”的存在,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研究机会。发展型国家论的理论体系要有所发展,不仅需要我们深化产业研究本身,而且要动用多学科的理论资源,培植新的“工业知识”与“行政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知识衔接,实现政府与企业能力的双向强化。宋磊教授的演讲汇集了多学科、多国别、多时段的理论与实证文献,拓展了我们对国家理论与产业经济研究的认识。

本届论坛根据主旨议题与收稿情况设置了11个分论坛7月9日上午设置了三个分论坛

分论坛"1:信息治理与政府角色”北京大学黄璜老师

黄种滨同学及合作者的研究聚焦官方媒体如何引导大众民族主义;作者收集了2600万条疫情初期的社交媒体转发数据,使用了机器学习、LDA主题模型和熵均衡匹配等方法,提出“情绪阀”框架,用“媒体资源”“国内压力”和“外部压力”等因素来解释媒体对大众情绪的引导作用。张怡梦老师及合作者梳理了“数据治理”的概念框架与实现逻辑,包括“用数据的治理”“对数据的治理”和“狭义治理”“广义治理”等成对概念的分歧问题和解决思路。高瑜同学完成了一个对金砖国家跨境数据治理的比较研究,剖析了中、俄、印、南非与巴西跨境数据治理模式的共性与特色。黄璜老师从概念辨析、研究视野与对象、方法使用等方面,对以上三篇研究给予了点评。

分论坛“2:制度框架与官员行为”北京大学王越端老师

肖汉宇老师及合作者的研究关注中国干部组织下的腐败治理;他们重点聚焦腐败中的渠道费,并与有关经济增长与腐败悖论的文献对话。王文婕同学与唐啸老师的论文考察了地方政府官员短视如何影响土地出让行为;通过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机器学习,作者提供了对官员短视的新测量方式,并说明了官员短视与土地出让之间的正向关联。陈醒老师及合作者的文章探究了环保考核与省界官员的晋升问题;研究发现环保考核给予缺少经济发展资源的省界官员以新的晋升机遇。最后,陈川慜老师研究了社会背景、选区需求与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政策议题;他的论文指出,全国人大代表的个人特征与选区特征决定了代表议案的类型。王越端老师肯定了上述四篇论文的价值与贡献,并从实证策略、竞争性解释的排除等方面给出了修改建议。

分论坛“3:基层治理与社会组织”复旦大学贺东航老师

张志原老师探究了住房价格对于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程度的影响,通过Logit回归模型,得出了“住房价格增加、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程度升高”的结论;住房价格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程度不再升高。贺东航教授肯定了该研究的价值,但指出投票率不是测量居民社区治理程度的唯一指标,且目前变量取值的变异可能不足;跨过临界点的高价格住房更多具有投资性而非居住性,自然不会涉及居民社区治理参与的问题。其后,张刚生老师的论文通过调查北京市J街道社区治理模式,提出引导式社区治理的三大特点:引导者根据居民需求来确定议题,参与渠道制度化,基层党组织发挥重要作用。对此,贺东航老师提出了国家社会化、社会国家化、居民自治的限度问题,对本篇研究做出补充。最后,田先红老师以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生活治理中取得的进步为例,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生活治理模式,即国家与民众生活和谐共存、互相渗透,民众生活再造和完善的过程。对此,贺东航老师提出应区分居民的异质性,并以浙江农村“谈事”习惯的改变为例,指出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生活治理中的“生活”概念。

7月9日中午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分论坛“4:政治信任与政治观念”复旦大学胡鹏老师

杨鸣宇老师与合作者的研究聚焦“专家”这一政治文化现象,运用问卷方法来刻画公众对于专家言论的态度;例如,受访者更认可和信任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士的公共言论,且认为专家言论也应将“大众利益”放在更核心的位置。宁晶老师及合作者的论文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运用量化方法,分析了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政治信任的影响。作者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对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但却对中央的信任无影响;此后作者转向了相关的机制研究和异质性分析。王正绪老师的研究关注社会文化心理研究中价值观变迁的“代际替换”过程,通过五次大规模问卷数据发现中国社会在一些观念上出现了显著的代际变迁,因而总体的观念变迁也在发生,包括集体主义观念弱化和个人自主性观念上升等。季程远老师与合作者的文章使用跨国数据资料,构建了大众对国家的“政治信任”指标,并用其解释各国在疫情爆发初期的应对策略与治理绩效的显著差异。四篇文章引发了听众的热烈讨论;胡鹏老师在点评中有针对性地总结了政治文化研究中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几篇文章涉及的术语定义、内生性排除、机制验证等。

分论坛“5:风险应对与国家能力”复旦大学胡业飞老师

叶桂平老师与孟静文同学探讨了新冠疫情下我国澳门特区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与可能贡献。果佳老师和夏婧怡同学扎根理论方法,研究了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意愿在认知层面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政策驱动力来源。容志老师的研究以实现均衡为主要目标,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设计。叶欣仪同学实证考察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与海外国家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检验前者对于后者的冲击效应。胡老师对四篇文章进行了逐一点评,围绕如何基于现有研究发现和建构更具有启发性、更具现实意义的理论贡献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7月9日下午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分论坛“6:中国历史与政治社会”复旦大学邓涵之老师

石一琨同学利用《吕氏乡约》与相关材料,以荒政和社仓建设为主题,讨论了士绅与地主精英在宋代基层公共生活中的积极角色,尤其是与国家权力的互补关系。苏政老师及合作者利用清代地方志等材料,运用量化方法探讨了清代减赋政策与民间动乱的关系,认为田赋蠲免对地方社会稳定有重要的积极影响。马振昊同学利用春秋战国与汉代相关史书,探讨前现代中国中央—地方关系,提出了一个“战争强弱—中央强弱—地方强弱”的类型学分析,并将我们熟知的历史案例如“秦立郡县”“武帝削藩”嵌入其中。周顺老师利用近年来出版的民国档案,引入“中央政治学校”一例,介绍了民国期间党政框架下青年文官训练的理念与策略。邓涵之老师逐一点评了以上四篇研究,充分肯定了作者们结合历史材料、运用社科研究方法推进中国政治史研究的努力;同时,政治史研究要避免“理论/术语先行”的研究习惯、避免用今人视角强行解读历史,而是要以史料为基础,呈现出符合中国历史演进轨迹的理论阐释和实证证据。

分论坛“7:政治文化与当代变迁”复旦大学左才老师

严宇老师及合作者在既往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学习模型,得出了中国民众谈论所谈论的民主概念包含五个方面的结构主题的结论,并以类型学的方式加深了读者对中国大众言谈中的民主概念的理论理解。臧雷振老师及合作者对到党校交流学习的干部开展了原创问卷研究,控制了干部在回答问卷时的研究背景,验证了父母与子女同为党员的干部所特有的偏好官方背景文本的倾向。庄梅茜老师的论文挑战和补充了以往的“社会网络为抗争赋权”的观点,结合既有社会调查数据做了定量分析,提出在中国背景下,“社会嵌入”会对特定类型的社会抗争产生阻碍作用。邵梓捷老师在原有的网络民粹主义政治传播文献基础上,创新了材料使用和分析方法,以一次非集中动员的跨国网民冲突为例,运用文本情感分析,深入描述了言语攻击性和“爱国主义”网络言论之间的拮抗机制。左才老师逐一评议了以上研究,对这几项研究所展现出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政治文化实证研究向来在测量上有挑战性,证据难以相互联系,而本论坛展现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学者们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理解,形成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推进更深刻的理论命题。

7月10日上午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分论坛“8:社会经济与地方政府”北京大学杨文辉老师

葛天任老师通过研究两次主要的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地方政府的金融行为,搭建出一条“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放权—地方政府金融活动发展”的因果机制。夏梦寅同学与丁辉侠老师通过研究我国在四个不同阶段设立的实验区内部政策和治理情况,发现“治理锦标赛”是在社区治理中促进政策创新与推广的关键因素。刘志鹏老师和蒋安丽老师运用NGO数据和政府访谈资料,以新疆和宁夏作为研究地区,分析了政府架构对环保和减贫等项目落地的影响。杨文辉老师逐一点评了三篇研究,充分肯定了这些研究扎实的案例支撑及对于突破既有理论空白的意义。杨老师也指出,构建宏大的理论框架更需要在不同的解释层级间搭建严密的因果链条,例如可以适当加入量化方法强化结论信度,并要在研究议题的明确性和针对性上做好平衡。

分论坛“9:国际关系与比较政治”复旦大学朱杰进老师

王耀正同学关注了国际因素对于国内制度变迁的影响,从利益诉求和干预意愿两个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美俄两国对于后苏联空间国家选择干预或不干预的原因。朱积慧同学提出了“政权党、卫星党、反对党”的分析框架,认为俄罗斯凭借这一复合型政党体制,实现了长时间高强度的政治韧性。聂俣诚同学从政治力量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俄乌两国的政治演进过程,认为精英结构变化的差异使得两国在转型路径上形成分野。陈兆旺老师提出了一种“政治依附型的福利依赖”现象,利用巴西社会再分配的政治效应进行验证,并与美国经济依附型福利依赖进行了比较。朱老师逐一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点评,认为各研究紧贴国际时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部分研究议题过于宏大,会出现理论解释性不足、或是过分夸大某一因素的结果,因此需要明确研究的理论边界,尽量缩小解释范围,从而让理论更有深度、更具说服力。

7月10日中午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分论坛“10:全球经济与国家政策”复旦大学曾庆捷老师

马佳磊同学利用双向固定模型,探讨了中国城市如何利用重大活动争取中央政策资源倾斜,认为地方政府成功申办重大活动使其在央地关系中拥有更多博弈砝码。黄宇韬老师以自己独创的数据库测量新兴国家的“治理能力”,试图构建治理能力与国家资本账户自由化的因果关系,以解释其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差异。栗潇远同学通过自己的田野调查与CFPS数据,构筑出我国扶贫政策中“政策强度—基层干部互动—政府补助分配”的因果机制。最后,陈玮老师则以C919与空客为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为我们呈现了政府扶持通过哪些具体机制助推长周期技术的追赶。曾庆捷老师逐一点评了以上研究,充分肯定了各位作者选用研究数据、建构研究模型的巧妙之处和新颖的研究角度。曾老师也指出,政策类的量化研究需要更为关注如何排除竞争性假说与模型的内生性,从而使实证研究结果更让人信服。

分论坛“11:制度理论与学科建设”北京大学刘宇辰老师

叶骏同学及合作者的研究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概念性质进行了分析,针对其原创性、建构性、复合型三大概念特点,定义其为“在大国竞争背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统筹市场和政府的两种手段,在某些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涉及人民群众核心利益的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攻关的制度安排”。邵立老师及合作者的论文利用了过去二十年间SSCI论文数据,探讨了政治学领域的中国学者发表研究偏好的跨时、跨学科演变,以及对学界的整体影响;论文阐发了诸多有趣的原创结论,如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的兴趣开始下降,而把兴趣更多地转移到政治经济学上来。欧阳火亮老师的研究关注中国现代国家理论问题,包括其问题意识、理论目标和理论方案;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治理现代化”和“数字政府建设”两大问题尤为关键。夏瑛老师及合作者关注行政管理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委托代理。结合中国环保政策执行案例,文章讨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过程控制”;信息的作用尤为关键,上级政府的信息治理强化了科层制,也使得特定领域的行政集权成为可能;作者们进一步认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治理能力发展,行政体制存在着分权与集权的双向运动。上述各篇研究促进了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尤其试图在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上做出方法贡献。刘宇辰老师逐篇点评了各项研究,并在文章架构、证据呈现和理论术语细节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在11个分论坛结束后举办了闭幕式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璜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熊易寒教授分别作了会议总结。两位教授衷心感谢来自30余所高校的师生积极投稿、大力支持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因此分论坛中不仅有中青年学者的鼎力支持,更有来自多所高校的硕博学生汇报了数篇选题新颖、潜力巨大的工作论文。在贯彻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在沪师生的现场参与提升了分论坛的讨论效率,促进了师生交流,也为论文作者们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最后,黄璜教授代表主办单位邀请与会师生明年在京再聚,在下一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上分享更多视角多元、质量一流、扎根中国经验、具备全球视野的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