炬火政管 | 曾俊峰:扎根西藏,高原为家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2-05-30 16:00 浏览量: 3923

炬 火 政 管

扎根西藏 高原为家

嘉宾介绍

曾俊峰,贵州道真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先后就职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贡觉县司法局、县政府办公室、莫洛镇政府、地区行署办公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处,现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先后参加那曲地区比如县良曲乡热木塘村、申扎县塔尔玛乡杂日村的干部驻村工作。

前 言

西藏,神秘而又遥远,与内地大相径庭的自然气候与生活条件,使得许多人只敢远观。可有这么一批年轻人,他们不惧怕艰苦的生活环境,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来到西藏,立志要用理想融化冰雪,用青春助力发展。建功西藏,无悔韶华,到祖国最需要年轻人的基层工作,已经成为他们矢志不渝的信念。

追梦少年 多处磨砺

“一位位进藏大学生鲜活的身影,如同明亮的星一般照耀着我们。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曾俊峰正是这“西进”队伍中的一员。2003年毕业后,他便与同伴前往西藏,一头扎进了基层。志向的养成往往需要时间,同样的,曾俊峰也并不是从小就下定决心到西藏工作。但早在1995年,正值全国深入学习孔繁森同志事迹与精神的时期,这一偶然的机会,当时还在读初三的曾俊峰已从新闻中了解到了西藏的恶劣条件和贫困面貌,感受到了西藏干部的敬业与奉献。

或许是命运的指引,又或许是年少时的埋下的种子早已在心底生根发芽,2002年,大四的曾俊峰向西藏自治区人事厅递交了自己的简历。次年,西藏人事厅通过学校联系了曾俊峰,同意他前往西藏工作。一番考虑后,曾俊峰最终说服了家人,带着行囊和梦想前往西藏。

据曾俊峰回忆,他于2003年8月22日经成都抵达拉萨,之后辗转月余,来到了他工作的地方——贡觉县。初到贡觉,他所面临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劣、人生地不熟的孤独、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现实远比想象的更加艰苦:没有宿舍和食堂,全部县直机关挤在一栋破旧小楼,中午才供应的自来水以及寒冷又常断电的严冬。所有的这些,使得一些与曾俊峰一同进藏的同伴打起了退堂鼓,但他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选择了西藏、就意味选择了吃苦与奉献,要过工作关,就得先过生活关。最终,曾俊峰以坚韧战胜了艰难困苦,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新“康巴汉子”。

谈到贡觉县,话题自然无法离开曾俊峰在贡觉县的司法行政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据他介绍,以前西藏的县级没有司法行政专门机构,直到2003年,上级批准了包括贡觉在内的昌都地区11县中的8县率先设立县司法局。同年8月来到西藏时,曾俊峰便被委派到了贡觉县司法局。在那里,他与同事们一起克服了机构尚未组建、领导尚未配备等困难,先后组织了两次全县公务员普法考试,进行了多次法治宣传,提供了多次法律咨询等服务。

特别是在2004年12月,他们还成功受理了一件拖欠民工工资的案件并提供了法律援助。正是这个案件使得贡觉县司法局走在了全地区各县的最前面,成为了曾俊峰工作履历中第一个“闪光点”,与此同时司法局也不断向好发展。得益于司法局的良性运转,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的持续开展群众的法治意识、学法自觉性和法律需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社会更加稳定安宁。虽然曾俊峰2007年就离开了司法局,但是这第一份工作让他深切地感受到法治对于基层的重要性,坚定了长期坚守高原的决心。

曾俊峰细数了他从初到贡觉县、进入昌都地区行署办公室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的工作历程。近19年来,他见证了西藏县级司法行政机构的设立和最初运行,靠车辆、步行和骑马走遍了全县绝大多数的村寨,直接服务过600多平方公里、9000多名农牧民、下辖31个村的县城大镇,经历许多个埋头“码字”的三更半夜甚至是通宵达旦,在接近5000米的风雪藏北走村入户、服务乡亲。对于他来说,诚信为公、热心为民、真心为党,每天的认真工作、每天满怀激情的付出、每天笑意相迎的感动,就是刻在心底的最难忘却的回忆

如今,曾俊峰已经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具体承担着各类文件、电报的起草和校核工作。相较于之前的工作,如今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内容更深入全面。他深知,自己距离真正的轻车熟路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在工作中狠下功夫,不断提高,争取早日成为这项新工作的行家里手。

曾俊峰回顾将近19年的西藏工作生涯时谈到这样一句话:“毕业十九年,我辈仍是少年”。是西藏的高天厚土接纳并培养了他,为他提供了一片宽阔的空间去倾注自己的努力,让他不断提高,不断成长。对于今后的人生,他将继续保持前进的姿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第一次”,为这片高原的兴旺贡献属于他的力量。他相信,之后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坐上前往西藏的火车,在广袤的高原上闪耀着点点星光。

真诚勉励 继往开来

在为西藏建设努力献出全部的同时,曾俊峰也没有忘记对法大的关注。“加油,法大的后浪,法治的后浪。”这是曾俊峰对师弟师妹们真诚的勉励。同时,他也分享了他长期奋斗在一线得出的感悟:

一是要切实解决实践经验不足及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最大的优势是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的不足,会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问题。这一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特别是最初参加工作的时候,会显得尤其突出。曾俊峰认为,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认真锻炼,并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尤其是那些见多识广、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老同事、老基层学习,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的检验和丰富,才能将工作真正做好。

二是要有主动适应的心理准备和实际行动。这些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人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各个方面给予西藏特殊关怀,西藏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广大干部群众衣、食、住、行等条件日益改善,为我们开展工作创造了更好条件,同时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了更大期望。一方面,要做好长期吃苦的心理准备,逐渐地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要相信一切都会一天天好起来,但也不能被动地等待这些改变的到来,要主动做出贡献,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好发展

三是在肯定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工作给当地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要时刻感恩艰苦环境下的历练对自身成长和提高的重要作用。有句古诗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艰苦环境下的历练,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加对国情和基层状况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

时光荏苒 赤诚依旧

在回忆起大学时光时,曾俊峰认为他的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性格开朗外向的他,在大一时曾加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办公室。在那里,曾俊峰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除此之外,学习时的投入、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愉快相处,都是他高兴的回忆。最令他印象深刻地记忆是2002年3月,当时的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女士到访法大并在图书馆四楼学术报告厅演讲,由于参与人数有限,学生代表都是安排好的,他想去却去不了,不去又心痒痒,于是“斗胆”混了进去,在最后面站着,战战兢兢地听完了演讲。

尽管已经离开学校这么久,当忆起法大,曾俊峰的言语中流露出十分的怀念之情。在他看来,大学是永远的精神家园,是永远的家。每当提及法大,曾俊峰总是会说“我们学校”“我们法大”, 而不习惯“母校”的表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总觉得自己不曾离开法大,至少心永远是和法大在一起的。”

毕业之后的曾俊峰并没有忘记“法大人”的身份。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标准的坚持、对细节的注重、对程序的强调,都是法大带给他的习惯。在他看来,“法大人”更突出对社会的关注、对敬业的强调和对实践的把握,这也是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校训的精神。“法大人”的身份对他而言,既是一种荣誉和自豪,也是一种责任和传承。就在几天前,曾俊峰还在微信朋友圈写到:“在法大学的‘法’,既包括发了毕业证的‘法’,也包括发不了毕业证的‘法’;既包括法律之‘法’、法治之‘法’,也包括为人之‘法’、做事之‘法’。”这便是曾俊峰对“法大人”的感悟和体会。

结 语

军都山下的一隅天地,涵养了曾俊峰广博的学识和坚毅的品格。无论他走得多远,法大的回忆永远是他最珍贵的财富。如今,法大已经迎来了七十周年校庆,借着这次机会,曾俊峰衷心地祝愿法大:校庆七十年,风华正茂,法大恰是少年,永是我家。

文字 | 政管学院新闻中心笔墨工作室 夏培严

图片 | 嘉宾 曾俊峰

编辑 | 政管学院新闻中心飞鸽工作室 王恩伟 毛梓欢

审核 | 政管学院新闻中心办公室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