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杂志|“空巢青年”三问:你是谁 从哪来 往哪去

MBAChina
2017-05-02 09:20 浏览量: 1415

MBAChina网讯】“空巢青年”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而不是物理学概念。这个“巢”空不空是一种心理感受,“空”指的是无、没、虚,甚至是一种挫折感。你即使一个人住在屋子里,但是如果心怀世界、心向社会、心念亲人,那就不“空”了。


“空巢青年”现在正成为一种被关注的社会现象。虽然每一个时代都有独自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这个群体以前没有引起关注,但并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前娇气。我觉得“空巢青年”是社会发展、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变化的一个结果。有个概念叫“urbanization(城市化)”,城市化一个特点是把很多原来居住在传统的社会环境、社会网络里的人牵引到一个独立的人,也就是那些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城市化之前,我们人类都在自己原始的原生态部落里生活,那里有你的村庄、你的父母亲、你的大家族,那些人能够关心、支持、照顾、提醒。在大城市里头,你就是一个人,一个漂浮的心灵。我们中国实现城市化是2012年,在这之前中国一半的人口住在农村,2012年之后,一半的中国人口住在城市里头,产生了一大批在城里生活工作的年轻一代。所以这是一个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搞经济建设这么多年,社会的发展变化一定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心理效应。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我们现在还的就是过去几十年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的代价。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心理生活会产生精神的落差,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空巢青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当代现象,不是我们的年轻人变懒惰、变脆弱、变娇气,而是社会变得更加物质化、工业化、城市化,我们在为我们的社会现代化付出代价。


所以说,“空巢青年”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其实是跟我们整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美国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了像中国这样的一种繁华似锦的景象,大部分人都向城市涌去,在这个过程中间就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有一部由小说改编成的美国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讲美国20年代的欣欣向荣所造成的空虚、失落、物质利益、享乐和自私精神,这样心理很容易造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空心病”。美国人走的路,我们中国人正在重走一遍,而且是在快速走过美国人走了一百多年的路,由此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研究的,同样也是可以控制的。




“空巢青年”说法可能脱胎于“空巢老人”。一般认为,“空巢老人”是一种被动的“空”。大城市“空巢青年”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被动的,我们人类是时代的产物,都是被动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当然也有主动的选择,你可以不参与这个时代的浪潮,也可以停留在自己过去的时代,但这个很难。我个人觉得,无论是青年的“空巢”还是老人的“空巢”都是一种时代变化的产物,被动的成分挺大,都有我们人不得不做的一些事情。但人的主动精神也很重要的,不是说我们完全要跟大家一样。


单身青年会在中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也是“空巢青年”受到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我们讲“空巢”,讲的是缺乏社会网络联系,并不是说人非要有亲密的关系,任何关系都可以是我们心灵的支柱:你的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在路上遇到的一个熟人。单身造成的孤独感可能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烙印——我们一直强调正统、正轨、排他的男女关系,必须是情侣或夫妻。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有正常的异性交往,要坦诚面对人与人之间心灵情感的需求、工作的需求。我们可以有异性朋友,不一定非得以结婚或性为目的,而可以是以情感需求为目的。我们要有亲密的朋友关系——闺蜜、战友、兄弟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慰藉。


“空巢”问题并不是因为大龄青年多,而是我们没有学会正常社会交往的技巧。我们应该坦诚、公开、积极和欣赏人生,把我们的生活的分分秒秒活出美好的体验来,这样才不会出现所谓的“心灵空虚”的感觉。


“空巢青年”群体,常陷入自由和孤独相互较量的矛盾之中。我们还是要提倡“道法自然”。对单身的孤独要有自然之心。有些人欣赏一个人的生活,欣赏自由,欣赏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他没有特别着急拥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一个固定的关系和固定的生活方式。但是也有人有强烈的情感需求,需要有人陪伴。这后一类的人可能才会有孤独和自由的心理较量。我觉得不要千篇一律刻板地把“空巢”或单身分成好还是不好,要根据自己的个人状况、现实条件,以及心理、生理的特点来进行判断和分析。


心理学家对孤独感的诊断是有一些标准的。它是有程度的不同,严重的孤独感才是心理问题。孤独也不完全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孤独是一种心灵的空虚、失落和挫折感。一个人和很多人在一起也可能很孤独。人类是社会动物,需要跟别人在一起,也习惯跟别人在一起,这是人类的共性,也是人类演化历史选择出来的一种生存策略——我们跟别人在一起容易活下来。所以,人类遗传基因里就有这种社交性,所以很多年轻人在没有朋友的情况下,在没有社会联系、没有社会意义的感觉下会产生孤独感。


但事实上,孤独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保护机制。每当你产生孤独感,就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事情来解决它,说明应该关注你的社会关系、社会情感和社会网络联系。这个时候你应该主动找人谈心说话聊天,去寻找一些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去做,比如说做公益慈善,照顾其他人,产生一种社会联络感。主动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利用孤独的时间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从而接触到更高的平台、更好的人。


因此,孤独感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让我们做更多积极的事情。孤独不是一个标志,也不是一个诊断,更不是一个结局。千万不要以为我孤独了,所以我就完蛋了。孤独是提醒我们要做一些事情的开端,让我们开始新的人生历程:探索、奋斗和收获。


社会应该为“空巢青年”提供一些支持。我们一定要普及心理学知识,因为心理学知识可以告诉我们很多有关自己的情感波动、生活变化、心理调整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教育部应该把心理学变为大学必修课。第二,我们社会一定要创造一些平台和机会,让年轻人能够找到朋友,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另外,企业、组织应坚决把增强人的幸福感、快乐感、社会沟通交往作为重要职责,而不是简单讲业绩成绩——这些要求容易让我们自己变成机器。但凡人们一旦产生了是“机器”的想法,就活得不开心了,会变得孤独、空虚、失落。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财新网,如原作者如不愿意本网站刊登使用相关素材,请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处理,联系010-57277590。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