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春风化人 ——李春成教授的学术育人之道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0-09-16 14:37 浏览量: 7029

李春成,湖南耒阳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政府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市公共事务管理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上海市未来研究会第七届理事等。

曲径通幽 始料未及

人生是自我规划或社会期待的结果?春师说,他的人生进展、学术道路,总体上讲是“始料未及、曲径通幽”。春师1971年出生于湘南某偏僻的村庄。那里人均五分田,菜种在后山上,要想温饱,必须勤劳。四五岁的小孩就要分担家务活了。小时候春师个子小,干体力活不及同龄小伙伴,所以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更努力地读书,以替代性地获得父母的认可。父亲大概从初中开始放弃了对春师的农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开始期待他能吃上“国家粮”。初中毕业没能考上中专、高中毕业考上了大专,成为村里第一个正规大学生。1990年以相对优异的成绩从湖南林专毕业后,尽心尽力地在耒阳七中教了四年初、高中生物。在自满和不满的双重推动下,跨专业考进湖南省教育学院学习教育管理。1996年又“无知者无畏”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考上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博士。博士毕业后留系当了老师,主要从事公共伦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从生物学到教育学、从行政管理学到行政伦理学,每次换专业、换方向都是一次再出发、一段新征程。“苦是苦了点,但乐在其中”。谈及公共伦理学研究感受,春师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对于勤于动脑、惰于动手的春师来说,这未免不是最佳位所。

博观约取 守正出奇

或许与他的求学经历多样化有关,春师的知识兴趣甚是广泛,对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学科知识都颇有兴趣。但凡有意思、有价值的知识领域,只要能看得懂的,他都会尝试着去学习、去探索。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查阅一个知识点,而被满山的“果子”吸引得到处跑,最后往往是学了很多知识,但产出却寥寥。他说:“我喜爱这种不断获得新知、不断收获新奇智力成果的生活,它总让我感到无知、感到兴奋、感到焦虑”。尤其是没有职称压力之后,春师更是“随心所欲”、“厚积薄发”了。

自读研究生以来,春师出版专著二本:《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行政伦理两难的深度案例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属于公共伦理范畴,少部分属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已有科研成果主要采用质性研究,少量几篇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鉴于定量分析与质性研究各有优劣,主张针对不同的研究任务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鉴于公共政策学研究过于专注工具理性,而价值理性分析不足,主张重视质料价值政策学的研究。此外,春师先后主持了一些纵向和横向课题,承担过一些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参加过《公共行政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政治学》、《公共行政理论》、《组织行为学》等教材的编写。目前正在着手独著一本不同于现有任何知识体系的《公共管理伦理》教材。

春师说,做一个合格的文科学生只要勤奋努力就够了,但要做一个优秀的社科研究者除了努力以外,还需要有悟性,这就如同生活需要实践智慧一样。读春师的论著,除了钦佩其叙事逻辑之严谨外,还惊叹其视角和观点之独特。春师是国内较早从事行政伦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学术贡献有:一是对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的研究。提出“德性行政人”的概念,并就德性行政人的关键品格、伦理责任、实践条件、生成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以行政自由裁量权不可避免为事实前提,批判性地检视了西方行政学理论发展史中的各种观念主张,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观点;破立结合地提出了以发展为导向的行政伦理建设战略。二是对行政伦理两难的研究。从现代行政秩序建构的角度阐释了行政伦理两难的内涵、本质特征,对行政伦理两难进行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分类,探讨了行政伦理两难的直接成因和深层原因,以及公共管理者应如何应对行政伦理两难的态度;结合生动的案例,深度剖析了行政职业道德两难、公共管理伦理两难和公共治理哲学悖论。三是关于公共政策的现代性批判与重建。从审美取向、知识结构、话语体系、主体观念、理论功能等方面对政策科学的极端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批判和重建;主张公共政策研究应该超越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分析,关注政策价值,重视公共政策的价值视域,尤其要警惕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话语和功利主义逻辑的局限性。四是从公共服务伦理的角度对公众的公共服务体验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

勿忘在莒 春风化人

春师一直认为教书育人乃教师之本。春师十分重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长期承担《公共行政学》、《组织行为学》、《公共行政伦理》、《制度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教学团队成员之一。春师的课没有单一教材,只有一大串参考读物;他还经常大幅变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总之,永远在路上。春师最喜欢的讲课方法是演绎法,遵循某种思路和逻辑,形散而神不散地、综合多学科知识讲解问题。他认为这样的知识才是生成性的知识。学生可能在春师课堂演绎讲解时,千万别开小差,否则,你就搞不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了。春师是有名的“逻辑控”,重视结构化思维。学生课堂上发言和pre,一不小心就会在论证逻辑和结构逻辑上被春师“点穴”。春师常常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在思路和表达上的不足,并给出不一样的思考路径和解决办法。春师在学生中流传着雅号“李怼怼”,虽怼,但不讥。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日常与春师交流中,他总是能够一语中的,让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春师说他从小就不喜讲话,不善闲聊扯淡,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练就了他的逻辑化与结构化叙事能力。

除了每年定期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以外,春师还指导过上百名MPA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并指导了多位学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多篇MPA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春师为其门下研究生群取名“春风学社”,颇有春风化雨、成风化人之意蕴。虽然科研教学任务繁重,但春师总是会定期与研究生举行学术讨论,就研究问题以及论文写作相关情况进行指导。除了学术研究外,春师对学生的生活、工作等也十分关心,经常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建议。在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时,春师十分严肃和认真,经常会就某个问题进行犀利的点评。但是,在与学生日常交流时,春师又是十分平易近人,常常会在学术讨论之余,请学生“大搓一顿”,在饭桌上像朋友一样交流谈心。

最后,得宣扬一下春师提倡的评审工作(包括给成绩、审稿、评审课题、评审职称材料等)十二字方针:“与人为善、相对公平、守住底线”——据说还曾以此为公共伦理课考题,要求学生论证其正当性与合理性!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